蘇南洲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生正道是滄桑」,此原係唐朝詩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名句,1949年毛澤東在中共解放軍拿下南京城時,興奮自豪之餘,亦借用此句添入其詩以抒懷,而其中「人生正道是滄桑」則被中共拿來作建國六十周年賀歲的電視劇劇名,內容主軸為1925至1949年25年間的國共內戰中,楊家三子女間因思想、立場和際遇不同所衍生而出的悲歡離合。
●
趁著金秋之際,我跟上一個山東旅遊團,「人生正道是滄桑」是在旅店電視上看到的連續劇之一,還有一部描寫1949年解放軍一路南下的連續劇《解放》;片中的毛澤東甚是瀟灑大方,而蔣介石則狼狽不堪。當然這些都是中共詮釋者的立場,而這樣的詮釋法,並不是台灣當政的國民黨所能接受的。今日的大陸,儘管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有提高,但深值人心的「一切為政治服務」的思惟還是處處可見,「人」還真是只具有「工具價值」,既非「本質價值」,更非「終極價值」。每每為了達到目的(或所謂偉大的理想),「人」是隨時可以被踐踏、被犧牲的。
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下,人們對於「人」、「事」、「物」的經驗與觀念確實可能存在著莫大的差異。兩岸一海之隔60載,雖然經濟水平逐漸拉近,但是在政治與社會文化方面,仍存在著本質性的落差,其間恐怕不是能夠以道里計之的。
●
面對東協加一、加二、加三的強大壓力,及ECFA的半誘半逼迫,甚至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的談判,在在讓台灣執政當局陷入內外兩難之中;但若以《人生正道是滄桑》為鑑,當年共產黨與國民黨可以或合作、或對抗,藉機壯大自己,以至25年後,拿下南京建國,甚至還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國;如今台灣似乎落得被逼只剩先以加掛車廂方式搭上中國火車頭一條路,才有空間繼續與國際社會往來互利。其實,台灣的人民素質和教育普及等軟實力優勢仍然存在,若及時趕緊加強主體意識及思想文化的內修與外擴,為政者不再內鬥、用心治國,或許天假台灣再25年後,亦可成為「人生正道是滄桑」再添新詞的明日英豪。
哲學家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企業家也說「沒有不景氣,只有沒志氣」。與其怨歎金融海嘯、地震水災,罪前責後並無濟於事,為今之計,吾人一面應嚴格監督執政作為,一面由民間啟動群策群力,坐而思、起而行,整合各方仁人志士,共創子孫樂土。
兩岸的未來變化實在有太多的可能性,雖然我們未必完全知曉明天將如何,但我們深知掌管明天的上帝必不離棄祂的子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若我們每日都信實地耕耘出美善的果實,實不必過於在乎一時的橫逆,相信那迦南美地並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