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思想廣場】從瑞士出發〈初期基督團體的樣貌〉 顏敏如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顏敏如
 
  據說是在那一天,西元30年4月7日,被羅馬士兵鞭打得皮開肉綻的那個人,頭戴棘冠,身背巨大沈重的木條,步履踉蹌地走在耶路撒冷哥耳哥達的石板路上。周圍的人們看著他的步步血痕,無助也驚惶。
 
  他們叫他耶穌。讓羅馬人釘在十字架上。遭遇十字架刑的,他不是第一人,卻是第一個沒有正式罪名,也找不到確切罪狀而受罰的人。被釘穿手掌、腳掌,掛上十字架的,比讓劊子手一塊塊割下身體肉片凌遲的人,斷氣得晚。十字架刑的設計是要人死得苦、死得慢。在受刑者腳下墊上木板以支撐身體重量,用酸醋澆淋因身體失水而乾裂的口唇,便是讓人慢死、苦死的兩個方法。
 
  耶穌究竟做了什麼,必須承受這般不堪?這一質問,對當時的人是牆角下一個看不見的黑點。然而,宇宙的不可測度也就在此。正是從這黑暗處,從耶穌破敗的軀體、和他遭鄙棄的靈魂,誕生了人類史上最大影響力的基督宗教!
 
  基督徒相信,耶穌由無玷瑪利亞所生。希臘哲人Kelsos(註)則說,耶穌原是個非婚生兒,他的母親其實是受孕於一名羅馬士兵,為了保存名節,才有大天使造訪的「神話」故事。這個反對者眼中的私生兒成長於納匝肋,是加利略湖區一個約有200人口的窮鄉僻壤,許多人住在地窖、洞穴裡,靠小本生意或從事手工維生。女人清早將麵包烤好,讓男人帶著下田。晚餐偶而有魚可吃,肉品則根本談不上。這情形從當地出土人骨化驗缺少鐵與蛋白質的結果,可見一斑。
 
  耶穌在西元29年去了耶路撒冷,他公開反對神殿稅及僵化了的猶太祭祀,猶太神長對他極其不滿,控告他褻瀆上天,並慫恿羅馬人將他送上十字架。西元第一個半世紀左右,耶穌的小團體開始造反,並迅速將他們的福音勢力拓展到土耳其的厄弗所,埃及的亞歷山大,法國的里昂,以及德國的科隆,羅馬帝國的胃囊裡也因此而有了陣陣的悶痛。
 
  耶穌團體興起之初的社會狀況與國際局勢並不看好,更不是福音傳遞的溫床。從日耳曼的大森林,直到美索不達米亞,整個羅馬約有三十個軍團散佈各處作亂。大批人口被迫遷移,淪為奴隸,90%的人生活在有形的骯髒與無形的污穢中,絕大多數人口是文盲,城市裡充塞著乞丐與娼妓。
 
  由於14%的稅直接繳交羅馬,21%交給耶路撒冷的神殿,農民不但不堪重稅負荷,也失去了賴以維生的土地。為了減輕負擔,人們以羊膀胱做保險套避孕,以彎曲的鐵線勾出胎兒做人工流產,即便法令規定,沒有孩子的人須繳交罰款,某些權利也會受到限制,卻仍有人因供養不起下一代而自願受罰。當時的羅馬,由於貧富懸殊過大,反抗力量因而四起。
 
  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耶穌的「愛近人」其實是「財富平均分配」的範例。他的道理「和饑餓的人分食你的麵包」、「將你的衣服遮住你赤裸的兄弟」,則是反對不義社會與殖民統治的非暴力抵抗。
 
  就在洗者若翰住在沙漠裡,以蝗蟲為生時,耶穌卻和富有的既得利益者同桌共飲;他的反對者於是稱他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乞丐和尚」。而那時候的猶太拉比們穿著綴有寶石的蓋袍,晃走在陽光普照,以優質良木修建的雅威廟堂,鎮日忙著維護舊約教導的純淨,監督人們是否按照規矩飲食生活;光是宰殺牲畜祭獻,不就有必須遵守的二十四道手續有待控管?
 
  耶穌死後,許多追隨者相繼被捕,主持人伯多祿則逃到500公里遠的安提約基亞(今敘利亞境內,地中海旁)。那城住有30萬來自各地的人們。富人讓武裝奴隸在夜晚舉著火炬為他們照亮街道,陋巷裡住著在社會底層為生活掙扎的貧民,他們習慣在大清早把夜壺往窗外倒。
 
  當時羅馬帝國的大城內已有許多猶太團體,羅馬城本身及埃及北端的亞歷山大也不難見到猶太會堂。受過教育,在希臘文化中成長,也和耶路撒冷廟堂時有聯繫的猶太人,則受到基督團體「廢除割禮、飲食規矩及慶典節日」主張的強烈吸引。這些不在自己土地上生活的人,卻因著必須遵守傳統,而遭遇無法融入當地生活的困境,基督團體讓他們安心地捨棄猶太人特有的規矩,無疑是真正的「福音」。
 
  早期教會和其他信仰團體免不了有許多衝突。而和同樣是猶太人卻有不完全相同信仰內容猶太教的嫌隙,在一開始便已存在。保祿認為,猶太正統派殺了耶穌,也迫害耶穌的跟隨者。生活在羅馬城內的基督徒因害怕遭遇不測,就連面對羅馬歷史學者貶損他們「神長的生殖器也值得崇拜」的話語屈辱,都得忍氣吞聲。
 
  西元64年尼羅王大肆追捕基督徒;而一場大火燒去神聖羅馬城十四區中的十區之後,搜捕肇事者的矛頭自然指向基督團體。遭到逮捕的基督徒,不是被裝入獸皮裡餵狗,就是轉製成夜間照明使用的火炬。
 
  羅馬人喜愛賽馬、粗俗的戲劇以及血腥的運動,這些全是基督團體禁止的項目。而斜靠在躺椅上狼吞紅鶴舌頭的羅馬執政官,也絕不可能聽得進「不工作者不得飲食」或「人不能侍奉天主也侍奉財富」。
 
  物換星移,時序進入了第四世紀,有著受迫害傳統的基督徒,卻主導了一處歷史上的大轉折!
 
  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Helena)原本是飯館老闆的女兒,婚後遭丈夫遺棄而長期沈淪。就在她失落的那段時間,基督徒幫助她、鼓勵她重生。後來,海倫不但接受了基督,更在七十多歲時長途跋涉到巴勒斯坦,拜訪了耶穌的出生地。君士坦丁受到母親的影響,信了基督;之後,羅馬官員、將領相繼領洗。西元380年,從東方來的信仰,一躍而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君士坦丁送給基督徒大筆的土地,並宣佈星期日為假日。
 
  羅馬的宗教原本屬於有成就的人,他們崇拜成功,歌頌美麗、青春、財富與權力。許多所謂的聖地,不過是赤裸裸的風化區,女神長也就是娼妓。基督團體卻帶來不同的訊息,宣佈墮胎是罪惡,去慾是美德,讓男人嚴守紀律,戒除酒、娼、賭。不許離婚的訓示則保障了女性的生活。基督信仰支持社會弱勢,改變人的價值觀,認為每個人享有同等的人權;更要人「愛近人」,甚至「愛敵人」。歷史目擊了一個窮苦的小村民耶穌,如何破折它強者恆強的定律。
 
  然而,正如同所有自豪於擁有悠長歷史的團體,基督徒也豢養了自己的野心。
 
  得勢後的基督徒卻反過來操弄、污陷羅馬官員,以宗教理由讓戰爭合法化,使得基督信仰和暴力結合,排斥教會內的和平倡導者。教會導師克萊孟(Clemens)和奧利振(Origenes)宣佈猶太人是殺死耶穌的兇手,宗教法庭也是暴力運用的一種手段。為了佔據人們的心思,教會傳播恐懼,極力主導人的生活;以槍炮拓展信仰,和掌權者同桌共飲;教會成功的部份原因實和暴力脫不了關係。

 
  所幸教會能自省抽身,接受啟蒙,不致過久同流,屈從權威。在歷史的進程裡,教會融合了對自己有意義也能加以利用的一切,擷取了希臘哲學,採用了凱爾特與日耳曼人的習俗,也容忍了雖是迷信,卻可安定民心的盲目虔誠。
 
  教會反對共產主義,從社會主義裡學習了許多;為了在異邦人中傳播福音而展現出來的彈性,以及對基本教理的忠誠,也是其成功的必要原素。當今,基督信仰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提供了必要的倫理註腳,若能像在初始時憾動羅馬帝國那般,繼續並加強執行其愛近人,甚至愛敵人的義理,便可成為在目前日漸嚴重的宗教衝突中,將世界導向和平的重要工具。
 
註:Kelsos,第二世紀末的希臘哲人。他的著作《The Ture Word》是所能知道的、世上最早攻擊基督宗教的文字。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