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永倫
〈雅歌〉有一句形容撒羅滿王御轎的話:「那從曠野上來,狀如煙柱,發放沒藥、乳香以及各種舶來香料香氣的,是什麽?」(三6)其中所提的沒藥和乳香都是香料。沒藥是由一種樟樹分泌的膠汁與香肉桂混合而成,具有強烈的香味,〈雅歌〉以此形容愛人:「我的愛人有如沒藥囊,常繫在我的胸前。」(一13)也形容愛卿:「他的兩頰有如香花畦,又如芳草台;他的嘴唇有如百合花,滴流純正的沒藥。」(五13)
聖油的使用
沒藥是製作傅油禮用的聖油的主要成分。按〈出谷紀〉的記載,製作聖油要用上等的香料,包括純正沒藥五百「協刻耳」,以及橄欖油等(參卅22~38)。這些油用以傅會幕和約櫃,供桌和其上的一切聖器,香壇,全燔祭壇和壇上的一切用具、盆和盆座。
按猶太人的信仰,凡祝聖過的,都成了至聖之物,而接觸這些物件的,也成為聖的。聖油也用在人身上,如祝聖亞郎和他的兒子們作為司祭,就要行傅油禮。傅油若取祝聖的意義,即是傅過油的人或物被奉獻於上主,是屬於上主的,是聖的,不可被侵犯和濫用。
天主教會沿用了猶太信仰的祝聖聖油和傅油禮,但加添了新的意義。目前對聖器和聖物的祝聖禮,一般只用聖水,而聖油是用在聖事禮上。祝聖聖油的禮節是在聖週四的「聖油彌撒」(Chrism Mass)中舉行,主教祝聖三種聖油,即洗禮、堅振和神品聖事的神恩聖油(Oil of Chrism),聖洗前的慕道者聖油(Oil of Catechumens),以及病人聖油。
聖洗中的傅油禮,表明新教友將分享耶穌的三項任務:王者、祭司和先知。堅振時的傅油禮,則表示成熟的教友要負擔基督的福傳使命。聖秩聖事的傅油禮,表達了司鐸的奉獻意願,和參與基督的救恩身分,成為「第二基督」。
新約中,賢士獻給耶穌的三種禮品之一就有沒藥(瑪二11)。它同時具有麻醉性質,製成沒藥酒使人飲用,可致昏迷,或減輕痛苦,是羅馬人慣於賜給死刑犯的飲料。耶穌被釘在十字架時,就有兵士拿沒藥調和的酒給祂喝,耶穌卻沒有接受(谷十五23)。當祂斷氣,屍體被卸下後,尼苛德摩曾以一百斤的沒藥來塗抹耶穌的屍體(若十九39)。由此可看出尼氏對祂的敬愛。其實,耶穌生前,他就曾在夜裡來找耶穌談論生命的意義,反省有關「重生」的問題(若三3)。
香液的使用
香膏是由香液凝固而成。香液是由一種灌木之果實中提取。這種灌木的皮是灰色,生葉三五不等,果實呈橢圓形,多肉。若將其剝開,可取用流出膠性的香液。種類有三,因地而異。包括默加香液、猶大香液和基肋阿得香液。舍巴的女王曾將大批的香料獻給撒羅滿(列上十2,10)。在希則克推的寶庫中,亦儲存有大量的香料(列下廿13)。它也是各國商人在提洛交易買賣的物品(則廿七22)。
奉獻用的香(incense),其製作材料包括蘇合香、香螺和白松香等香料;是用這些香料與等量的純乳香,加上鹽,予以配製而成(出卅34~35)。新約中,賢士獻給耶穌的三種禮品之一是乳香(瑪二11)。有時候,獻香只用純乳香。燃燒的香,散發出的香味和煙霧徐徐上升,表達所做的祈禱為上主所悅納:「願我向祢行的祈禱,像馨香上升,願我的手高舉,如同晚祭的高騰。」(詠一四一2)
〈肋未紀〉描寫司祭的奉獻禮,提到將乳香放在祭壇上焚燒,作為中悅上主的馨香火祭(肋二2)。其實,「馨香」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表達內心的祈禱與祭獻是虔誠的,將會是蒙天主悅納的芬芳禮品,否則是空洞與無意義。
華人用的炷香,一般見於寺廟,因此有人認為上香就等於拜寺廟佛道神祇,這是誤解。其實,上香在猶太信仰和天主教禮儀中是常有的。只是西方教會用的香爐和中國文化的不同,香料也不同,但這不表示天主教就不能用炷香。
梵蒂岡在1939年12月8日正式發表通諭《眾所皆知》("Plane compertum est"),宣布華人在追悼禮上的獻香、供果等習俗,是對先人表達敬愛的方法,毫不違反信仰。台、港、澳三地的教會也在追悼禮上實際採用了這些華人的傳統儀式,以行動來說明誤解應予以糾正。
香料還有多種用途。首先它是婦女的美容品。但是香液的味道再香,也比不上愛人的芬芳(歌四10)。它也被用來敷抹屍體。福音書說:一週的第一天,天還很早,婦女們便攜帶預備下的香料,來到墳墓那裡,打算要敷抹耶穌的屍體(路廿四1)。
若望福音有一段有關香液的動人描述。話說:在伯達尼的瑪利亞拿了一斤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裡充滿了香液的氣味。猶達斯抱怨說:「為什麽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耶穌卻回答說:「由她罷。這原是她為我安葬之日而保存的。」最後祂說:「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參若十二3~8)
這段福音啟示我們,愛的付出不需計較太多而認為是「浪費」,因為愛不講究代價,也不求回報。至於耶穌提到「常有窮人」,不是提示我們可以不管他們;而是說窮人既然常在,那麼那些要幫助他們的人,是不怕沒有機會的,怕只怕沒有足夠真正願意扶助他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