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策劃
前言
虎年三月,讓我們想起真正沈默、堅持、低調、認真、耐心、忠於工作和服務的教友典範──大聖若瑟。他也正好是我們教友的典範。因此,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今日教友可以如何裝備自己,好能更名實相符。
慶祝完150之後,眼前又是一個全新的牧靈福傳世代,我們如何跳脫傳統的窠臼,走出比較寬廣且創新的教友使命?尤其是追求庶民普羅為王道的潮流中,教友培育的趨勢和方向可以如何調整?如何真正落實傳誦已久的「教友時代」?如何找出適用的多元培育方案?在現行的諸多培育過程中,有何尚待突破的困境?以及可以實踐的願景?
這一切都有待我們一起「To be Continued…」,讓我們一起共同勉勵!
與談貴賓:
歐義明神父 天主教友誼教友活動中心主任
唐曉倫女士 天主教友誼教友活動中心青年部牧靈人員
黃金瑜先生 基督活力運動全國總會主任委員
吳堅凌先生 輔仁大學校牧室宗輔老師
婁緯芳女士 台北天母天主堂傳協會會長
主持人
趙榮珠女士 見證月刊主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趙榮珠(以下簡稱趙):這是個多元的世代,例如:真理電台可看到有人在網路上做讀經分享,最近馬上又有人要開始讀天主教的教理,還有就是在教會的報章雜誌上,常常看到許許多多的教友去朝聖,每次朝聖會來都十分感動,之後呢?
如果我們可以像現在很多的旅遊單位舉辦一些遊學計畫,既達到旅遊的目的,也有遊學的效果,我們的朝聖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去朝聖的人可事先做些功課,當然有不少朝聖團已經是這樣進行的,就可以有較深度一點的朝聖,那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現在就把時間交給諸位,希望請諸位就您的實際經驗,一起談談教友培育的心得與展望,希望越具體越好,同時若可以的話,最好也能分享目前是否有待突破的困境?以及對未來的願景是什麼。
歐義明(以下簡稱歐): 我想分享教友中心過去和現在正在做什麼,我們希望培育40歲以下的未婚社青教友,尤其是與教會疏遠的青年,因為在這個階段特別容易與信仰疏離.我們希望在信仰上培育並訓練他們,日後回到本堂,成為一個在堂區熱心服務的酵母。同時,我們也希望提供青年們在教會內彼此認識的機會。
因此,我們培育的課程約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普遍課程,如:聖經班、同理心等課程,記得35年前中央大樓剛開始,牧靈中心當時還有夜間部,以及華明心理輔導中心的一些課程,我們也常常持續不斷地派青年去參加那些課程,我們自己也常舉辦相關的信仰與成長課程。
我們中心的另一類課程,就是基督化領導訓練班。現在我們改名字為曙光訓練班。培訓的課程分四個主題,第一個是基督徒教會團體的僕人式的領導方法,學習如何服務和付出,如同耶穌當年對祂的門徒一般。
第二個主題是真正的宗教,其實就是關心窮人的信仰,教會應該關心正義和平與窮人等.也就是路加福音第四章,耶穌在加里肋亞開始傳教時所提到。
第三個主題是一個基督化的團體是以開放歡迎的態度,吸引人參加(如捕人的漁夫)。我們訓練青年以主人的自我觀念歡迎接待新來教會的朋友!
第四個主題,叫做仁慈靈修,「仁慈靈修」是一些宗教學者(包括天主教:例Karen Armstrong)說明真正宗教的本質其實就是仁慈、憐憫,就如同耶穌教導我們「你要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
這樣的領導訓練班已經35年了,一直到現在都差不多,那種有為了幫助他們一方面自我學習一些理論,另一方面也訓練他們自己將來參加本堂或教友協進會等團體服務的實務時可用。
為了能更實際的訓練他們,第一、我們會安排一個月去一次八里安老院、照顧愛滋寶寶的關愛之家等等,訓練他們除了神學理論外,也學習如何在實務上能夠學習真實的服務付出,訓練是從這些實際的角度著手。第二、就是大多數堂區都有協進會,在協進會內已有禮儀小組,經濟小組,活動小組等等,可是我們建議同時也應該增加關懷社會的小組,例如:以三重堂區為例,堂區社會關懷小組應關心三重的窮人在哪?本堂的協進會應該常常開會討論交換意見,一起去看看三重的窮人的情況,想辦法用這種觀察──判斷──行動的方法,來幫助那些需要的人。
現在我們也自己辦一天的婚前準備。另外還有一個講座就是「答覆真道」,一年十次短期的神學課程,每一年有十個不同的主題,講師多半是輔仁大學的教授,基督教的也有,是為了讓年輕人對教會的神學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一個主題大約是用四個晚上,一次2個鐘頭,以後他們也可以自己上網或者去圖書館研究,也可以介紹給全家。
唐曉倫(以下簡稱唐):我們服務的對象,主要是40歲以下、未婚的在職青年居多,因為在青年團體聚會時看到了他們的需要,特別是在兩性互動上,包括對感情及婚姻的期待,以及期許未來另一半也是天主教友,於是,我們後來針對青年做了訪談和問卷,著手開始規畫「當真愛來敲門」這一系列的活動,內容包括兩性講座、自我成長課程、兩天一夜戶外旅遊……等等,希望藉此幫助年輕人預備自己,尤其是要走婚姻聖召的青年,能正確認識婚姻,這是去年剛推出的一種特別培育。
趙:參與者的反應如何?
唐:結果出乎我們預料!第一場青年幸福列車活動去花蓮,與當地原住民共融,原規畫一部遊覽車,後來坐滿了兩部。到了花蓮,原住民教友及神父好熱情,還列隊歡迎、放鞭炮,進到教堂外面,是一個大操場,並在操場上辦桌,共十幾桌,真的很有回家的感覺。大家一起吃飯、參加原住民彌撒,很棒!
活動回來後,每個月有兩性演講,青年們就回來聽課,也再次聚在一起,接受老師教導的兩性情感正確觀念,他們很喜歡,感謝天主!
歐:此外,我們每年不定期開辦慕道班,也在文字與網路上發行《友誼月刊》,以及每週一次電子報,兩者都與信仰與心靈有關,和關懷社會的資訊;登記收到的大約有1000人,主要是40歲以下未婚教友。另外,還有聖經分享和祈禱會等活動。
趙:友誼中心做了多元的教友培育活動與計畫,並依照年輕教友的需要隨時做調整,同時如神父說的:為本堂培育未來的領導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也令人激賞。
吳堅凌(以下簡稱吳):一般來說,信仰含有「知、情、行」三個幅度,這是2009年12月《和平月刊》引述一位神父的話。「知」指信仰上的知識,包含信理、聖經等,也就是別人問我們信什麼時,我們可以清楚地說出來。「情」指我們與天主的關係,通常透過靈修,參加禮儀,或在日常生活中有與主相遇的經驗。「行」就是信仰要有行動,具體的就產生一些愛德行為,特別表現在與家人、同事、堂區教友之間的互動上;更重要的,是對外幫助一些弱小族群。若從這三方面來看信仰,我認為平信徒的培育應從「知」,也就是信理與聖經著手。
以堂區來看,成為天主教教友,首先要完成入門聖事,因此必要經過慕道班的陶成。按我們堂區的經驗,培養慕道班講師最重要,而目前主教團出版的《天主教教理》內容非常完整,其他市面上找得到的只能當輔助資料。我們通常會安排六個月的慕道班,課程內容分成26講,包含《天主教教理》中:天主為人是可及的、天主來與人相遇、信經十二條信理、天主十誡、七件聖事、祈禱等等。
我們(傳協會福傳組)會向本堂神父建議:教友當中,曾在善會團體服務過的,就已具備講師的基本資格了。26講的課題中,各負責的教友在準備時,自己要先去看懂《天主教教理》,並翻閱相關的聖經章節,這樣慢慢就能整理出一些看法,也做成ppt檔並試講給別人聽,我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培育過程。
每位講師試講時,會有講師群一起聽講,並給予回應;而自己講過之後,也會知道講不清楚、或結結巴巴的地方要再修正,之後就可以完稿了。這樣,當親自上場時,也比較不害怕。原則上,一次90分鐘的課程要講50分鐘,然後出些題目一起討論20分鐘,再20分鐘就是問與答之類的互動。這是我們本堂一些具體的經驗。
經過這樣的培育後,一年能「產生」5位老師,再下一年又產生5位,慢慢的我們堂區就有足夠的慕道班老師,也許哪天一下子來了很多慕道者,我們就已經有所準備了。
另方面,我們希望已經領洗的教友要再慕道,主要是強調聖經這部分。我們鼓勵教友在做生活反省時,至少跟著教會禮儀走,最好能有一本和平月刊按照每天讀經的進度,三年把整本聖經讀完,平時自己讀,星期五來讀經班一起分享。
若要自己設計一門課的話,按個人經驗,我在輔大通識課開了一門「聖經與人文」的課,自己摸索並參考資料後,我覺得香港「示」出版的《救恩史-從耶穌到亞巴郎》一書有蠻好的分類,分成三部分:一)、舊約階段:許諾、出谷、征服客納罕、民長時期、民主政體、分裂兩國、充軍回國、希臘文化主義等八個時代,把整個舊約,特別是天主與猶太民族的來往講得非常清楚。二)、耶穌時代:耶穌直接的宣講。三)、現在教會的時代。
我除了這些主題式的講述之外,也給學生作業,按週一至週六把他們分成6組,週一組的就讀平日週一的讀經……,等下週上課時,要他們寫下讀經心得。我也播放一些介紹「先知」的光碟,讓學生透過影像了解當時的背景。另外,我也說明教會的禮儀年,包括:甲乙丙年的劃分,以及復活節、聖誕節和常年期的訂定。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聖經入門課。以上是我的分享重點。
趙:學生在「聖經與人文」課中,參與狀況如何?
吳:雖然我們是天主教大學,但很多同學還是認為天主教是信聖母,不過至少上完課後,他們知道天主教是信天主,而不再道聽塗說,以訛傳訛。我也鼓勵學生在上完課後保持讀經習慣,並邀請他們來慕道班。
編輯:請問這套課程有在堂區使用嗎?
吳:將來也許我們堂區可以採用這模式來進行培育。目前是應用在輔大帶領的慕道班,已有四位教職員慕道領洗;還有四位教授也開始了一個讀經班。
婁緯芳(以下簡稱婁):30多年前,本堂的人才、靈修就和台灣經濟一樣正要起步,在老會長金爸的徵召下,青年會既是聖詠團又同時是傳協會的理事,在那純樸的年代,弟兄姊妹此之間,在關係上是自自然然的忠誠與和諧,在服事上是神恩性多於組織性;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和一些年輕夥伴在本堂結婚、生子、接受培育,一直沒有離開過。
在信仰陶成上,我是跟著孩子一起成長,20多年前每年暑假都有聯合堂區的主日學,包括士林、天母、石牌、社子和蘭雅等,孩子們參加主日學、我也受邀成為主日學老師,並和孩子一起坐著娃娃車到士林天主堂,當時完全沒有經驗,就和一些年輕媽媽跟著遣使會神父、仁愛會修女開始了小型的主日學。
1993年我們堂區有了傳教員,她經由教理推廣組及牧靈中心,培育堂區中生代的老師,開始了正式的主日學,而且她也挑選一些高中生去教理組上課,我目前在上海工作的姪子,就是就是第一代被培育的青年;10年間,本堂在傳教員的努力下,師資、教材、培訓、招生一應具全。
一直以來,本堂對望教友的道理講授,均採「一對一」的方式,但神父和傳教員深覺一對一在團體互動及教友陪伴上多顯不足,遂於1999年成立了「成人慕道班」;2008年神父廣邀12位弟兄姊妹接受師資培育,整整一年嚴謹的備課、試教、檢討,我們看到弟兄姊妹在宣講、見證、祈禱,甚至製作投影片上成為福傳尖兵。慕道班迄今已11個年頭,這其中對慕道友的聯絡及關懷,我們前後任的兩位傳教員實是居功厥偉。
台灣是個教育非常普及的地方,從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共有16年的學程,其中9年是義務教育。可是,我們教友有沒有思考過,在基督徒的學校中,一位天主子民必須接受多少年的義務教育?我們小時候在主日學,或是成年的一到兩年慕道期,這都只是入一個門檻而已。
一位教友,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或財富的憂慮時,很容易就突顯出自己在信仰上「扎根」的深淺。教會是由天主的子民、基督的奧體和聖神的宮殿所組合,而身為天主子民,若是沒有接受必修課程的培育,又如何能了解從基督奧體內汲取「聖言、聖體」的重要性?並領悟聖言和聖體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泉源?而教會內的天主子民若是平日不讀聖經,主日領聖體也是行禮如儀、虛應故事,那麼這個教會又如何能結30倍?60倍的果實?所以教友的培育不只重要,而且是勢在必行。
我和堅凌曾經去過一位好朋友家的小排聚會,記憶鮮明的是,現場大約七、八位,那天的聚會叫做「錄影訓練」,就是從美國受訓回來的弟兄姐妹,帶著他們長老講課的錄影帶,大家隨著錄影機的播放、對著螢幕有唱有答,彷彿長老親臨大型聚會一樣。而他們的一應一答既有精神、又有紀律,當時心中真是非常感動,我感覺他們在道理、聖經上的嫻熟,完全建立在軍紀般的扎實訓練。
另一次,是堅凌要去訪問東門教會的盧俊義牧師,那天我們也一起參加了牧師的兩小時的聖經課程;原來他們的教友每星期「必須」參加兩小時的聖經課,而且每星期都要考試,所以也要背誦聖經。我覺得考試非常好,因著背誦,讓聖經內化、深化,如希伯來書說的:「天主的話是有效力的,是生活的,它可穿透你的靈魂和神魂。」
其實,我們整個生命在天主面前是敞露的,天主的話不但可以辨別我們心中的思念,尤其,當面對世俗的誘惑,或財富的憂慮時,能夠「戴上救恩當盔,拿著聖神作利劍,即天主的話。」抵擋一切。
在這兩次的經驗裡,我學到教會如果要培育,不能再走一個「不要太嚴格」的灰色地帶,說甚麼教會不可以跟公司相比;反而教會應該比公司更有紀律、更嚴格,因為我們傳達的是天主的道理~那是放諸四海皆準繩的道理。
談到教友時代來臨,在這裡我非常感謝天主!賜給天母堂一位熱心福傳,願意培育、且對我們非常信任,放手讓教友去做的本堂主任文雅德神父。也因此,舉凡讀經班、慕道班、長青會、婚前輔導、聖母軍探訪、平安居服務、露德之家做飯、主日彌撒的禮儀負責及彌撒後教友早餐會,以及主日天的老人院服務……等等,都是本堂熱心的弟兄姐妹們在文神父的派遣下,做中學、學中做。
如果有什麼願景,那就是以聖依納爵為師,他是個軍人,雖然有十個月跟天主神祕的契合,但他不但不以此為傲、挾神恩自重,反而以先知的眼光「看見」自己沒有受過甚麼教育,又身處在文藝復興年代,如果要與人談論天主是極其困難的,而他又極度渴望與人分享天主,所以30歲時進入巴黎大學念書,依納爵擁有神恩又能虛心向學,更何況我們呢?所以,我們也都應該要有一個終身學習的心,且積極學習,隨時學習。
黃金瑜(以下簡稱黃):初中時,我認識了耶穌會的美國籍杜 華神父,他為向青年人福傳,在學校教英文,同時招攬青年學子到新竹類思青年中心所辦的補習班。通常小孩進到初中後,很容易變壞,而在這個人生十字路口時,我進到了補習班,並進入教會,因為杜神父的引導和教會的啟示非常重要,所以我最感謝杜華神父。
當時杜神父是採「置入性行銷」方式福傳。在聖誕節時,他用電動火車吸引了很多人,也放映電影,那時這是少有的享受,每個年級招收百餘人參加補習,學期終每年級,有二、三十人留下來,並成為學長學弟制。杜神父是個很有信心、很幽默的人,他也給我們很大的自由,但是每天下午四點半,一定要在聖母山念玫瑰經。我那時也加入「至潔聖母會」,每次分享就是七串玫瑰經,七台彌撒,這些是最起碼的靈修。杜神父非常強調團體合作的觀念,從小這個觀念深深的影響我,團隊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後來杜神父為我簽署參加「基督活力運動實習班」申請書。這活動是在西班牙開始的,西班牙是個天主教國家,後來生活遠離天主,於1932年時,由一群獻身為領導西班牙馬堯卡島(Mallorca)16歲到30歲的青年人能更認識基督,追隨基督,他們計劃於1937年組織了一個聖雅各伯墓園朝聖團,不過組團期間發生內戰(1936~1939),接著又是希特勒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朝聖時間便一延再延,最後終於決定在1948年舉行,從1932年到1948年的16年期間,這個團體每星期的聚會從未間斷,這樣的一組人在一起工作、一起讀聖經、一同祈禱、一起分享教友生活並討論社會現象、一同計劃及行動,一同檢討改進工作成果,而構成了領導人學校,期間為訓練年輕的嚮導,總共舉辦了15次短期訓練班(Cursillo),也就是基督活力運動實習班(Cursillo in Christianity)的雛型,即現在三天的實習班。
1949年1月7日,全世界第一屆男實習班成立,共計22人參加。1968年2月2日至5日,台灣第一屆男實習班,在光仁中學舉行,完全用英語,共計誕生了39位新活力員,包括狄剛總主教、王振華蒙席,第二屆有單國璽樞機主教和丁松筠神父。
1990年5月,狄總主教帶著二、三十位台灣活力員,到美國北美地區舉辦實習班,他們今年10月7日至10日,預定於美國洛杉磯舉行20週年慶並舉辦第21屆亞太會議。2008年9月,我們也到香港辦了第一屆男、女實習班。「基督活力運動」的天上級主保是聖保祿宗徒,由教宗保祿六世特別封的,所以很清楚基督活力運動是教會內的一個運動,也是一個服務團體,而教會內所有善會是同一聖神帶領,並且最終目的是福傳。
有人認為基督活力運動不務正業,沒在做福傳工作;其實,基督活力是在不同領域做福傳。最基本的三天實習,是找出在各個領域中的領袖人物,經過三天的培訓,友誼滋長,然後回到自己所屬的環境中,以福音精神變化環境。
基督活力運動的目標有:一)、近程目標:聖化自己,聖化家庭。二)、中程目標:落實福音精神到所屬的環境中,使環境變化。三)、遠程目標:世界基督化。
在團員的培訓中,主要是與基督會晤;當回到自己的環境後,就是跟隨基督,以及服務和福傳。而跟隨基督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你們要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棄絕自己,就是改掉壞毛病,尤其自私與驕傲。我們平信徒,很簡單的就是從日常生活中改變自己,雖然知識培養很重要,但是改變自己更重要,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在進修上,教會方面,一是《聖經》,二是《梵二大公文獻》,三是《天主教要理》。世俗方面,個人的專業很重要,專業強的話,人家便容易接受你。所以,我們鼓勵活力員到各堂區善會做酵母。
教會是多采多姿的,活力員來自各地的領袖人才,聚集後變成一個小組,然後一起去福傳,小組也有勵志會,是加油、充電和打氣。小組集會也有一定的程序,對天主要虔誠,對自己要努力進修,然後幫助別人就是福傳。
趙:謝謝黃經理詳盡地介紹基督活力運動的精神與目標。四處熱心服務的活力員確實發揮了一些酵母的作用。以下時間請自由交談。
吳:從諸位的分享,可以看到教友培育有各式各樣的方法,也各有其神恩性與時代性;但每一種方法都不是最完善、有效的。而且這只是戰略,戰術則是如何將這些戰略整合在一起,如教友中心特別為未婚青年開講座、邀請講師,也行之多年;這樣好的資源是否除了教友中心外,在堂區或總鐸區也可以有這樣的功能?
另外像基督活力運動,他們的宗旨是邀請領袖人物,經過三天培訓,然後到自己的工作環境做酵母,影響週邊的人。如果能以其精神創造一套結構性的訓練課程,然後在堂區、總鐸區,或機構去複製,就可以讓更多的單位共享這樣的資源。
現在問題是教會中誰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從制度上應該是主教團福傳委員會。否則,大家只是在交流、共融,很難有一個具體推動的力量。
歐:我很有同感,主辦的單位可以是總鐸區。總鐸區也可以邀請輔大神學院的教授前往開課。而培育教友也是本堂的職責,幾個堂區可派人參加總鐸區承辦的課程,然後再回到堂區服務。至於培育對象,教友中心是四十歲以下的青年,堂區則可不分老少。
黃:活力運動的課程是經過前人的理念設計、實習修正後,才做成一套理論。所以培訓時,講師不是天馬行空的講述,而是前後環環相扣,慢慢引人歸向天主。
談到如何聯合統籌?前教宗保祿二世很早就鼓勵各善會要聯合。十年前狄剛總主教也曾推行這個運動,剛開始找了病患之友、基督活力、普世博愛運動等團體,有過幾次交流。這幾個團體本身都各具特色,彼此可觀摩學習。
吳老師問及該由誰來主導?我們常講橋樑的建構、聯繫的管道十分重要。其實教會各善會很多,每次辦活動,都讓主教疲於奔命。六年前,我在病患之友服務,又是基督活力團員。而兩個團體的團員重疊性很高,因此,每年過年的新春團拜,我們就舉辦共同彌撒,邀請所有善會一起參加。而各善會領導人幾乎都是活力員,所以一呼百應,共來了六七個單位。至今已有六年歷史。談到困難,主要還是經費問題。
趙:黃經理提到一個重要的問題,人力的合縱連橫很重要,但是活動的花費則是具體的困難。
教友時代的來臨談論已久,諸位認為教友時代的定義是什麼?是教友做主?教友培育的願景、未來的方向與期待?有哪些困境?
婁:教友培育不是問題,難在執行教友使命時的四個進程,第一是答覆召叫,第三是執行使命,因為在執行使命前必須先確定自己的位置,第四才能談團體共同的願景。
教友時代教友的位置在哪裡?格前十二章提到,教會這個肢體,天主首先設立的是宗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有治病奇恩的、救助人的、治理人的、說各種語言的。這裡很清楚看到最大的是「宗徒」,就是「本堂神父」。
奇蹟的目的是為幫助冷淡教友的轉變及外教人的皈依,所有的神恩都是為建立基督的教會,沒有個人的榮耀。所以無論是能力好的弟兄、神恩性強的姊妹、或同禱會、或聖母軍、或傳教員,或傳協會……,都是在協助本堂神父去傳揚福音,所以在任何的教會團體中,應先確定自己的位置在哪裡,絲毫不能踰矩。
另外談到教育,教育一詞合併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而教育依《說文解字》解說是:「教,上所施,下所教」,「育,養子使作善也」;善,《大學》中記載:「止於至善」。而天主教要傳揚的是更大的善,即耶穌所講,愛人如己(瑪廿二),愛人如神(瑪廿五),如神愛人(若十三),要去傳達這些善,必須先作深度的自我培育~聖言與聖事。
培育首重傳承,而傳承更需要典範。記得卅年前,我剛到天母堂,就看到本堂三位指標性的人物。一位是金副主教的父親──金爸爸,他是我們的老會長,在我們信仰正起步時,他就帶著我們讀聖經,並分享大陸地下教會的苦難、忠貞,激勵我們在這塊自由的土地上,要學習珍惜信仰。
第二位是陸欽豪伯伯,他每年四旬期、將臨期,必帶領我們到聖本篤修院參加三天兩夜的週末靈修營。當時還結合許多其他堂區的教友。週末靈修在天母堂持續了好多年,直到陸伯伯一家人返美。為當時年輕夫婦的信仰扎下很深的根基。
第三位是李連庚伯伯,他每天參加彌撒,身體力行讓我們看到聖事的重要性,即主日彌撒是應盡的本分,平日彌撒是多得的恩寵。
目前天母堂還有個傳承,就是當年的主日學學生現在已是社青,他們除了自己的週六青年讀經班,2年前又接手青年會的主日課程,結合成人慕道班的教材、Y世代的語言與今時代的材料;去年本堂福傳大會,他們特別以band的方式呈現敬拜讚美,讓人耳目一新。目前也已接下本堂第五週的彌撒聖詠。
最後要提的是本堂主任文雅德神父,他是位生活化的修行人。舉行平日彌撒從未遲到過,若是教友早到些,都會看到神父在念早課;而這次由青年舉辦歡樂熱鬧的聖誕音樂會,神父突然不見蹤影,原來他在辦公室念晚課。他守時、重然諾、自律甚嚴。在天母堂的25個年頭裡,他與每個教友家庭都建立極為親密的關係,他沒有高深的道理,脾氣也有些急,但是我們極其自然的視他為父親。
教會是基督的大家庭,是聖神的家;只要我們呼求聖神,聖神必會應允。針對教會,我們每天祈禱最大的意向,應是祈求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能在聖神內合而為一。
唐:五年前教友中心開辦了「答覆真道」的課程。原因是中心很多在職青年是小時候領洗,之後念書或是工作,生活忙碌,疏於教會道理的培育,因此現在希望能夠更認識自己的信仰。職青白天要上班,神父顧及這些人時間不許可唸神學院,於是在晚上開辦一些短期神學課程。有些年輕人深入之後,找到了自己內心的答案。甚至也有青年長期上了這些課程後,又去神學院,想得到更深的滿足。
中心的課程有開課的基本人數,只有一兩次較冷門的課,像全球暖化的生態關懷,或社會正義與和平等議題人數較少,其他都可開成。但是神父認為做教友培育,應該有教育教友的使命,所以即使是冷門但是重要的議題,我們還是會鼓勵青年教友參與。其他課程特別是靈修課程,教友的參與就非常踴躍。
在評估時,也認為好課程應與更多的人分享。於是在第二、三年時,嘗試請各堂神父推薦教友來中心接受培育。這樣堂區或鐸區也不需再花人力、時間與經費去做規劃。同樣教會的資源可以看看如何整合分享。結果效果不是很樂觀。
回到剛才講的資源整合、共享的議題,大家可討論有什麼更好的合作方式,讓堂區也可節省時間與精神,能把培育工作做得更完整,更有效果。
這是我們碰到的問題,也希望未來有更好解決的途徑。
歐:從開課的情況來看,教友參與靈修類的課程人數頗多,而相形之下,關於正義和平、與關懷社會課程人數顯的少了,我覺得很可惜的是,參加靈修課程應該更引發教友內在關懷社會的愛心,可是實際上的情況並不如我的期待。
談到教友時代,如果一個堂區有許多熱心教友在禮儀、陪伴非教友及主日學的服事,那麼其他許多沒有任務的熱心教友還可以做什麼呢?所以教友服務要分對內與對外。對內,本堂神父固然需要教友幫助,但重要的是對外,堂區的教友傳協會應有正義和平、或關懷社會的小組,去關懷環保、窮人、受暴婦女……等議題。
教友除了每週參加主日彌撒,教會善會與活動,對外也應有所關懷與行動,若教友能發揮光鹽的精神,將真理的光照亮職場,活出美好的見證,領人進入教會,讓神職人員與教友內外相互合作,這也是落實教友時代的實際作為!
宗徒大事錄記載:「那時候,門徒們漸漸增多,希臘化的猶太人,對希伯來人發出了怨言,因為他們在日常的供應品上,疏忽了他們的寡婦。於是十二宗徒召集眾門徒說:『讓我們放棄天主的聖言,而操管飲食,實在不相宜。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檢定七位有好聲望,且充滿聖神和智慧的人,派他們管這要務。至於我們,我們要專務祈禱,並為真道服役。』」(六1~4)從中可知,如果所有教友都只為幫助神父,誰要照顧那些孤兒寡婦呢?
因此談到教友時代,更應積極對外關懷與服務。如台灣本地非常有名的慈濟功德會,對外關懷的對象是不分信仰,成效大家也有目共覩。
教會內的靈修課程受到教友歡迎,而靈修是信仰的基礎,之後應更有動機與理由向外關懷社會。
趙:神父提到對內、對外的使命是很好的分野。《梵二文獻》也提到教友生活在社會中,所以應在社會上發揮功效,如「各種不同形式的傳教事業,需要特別的適當訓練。……關於以基督精神重整現世秩序一節,教友們應該理解現世事物本身,以及它們對人生各項宗旨的真實意義及價值;要訓練教友們在正當使用世物及制度的組織,常常以教會的道德與社會原理,追求公益。……同時在每一個實際的情況中會加以運用。」(〈教友傳教法令〉31條)。可見,教友不只是要懂得信仰的理論,同時更要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去實踐發揮、推廣公義和公益。
接下來請諸位作結論。
吳:談到堂區教友培育,除培養一些教友成為慕道班老師,更要再教育所有教友養成讀經的習慣。接著如歐神父所言,我們說教友時代,應該要回到《梵二文獻》去看教友使命是什麼?不只是對內,對外也要是一個愛的團體。所以每個堂可以反省,我們堂的主保是誰?本堂神父屬哪個修會以及修會宗旨?如天母天主之母堂的主保是聖母,本堂是遣使會神父,而遣使會最重要使命是幫忙窮人。效法聖母及在本堂旁邊的聖安娜之家當志工這可以成為反省使命的切入點。
婁:我們本堂去年復活節之後,有個福傳大會,共有一百位教友和一百位望教友參加。當天結束收到七十份問卷,經過聯絡有卅位願意慕道,目前非常穩定的有十五人,希望復活節他們可以領洗。
我們文神父非常慷慨,在卅人願意留下慕道時,就送每人三樣禮物,一本大本《聖經》、一年份《和平月刊》、以及《心泉》,《心泉》是生活的聖言,可幫助望教友的信仰扎根。
至於慕道班老師,神父要求我們甚嚴。在每堂課前後,都要在聖體櫃前為慕道友和課堂上要講的話祈禱;因為我們相信天主會在我們心中留出活水的江河。而且我們只有一個老師,就是聖神。祂知道在場的慕道友需要什麼。
黃:要證明一個團體好,每一個成員都要好;而要證明一個團體壞,只要一個成員壞,就可能被全盤否定。所以每一位教友先要武裝自己。
《梵二文獻》講的很清楚,信友站在福傳第一線,在各個神父無法親臨的地方。所以我們福傳第一要喜樂,在喜樂中應和諧。像翻譯成中文聖經的雷永明神父有句名言:「和諧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因為在團體中任何好的意見,如果在爭吵中結束,等於是零。但不是最好的意見,若能達成共識,大家努力實行,則必有好的結果。所以跟隨基督,棄絕自己,在和諧的氣氛下一定會創造出佳蹟。
歐:談到教友時代,本堂神父的角色非常重要。他們的責任是多多教育、鼓勵教友,安排訓練培育的機會,不要成為培育教友的絆腳石。
唐:作為一個青年教友的培育單位,希望能幫助年輕人和耶穌建立更好的關係,也能夠看到他們的需要,站在陪伴、支持的角色,長期耕耘、長期努力。
趙:教友的培育應日新月新,但也不要忽視中間的傳承。《梵二文獻》〈教友傳教法令〉29條提到:「教友以其自有的方式,分擔教會的使命」,也就是每位教友可用自己的方式去發揮特色。耶穌時代就是如此,不論漁夫、稅吏……,基督都讓他們儘量發揮。
另外,「教友應該對現代世界有好的理解,應當是自己所屬社會的成員,應當符合這一社會的文化水準」,所以關懷社會也很重要,不只是注意靈修。「除了神修,還須有充實的教理訓練,即神學、倫理學、哲學的訓練,並依年齡、身分、天賦的不同去從事。」
因此,讓我們一起努力,天主是真正的主人,聖神是帶領者,我們只要亦步亦趨,持續地步其芳踪,天主的事業必能蒙福,從今世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