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正杰
為文的當下正好是九合一選舉剛過不久,台灣情勢有所改變的時刻,選舉的結果對許多弟兄姊妹、包括我自己來說是驚訝的,而其中影響最大、且不同傳統的因素,是網路。筆者目前年紀是34歲,約處於學生族群與家長族群的中間點,現以這樣的背景分享所見所思。
目前10到30歲(出生年次1984~2004)之間的一輩,算是網路時代的原住民,雖不一定出生就有網路,但算是懂事以來就在網路資訊中成長。網路的特性是資訊傳播速度快、資訊易複製、容易建立社群與次文化、發表內容(含圖、文、影音)被認可就可聚集高人氣(因此發表者可得到成就感),收集資訊與發送資訊之成本低廉等。所以網路世代,的確是浸泡在無數資訊中成長。
資訊雖多,但時間、體力、與注意力有限。網路具有成癮性,不管是上網社交(透過社群網絡,如facebook等)、遊戲、或收發資訊(如瀏覽網頁),那種互動、有付出也有回饋的感覺,會不斷讓使用者投注更多心力,而當網路上投注的時間精力一多,能投注傳統媒體如電視、書報的時間精力就少。所以傳統媒體與網路會彼此排擠,且有傳統媒體漸消、網路媒體漸漲之勢。
在網路世界中,每位參與者(台灣網界習慣稱呼彼此為「鄉民」)都可對所有人發聲,但要在眾聲喧嘩中被注意、甚至成為意見領袖並不容易,那像個快速淘洗的篩子,意見既要內容精闢、又得表達方式精彩易懂,且要不斷產出,才能成為意見領袖。
網路世界中,高人氣的意見因易被接受且曝光度高,會形成一種正回饋使人氣更高,但若該人氣觀點(或人氣寫手)無法說服眾網民,則人氣也會隨之下降,鄉民調整方向的速度極快,所以網路除了資訊透明豐沛的特點,還有速度快的特點。
此外,鄉民平常散佈各行各業、各時各地,不分晝夜觀察社會後,回報分享自身的見聞給眾鄉民,等於是無數的社會之眼全天候觀察社會。這股高達百萬野生網路鄉民的資訊力量,是政商團體都想掌握,也難以掌握的,網路鄉民的輿論可能短暫被操控(例如透過公關技巧),但長期來看,那是一股浪潮,花錢佈置的網軍,往往沒幾天就被鄉民發現且唾棄,要博得鄉民的敬意與支持,仍需聆聽鄉民的聲音、並提出被認可的言論,如政見等。
這樣的背景下,從2013年七月的洪仲丘白衫軍遊行(10萬人)、2014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共20天)與黑衫軍遊行(約30~45萬人)、乃至2014年底九合一大選,網民都積極參與,對這些網路原住民來說,虛擬網路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線已經被打破,在網路上討論籌劃後,再到現實世界中行動,然後再把經驗回饋到網路,許多真摯的感情與認同感,也發生在網路中。
以太陽花學運為例,我曾連續兩週(2014三月19日~四月02日)抱著觀察歷史事件的心情,前往太陽花學運的現場(立法院周邊)觀測,大學生們彷彿將太陽花現場當作一場實境的線上遊戲現場,固守國會、打理帳篷、烹煮食物、組織讀書會座談會、產出論述文件及翻譯、繪製宣傳藝術品、整理捐贈物資等,各司其職,井然有序。
我隨機抽問一位學生,他正在幫忙整理物資,看著他熟練的動作,我問,你來這地方多久了?原以為已多日,答案令我吃驚的是:兩小時。由此可見,網路世代的動員與協調之迅速,以及,當他們做真心想做之事時,其投入的程度。
該場學生運動有許多魯莽之處,但我承認網路世代確實有新的活力和能力。又例如「零時政府」(http://gov.tw)等匯集資訊,以視覺化介面公開的無償集體創作網站,對於「人民」成長為「公民」(能認識社會、反思社會所需、做出回應之行動),實有提供訊息和刺激思想的幫助。
身為基督徒兼網路鄉民,我一方面樂見網路資訊的公開與普及、人人都能平等發聲(不管任何陣營,尤其弱勢族群,網路都提供了廉價優質的發聲平台),但也反省到,除了網路成癮是個問題(使人不自由),透過無所不包的網路資訊之海,鄉民雖有機會無所不知,但太多的資訊也是一種迷障,在紛亂中,難以將心沉靜。
此外,上線後看似與無數網友同在,其實內心的孤獨感,仍需要與人真心的交流(可能在線上或網路外)才得以安慰。我想,這些無論任何時代都不變,為人皆有的心靈需求,是網路時代中,基督徒仍可、也須付出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