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策劃
前言
「死別」為亡者、生者而言,都是人生的至痛。
因此,在教友人數突飛猛進的韓國,每一個堂區都有煉靈會,從為亡者淨身開始;而台灣有些團體,或在人臨終時為他祈禱,或每天去亡者家中祈禱。這些適時且真誠的關懷,帶給人的是基督的大愛與永生的希望,對亡者、生者都有莫大的安慰與平安。
值此四月(清明時節),我們邀請關懷此項議題,且默默奉獻心力多年的幾位特別來賓,分享自己具體的經驗,並一起來探討,如何更適切、溫馨的送亡者回「家」,而讓死生兩無憾。
◆ 參與貴賓(按姓氏筆劃排列)
朴圭雨神父 蘆洲天主堂本堂司鐸
林哲男先生 斗南天主堂禮儀組
吳長榮先生 安寧助禱團前任主席、台灣「上天之門善會」創始會員
黃雙蓮女士 萬大路天主堂婚喪服務小組
楊應望神父 大坪林天主堂本堂司鐸
主持人
趙榮珠女士 見證月刊主編
= = = = = = = = = = = = = = = = = =
趙榮珠(以下簡稱趙):歡迎大家!4月份是個春暖花開的季節,雖然如此,但也有點冬天的氣氛在裡面,因為其中有個慎終追遠的節日,就是清明節,讓我們追念亡者,緬懷先我們遠行的親朋好友等。
去年一部相當動人的電影《送行者》上演後,大家忽然開始關注到每人都將會遇到的這一人生課題,連帶也發現到一個很夯的行業──古早時代稱為殯葬業或葬儀社的「生命事業」,從媒體上也發現有許多人報考禮儀師的證照,以投身如龍嚴、人本、慶云等生命事業機構,錄取率似乎並不那麼容易,據聞他們的待遇也不錯。
今天邀請諸位來談談、在教會裡我們怎樣送那些先我們一步走的人。當然天堂路上無老少,而「送行」本身在我們的文化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禮俗,所以希望能透過諸位的經驗分享,幫助大家在人生這個極為重要的生命轉折時刻,可以好好的陪家人或親友走這一程。
我們的鄰國:韓國,幾乎在每個本堂早就有「煉靈會」來幫助教友的整套殯葬過程;等一下也可以聽聽楊神父談談菲律賓的情形,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借鏡的。
在國內像嘉義教區的雲林、斗南,據說教友的送行禮也行之多年,且做的非常好。例如在斗南區域,他們幾乎每天都會到亡者的家裡去陪伴親友,並依頭七、二七、三七……這樣陪伴下去。他們最早也是慢慢的開始摸索、改進,所以讓很多人感到十分貼心與動人。
相信可以透過這樣一個送行的禮儀,從陪伴亡者家屬的過程中,一定可以再感動和帶領一些願意追隨天主的人,重新回到教會裡來。
現在請大家談談:您參與的這個陪伴、助禱、和送行的團體是如何創始的?並請略述諸位為亡者及家屬做的服務和流程,在多年服務的經驗中,有什麼深刻難忘的經驗?有何心得與收穫?有何瓶頸、有何困境?是怎樣突破的?此外,在這項服務事工上,諸位認為有沒有接受培育的需要?又期待能有哪些方面的再教育?例如是否也可參考禮儀師的訓練,要有禮儀師的證照……等等。
我們知道許多時候我們是邊做邊學、或土法煉鋼出來的,因而從經驗中累積了不少心得。在逐漸進入高齡社會的今天,我們是不是要多注意一下:該如何培育、期待哪方面的再教育……等等,畢竟我們不是殯葬公司,而是天主教會的禮儀,有著不一樣的關懷範疇和方式。所以,在此要特別借重大家的經驗,來與大家分享。
林哲男(以下簡稱林):我家住在教堂隔壁,從小就在教堂做禮儀方面的服事,如輔祭的工作。小學畢業後,管理聖堂的姑婆教我用台語唸祈禱文,發現我唸經文時聲音宏亮,咬字又清楚,因此讓我在彌撒中領經。因為受到大家的肯定,就由我負責領經,一直到服完兵役。
當兵回來後,負責聖堂司儀兼司琴的陳月英姐妹因年事漸長,需要有人接續她的工作,請我幫忙。剛開始我十分膽怯,看到人或麥克風都會緊張,後來慢慢也熟能生巧,應付自如了,可說是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
後來又接結婚及殯葬的司儀。殯葬方面,過去如有教友過世,神父會通知我。我再到亡者的家中拜訪,並簡單的佈置靈堂,到了今天,已有和我搭配很好的葬儀社可以負責,收費在十至十二萬元不等,服務流程從醫院開始,救護車先將大體送回家,佈置靈堂、入斂,殯葬彌撒,火葬場火化大體,一直到送至教會公墓為止。
趙:請問您們如何表達對亡者家屬的關懷?
大家作伙來
林:大體送回家後,我會找幾位教友到亡者家中唸經,安慰家屬。再聯絡神父去做彌撒。在亡者家中,每晚都有彌撒與祈禱,直到出殯才停止。
通常我們只會邀請自己堂區的教友,及鄰近堂區與亡者有親屬關係的教友,人數當然不多。直到十三年前,雲林牧靈區主席蘇前都弟兄,希望大力推動聯絡附近所有堂區的教友,一起參與為亡者的追思彌撒。於是他邀了虎尾的張弟兄和我,由我們各負責自己的堂區,只要有靈前追思彌撒,就招朋引伴,於是參加的人數愈來愈多。記得聖堂九人座的交通車,我曾經滿載十七人去參加亡者靈前的追思彌撒。
我們三人之間有個默契,只要一通電話,彼此就會立刻回應,因為我們知道「有還、免驚」。後來從原有的三個堂區再逐漸擴大至其他堂區,最多會有七、八個堂區教友,共一百六十多人參加一場追思彌撒。亡者家屬看到這麼多不相識的人來參與自己親人的彌撒,相信內心的感動不可言諭。
吳長榮(以下簡稱吳):天主教安寧助禱團成立於民國88年,緣起是與榮總有地緣關係的石牌天主堂幾位教友,有鑒於佛教團體普遍有助唸團,為亡者唸經超度,為什麼天主教友在臨終時,只能請神父傅油,幾乎沒有專為臨終者或剛過世教友祈禱的教會團體,因而開始策劃組建天主教安寧助禱團。靠著天主聖神的德能,走過了十年,已發展成為跨堂區的組織,包括石牌堂、天母堂、蘭雅堂和北投堂,約有三十位教友,這是台北巿第一個專為臨終與剛過世者祈禱的教會團體。
安寧助禱團設有一支「0955-337-297」的專用聯絡電話,每個月由資深團員輪流擔任聯絡人,隨時接聽需要助禱的電話。值班聯絡人接到電話後,立即連絡團員,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集合(大多是醫院祈禱室和病房),團員們穿著天主教安寧助禱團團服,進入房間內帶領家屬一起為臨終者祈禱,助禱時間約一小時。主要內容包括致意、安慰、聖詠、祈禱、聆聽聖言、玫瑰經和慈悲串經,以及最後的灑聖水、慰問家屬等。
在生命轉換時刻祈禱
助禱團主要是為臨終者在生命轉換的時刻祈禱,但也會參加亡者的頭七或追思彌撒,繼續為亡者祈禱。此外,每個月的月會時,與會團員們為助禱過的靈魂唸玫瑰經,並在每年十一月煉靈月第二個週六上午為所有助禱過的亡者,在石牌天主堂舉行一台盛大的追思彌撒,邀請亡者家屬們一起追思已逝親人,並與家屬座談交流,參與人數有一百多人,這是天上教會和旅途教會一起祈禱和共融,也是很好的福傳機會,我們也會視需要繼續與助禱過的家屬聯絡。
我參加助禱團是因為自己的傷痛經驗,我的母親是位虔誠的教友,在她罹患癌症的生命末期,我因工作忙碌,已長期疏離了教會,不懂得以母親忠信的基督信仰、永生的聖言去安慰母親,只能用親情去陪伴與慰藉痛楚的母親。母親去世不久前的日子曾問我,她為何會得到這絕症受了如此的苦,我無言以對,我不知道以主賜的永生來堅強母親的望德,這是我此生的痛。母親過世後,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在主的召喚下回歸兒時即領洗的教會。民國90年底有一次在教堂與教友分享這個傷痛時,她建議我參加安寧助禱團。
我記得第一次的助禱,是在榮總為一位年輕癌末的病友,他的母親和我們七、八位團員,圍在他的病床前與他一起唱聖歌、祈禱,他那信德流露出的平安,讓我深受觸動,如果母親重病期間,也能有教友們懂得這樣關懷與鼓勵,該有多好啊!從此,我願將自己的痛、化為對他人的愛,去幫助面對死亡而無助的人們。
天主教安寧助禱團十年來,已為兩百餘位去世的教友祈禱,祈祝他(她)們的靈魂早登天鄉,獲享永生,另外對亡者的家屬而言,也是莫大的安慰和福傳。今年元月天寒,助禱團就陸續為七位去世教友祈禱,異常忙碌。其中一次是我領堅振代父的母親過世,包括家屬在內,有近卅位教友聚集在榮總懷遠堂的祈禱室,主內相知相愛的弟兄姐妹們一起唱聖歌、祈禱,強烈感受到聖神臨在的平安氛圍。另外一次助禱開始時,一位甚少進堂的教友,因不捨母親離世而悲傷逾恆,但隨著一起歸心祈禱,聆聽撫慰人心的聖詠和幫助信友逾越死亡陰影、帶來永生盼望的聖言,心神逐漸平復,助禱結束後,她破涕為笑,喜樂地感謝大家的助禱,同時也願參加助禱團,為別人祈禱。在那奧妙的當下,我實在已預嚐了天堂和永生的神慰。
我最難忘的經驗是民國92年SARS肆虐期間,我們的助禱仍未停止。記得有次由孫家寧團長和我共四位教友去助禱,一進病房,所有人都帶上口罩,只有團長和我沒帶。後來團長來電告知,他從報上得知這位病人是SARS患者,家屬中有兩人也因感染去世。而團長和我在密閉的空間祈禱約有一小時,居然沒事,真要感謝天主的保佑!
參加助禱團讓我獲益良多,從起初對信仰的懵懂,到現在對天主許諾「永生」的堅信、理解和預嚐。有位神父論及「愛」有三個層次:第一是用物質助人;其次是以心靈陪伴、慰藉人;最高的層次、最可貴的是把慈愛全能天主的永生傳報給他人。天主教安寧助禱團就是在努力實踐這最高層次,至於自己因為助禱,獲得了亡者家屬滿滿的感念與友誼,則是不在話下了。
黃雙蓮(以下簡稱黃):萬大路天主堂「婚喪服務小組」成立於民國89年,轉眼也已10年了。
一般說來,婚禮可按計畫準備,因此時間都能掌握;但喪事往往事出突然,所以特別需要親朋好友的協助。89年的某個月,本堂有四位教友相繼過世,我們感受到每個家庭的無助與驚惶失措。雖然人都會走,但一個家庭都是很久才會發生一次,時刻到了,家人多數是既沒有經驗,也都沒有做好準備。而且即便是家人病重了,有心理準備,但人還沒有走,又都不願去碰觸葬儀這種事情。直到事情臨到了,大家悲慟混亂時,葬儀社圍著搶生意,喪家對葬儀社說的都不敢反對,時常任由擺佈。
及時貼心的服務
所以陳玉英姐妹及古佳賢弟兄提議本堂有需要成立一個組織,可以立刻陪伴並協助教友家屬處理後事。這項提議得到侯神父及蘇修女的同意,教友也有很大的迴響,十幾位兄弟姐妹隨即就組成了「婚喪服務小組」。大家有意願且熱心,但這些喪事禮儀,誰都沒有經驗,所以就邊學邊做。
首先是蒐集資料、舉辦講習,請了曾在本堂辦過葬禮的三個葬儀社,分三批來講解所有的過程。每一次,神父及修女都陪著我們,形成了神長、服務小組、葬儀社三種不同角色的討論。有關禮儀的流程、聖堂佈置、費用問題等很快釐清,接著又印製了小組工作簡介。小組分平日組(星期一至星期五,由不上班的教友負責)與週末組(週六與週日)。
為了讓教友知道有這項協助,神父在清明節及煉靈月會邀請服務小組工作分享;聖母軍在拜訪老病教友時,會主動提及;或教友重病,神父前往傅油時,也會告知此項訊息。神父並將教友病重訊息通知聖母軍,請聖母軍每天為病重教友唸玫瑰經祈禱。同時服務小組會在每一季做檢討,以求改進缺失。
至於為亡者及家屬的服務流程。有下面幾個步驟:
第一、臨終時,家屬請神父為病人辦臨終聖事。這時神父會將本堂服務小組的訊息告訴家屬。家屬也常能體會到教會的用心,而預先與服務小組進行聯絡及進行討論。在討論時我們會提醒家屬,要向醫院護理站申請「往生室」,也要預先與協助的葬儀社聯絡。
第二、病人往生時,家屬向神父報告,神父就會通知服務小組。由於預先已有準備,家屬均會按照提示,聯絡葬儀社前來處理,一步一步地做,直到將亡者安放好。
第三、神父、家屬、服務小組、葬儀社四方面人員,很快就決定在教堂會面的時間,並按照工作通知單(有堂區管理員、聖母軍、禮儀組、牧靈組、聖詠團等)的內容逐項討論,取得共識,然後分頭進行工作。(各項資料可供參考)。
本堂有一合作無間的葬儀社,不但服務態度佳,價格也低廉,深獲大家的好評。還有如果教友家境不好,堂區應收費用,神父會給予免費,並請當事人一起感謝天主,以表達謝意。
由於服務井然有序,溫馨感人,有一位長輩看在眼裡,就將一筆費用交給本堂神父保管,請本堂全權幫他辦後事。他還擔心自己死後,子女禮數不周,因此非要請大家先吃飯。大家不知怎麼吃那頓飯。但老人家十分堅持。侯神父很聰明,說我們就當作吃他的「長壽飯」好了。後來這位長輩就很安心,過了幾年才蒙主恩召。
趙:謝謝三位精彩的分享。從三位不同服務的向度,皆可體會到教會內對亡者的尊重,及對家屬的關懷與陪伴。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這項工作日形重要,也會是福傳事業的助力。
朴圭雨(以下簡稱朴):在座諸位都是非常孝順又有愛心的人,聽到您們的分享,十分感動。
東方深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百善孝為先,因此特重孝道,對祖先非常恭敬。西方為紀念亡者只有追思已亡的節日。東方除了亡者的忌日外,還有清明、追思已亡、過年等節日。
從為亡者淨身開始
在韓國所有堂區都有煉靈會,大堂區則有善終服務會。所以父母過世,我們一點也不擔心。煉靈會負責祈禱,善終服務則從為亡者淨身開始。我這裡有一本韓文的訓練手冊,說明在韓國如何為亡者淨身,做大體相關需要的處理。一年需受訓三個星期,完全免費。
如果家中有親人過世,要先聯絡本堂神父,神父會在八小時之內為亡者做一台彌撒。煉靈會前來祈禱。我年輕時也是煉靈會一員,所需費用,我們會每月奉獻。至於亡者的殯葬所需,只有棺材與墳墓的費用。
還有聖母軍全程細心體貼的關懷。起初團員至少數十人輪流到家中為亡者祈禱,唱的是韓國傳統的歌曲,所以十分吸引一般平民百姓。
再談聖母軍殯葬彌撒的方式。團員身穿聖母軍背心,開始時詠唱聖母軍軍歌,最後以軍旗覆蓋棺木,一直陪到上山入土。
這項傳承已有225年歷史。教會剛開始時,教友人數不多。後來因為有人過世,煉靈會與聖母軍到亡者家中祈禱。此舉感動了許多外教人,結果教友人數如雨後春筍般愈來愈多。所以說這項服務工作實功不可沒。
現在一般的教友,至少會為已亡父母奉獻30台彌撒,熱心孝順的教友,甚至會做100天彌撒的奉獻。
談到難忘的經驗。有時我正在用餐,突然接獲電話,某位神父臨時無法主持殯葬彌撒,請我幫忙。於是我立刻前往,途中思量要如何安慰未亡者,特別是為達到福傳的效果,結果賴聖神的幫忙,一切都很順利。這樣的經驗還不少。
讓人難過的是,看到冷淡教友的父母親去世,一台彌撒都沒舉行,也沒有祈禱,對神父也不太搭理。還有外教人家庭,家中有教友過世,彼此不合作。以及父母車禍一起過世,或者父母過世,兒女傷心過度,卻不知如何安慰等。
我認為在殯儀館為已亡教友舉行禮儀,十分不理想。殯儀館不但吵雜,而且空氣中瀰漫著焚香的味道,讓人很不舒服。
喜樂的經驗也有。如台灣有「做七」的習俗,這時全家都回到教會,是神父福傳的好時機。有位冷淡的教友回到教會,非常熱心。他說是他已亡的父親在天上為子女祈禱,天主送他的禮物。
我十分鼓勵樹葬,子女看到由父母骨灰滋養成長的大樹,不但可以紀念雙親,為他們祈禱,而且又符合環保的精神。
楊應望(以下簡稱楊):參加今天的座談讓我收穫很多。我在大坪林開始作本堂時,第一次收到教友過世的通知。於是我準備到亡者大體那兒為他祈禱。結果教友回應說大體已放入冰庫,讓我非常訝異。因為在菲律賓,亡者的大體會先淨身,放入棺木後,再移送殯儀館或有停屍間的教堂的亭子五至七天。此時家人、朋友、或教友會前往,安慰家人,並陪伴亡者,為亡者祈禱。此地則是亡者遺體先放入冰庫,到了殯葬彌撒前才移出放入棺木。
接著我提到可至家中的靈堂致意、祈禱,可是多數是在殯儀館設置靈堂。因此,最後的選擇是彌撒結束後,再為亡者唸玫瑰經、祈禱。
無法具體的關心亡者與其家人,讓我深感無奈。如果又是外教人,更是不知要用什麼適當的方式與他們接觸。
全心全程的陪伴
經過多年以後,我深刻體認到關懷最好的開始,是當這位教友生病,尤其在嚴重時,此時我們就去醫院拜訪、送聖體,為他祈禱、傅油,一直到他彌留,給他傅油。不但是病人,他的家人也能體會我們的關心。
病人家屬或許已離開教會很久,慢慢會和我們一起祈禱,或主動詢問該如何陪伴生病的親人。我們會提供如何祈禱、唸玫瑰經的單張。親人往生後,他們也會立刻與我們聯絡,即先前陪神父去拜訪的聖母軍與基督活力的弟兄姐妹。在全心、全程的陪伴過程中,家屬會得到安慰,並學習正確的信仰,如何與自己的親人告別。
我有兩個特別難忘的經驗。本堂有位教友,身罹癌症。幾位本堂教友和我常去探望,她的病情起伏不定,從普通病房到加護病房,來回幾次。只要家屬來電,時間允許,我們會立刻前往探視。一直到醫院發病危通知,我們馬上趕往,在她斷氣前,為她祈禱、念玫瑰經,直到安詳地過世,接著又為她念斷氣後的祈禱文。這種陪伴,家屬可以深深體會信仰的意義;也就是不只為過世的媽媽祈禱,希望她在天國永遠安息,而是在未過世之前,就能平安地接受天主的計畫。
家屬感受到教會的關心,現在也非常熱心服務;若有生病的教友沒人照顧,他們因為有陪伴媽媽的經驗,知道如何陪伴,也願意去陪伴。
另外有位年長教友,家人從小都領了洗,但從南部搬到台北後,便與教堂斷了連繫,當這位媽媽突然發現癌症末期時,家人找到了她以前在南部的教友朋友,正好也是我們堂區的聖母軍。
於是,我和教友們就去耕莘醫院的安寧病房拜訪她,並繼續不斷地關心她和孩子們,慢慢地孩子們再次學會祈禱,也學會了到教堂為媽媽祈禱。在媽媽往生後的殯葬彌撒,他們更體會到不只聖母軍,還有禮儀團、聖詠團和教堂的弟兄姊妹們,都願意為他們的媽媽祈禱和服務。
現在,他們也都願意到教堂來,甚至帶著他們的爸爸,事實上,爸爸也已經表達願意成為天主的子女。
這樣的關懷非常有意義,而在座各位所做的服務都很好,是否也能帶到每一個堂區?因為這不只幫助我們關懷病者或亡者,也讓他們的家人、尤其不是教友的家庭,體會天主是一位愛人的天主。而這份愛、就是藉由我們帶給每一個人,包括亡者和病患的家人。當他們體會到,就會慢慢被吸引。
有時,我會在殯葬彌撒中說:「我們這位亡者弟兄或姊妹,進到天堂裡後,如果我們希望能再次和他聚會,也需要相信這位愛著我們的天主。」他們聽了後都會有些動心,最重要的是要先體會天主愛的關懷。
趙:的確,我們關懷亡者和家屬,就是把「天主是愛」的訊息帶給人,讓人在最需要、最軟弱的時候,看到天主暖暖的愛。接著,請大家自由發言。
收穫最多的一粒麥子
林:教友在臨終前,常是住在加護病房,所以多數是由神父、修女或少數教友代表去探望和關心。在南部,教友往生後,會把遺體接回家裡,然後在客廳設置靈堂、安放棺木和遺體,因此方便教友在亡者靈前祈禱。
在這些服務當中,我比較深刻的經驗或收穫,正如經上說的:「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若十二24)而這就是我們最希望的,希望能把福音的種子、播種到亡者的家庭裡。
2001年9月,虎尾有位新亡教友李錦峰老先生,他臨終前才在虎尾若瑟醫院領洗。在他往生後,我們有很多教友一起過去,連續5天在家為他舉行追思彌撒,和協助殯葬事宜,他的太太和家屬都很感動,因為看到了教會的愛,也就是天主的愛。
之後,醫院的牧靈人員、神父、修女和教友繼續牧靈關懷,首先是他的太太領了洗,接著有妹妹、妹婿、弟弟、兒子、媳婦、姪…等,共有9位領洗,目前還有晚輩正在慕道中,並且他的妹妹也介紹了好多人來慕道、領洗。這是我們牧靈區在牧靈福傳上收穫最多的一粒麥子。
在斗南堂區,也是有一兩位領洗。事實上,有些亡者的子女或家屬不是教友,也有些子女雖是教友,但不熱心、不進堂。對於平常不進堂的教友,當他們的祖父母或父母親過世時,會回到教堂,再經由神父修女的勸導,然後接受和好聖事,也領聖體,重新開始教友生活。可惜,有的只持續半年一年,最後還是又冷淡不來了。
在雲林牧靈區,95%的教友不願到殯儀館辦後事。都希望在家裡,這樣對亡者有尊敬、愛惜,又比較有溫暖的感覺,而且也能有較多的教友一起過去為亡者祈禱。
因此,我有個建議:斗南教堂曾提供舊道理廳給住在公寓樓上、不方便在家安放棺木、遺體和設置靈堂的教友來使用。據說,台南教區的新營天主堂,也有提供教友在教會佈置靈堂的場地。北部地區因環境不同,教友無法把家人的遺體接回家裡,也不方便在家佈置靈堂的情況一定更多,所以更有需要由教會提供場地,如沒有硬體設備的,可在停車場的角落搭臨時帳棚。當然,神父和所有教友必須要有共識、要認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回去」,都有機會用到這個場地。
趙:這是很好、很實際的建議,也和我們的文化相近。記得多年前去比利時,有位神父帶我們到他城郊的本堂,彌撒後,他又帶我們到教堂後面,原來是座墓園,他們過世的家人就在那裡,這種感覺真的很溫暖。
吳:教會的「臨終關懷」在信仰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個領域,臨終關懷的首部曲,是教友在重病時,去關懷陪伴、送聖體、傅油,這是一般堂區都能做得到的;二部曲,是教友臨終時刻,即生命轉換時刻的當下,去陪伴並幫助祈禱,這是屬於「助禱團」的功能,我非常欽佩韓國的「煉靈會」,他們服務的程度我們目前真的做不到,但是個努力的榜樣;三部曲,便是「婚喪禮儀小組」對亡者家屬的後續服務,如在教堂做頭七、二七,以及教友們去家裡關懷;四部曲,是殯葬彌撒時刻,這又是另一個信仰高峰。
但是殯葬彌撒之後就結束了嗎?台灣天主教已本土化,格外重視慎終追遠,也開放在堂設置教友祖先牌位,我們每天或每週參與彌撒時,可以向祖先獻祭、祈禱,可是這還是屬於個人性質的。我提出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持續不斷為亡者祈禱?
持續為亡者祈禱
我引用法國「孟立穹聖母朝聖地」的一篇短文:「為避免亡者太快被遺忘,太快從生者的記憶中被抹去,我們通常希望能和他保持某種聯繫,而祈禱就是一種聯繫方式。為新亡者祈禱,就是在向他表示我們的『愛比死亡更為猛烈』,是體驗到在基督內什麼也不會丟失,也不會一直沒結果……。」
「孟立穹聖母朝聖地」是專門為煉靈祈禱的一個國際朝聖地,是個可以為已亡親友祈禱,聆聽教會對永生希望的一個團體。這個獲得教廷認可的一級慈善總會去年在台灣已經開始,是由三峽天主堂的雷嘉理神父負責的「上天之門善會」所推動。
我們可透過三峽堂的台灣「上天之門善會」,將已逝親人者的名字,送到法國「孟立穹聖母朝聖地」,那而已有上百萬個教友名字安放在那裡了,透過聖地和在世界各地無數的「上天之門善會」,許許多多的神職人員、修女、教友們一起為亡者、煉靈祈禱,這樣就不只是一家人為自己的親人祈禱,甚至是被家人遺忘的亡者,普世善會可以持續不斷地為他(她)們祈禱,這正是具體實現了教會的「諸聖相通功」。
楊:關於怎麼繼續為亡者祈禱?我們教堂的做法是,在每個月的堂訊,列出當月已亡教友的名字,請大家為他們祈禱。這除了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以前與我們在一起的這些弟兄姊妹,同時也是看重生命完成的這一條路。這條路是每個人都要走的,我們不害怕人生自然的旅程,並且我們的名字以後也會在那裡。為他們祈禱,也就是諸聖相通功。
培育的重要
談到培育?各位的分享我很有興趣,不知可否也到其他堂區推廣,好幫助大家開始這樣的團體?
如「助禱團」可以是跨堂區、跨團體的,如基督活力、聖母軍、或聖詠團,當接到弟兄姊妹病危消息時,時間上允許、能去祈禱的,就是助禱團的團員。在這個時刻,教友能去安慰自己本堂的弟兄姊妹,那是最好的,也真的令人感動。
本堂也沒有「婚喪服務小組」,但會與葬儀社協調,如果有我們自己天主教的服務者更好,所以能否提供我們堂區一些相關的資料,當教友面臨殯葬需要時,知道教會有這樣的幫助和服務。
朴:繼續為亡者祈禱是一種安慰,我覺得堂區教友要盡量加入聖母軍,只要有團員過世,每個支團一定一台彌撒,這樣亡者可以得到很大的益處。
另外,每個堂區要培育人才,願意的人可以學習喪葬禮儀,成立煉靈會或善終服務,這樣堂區有事就不必擔心,而且服務的人每個月或每個星期一起祈禱,一起繼續研究與學習。
趙:這是很好的建議,比如三位的經驗可以一起交流、分享,當遇到需要時,教友就知道要去那裡敲門,或是我們台灣牧靈研習中心也可以來辦相關的講習。
黃:洪總主教近日已指示台灣聖母軍要組織起來,關心亡者的家庭,要多陪伴、多為他們祈禱。今天的討論,正可以啟發聖母軍,有可循的方法,去落實總主教的指示。
在我們堂區的經驗,很多是因為我們的陪伴和關心而領洗的,也有母親是聖詠團團員,過世後,孩子就加入了聖詠團,也有母親是聖母軍,孩子就來遞補母親的位子,真令人感動。所以一定要對教友的情況繼續了解和關心。
當本堂神父知道我來參加座談,就提出說,我們要在靈修、避靜上做得更好,要有基督徒的精神。也希望其他堂區一起來為各自的堂區服務,若有需要,我們願意提供經驗與大家交流。
此外,由於時代在變,現在有很多外籍配偶的問題。如果她們沒有子女,我們也提供法律諮詢,教導她們寫「生預囑」;凡生活或身體健康照顧等,還有蒙主恩召,願意選擇什麼方式道別、財產處理……等等,都能按自己的自由意志來做。
「生預囑」很重要,有外配教友後來分享說,她一年以來都很安心。在這當中,我們也鼓勵她們對教會做奉獻,結果她們都很慷慨,也很高興,因為知道走了後,還能為教會做奉獻。
趙:堂區可以提供各樣需要的服務,就越來越像是一個以堂區為中心的社會了。現在請作結論。
回到天主愛的家
楊:在《若望福音》十四章第一節中,耶穌向門徒們說:「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
我們面臨家人病重或死亡,免不了心裡會煩亂。所以,教會更需要陪伴這些弟兄姊妹,讓他們感受到,耶穌答應給每一個人的,祂要去預備那一個地方。
這句話我們也聽過很久了,但如何去消化?如何能讓那些面臨死亡的家屬,真正體會到他們可以放下,他們最親愛的家人有一個安息、能永遠與天主在一起的地方?這些就要藉著我們的陪伴、關心與祈禱,好讓他們可以真正信賴耶穌所說的這句話,可以真正信賴有一位愛著我們的天主,祂等待著我們,祂是我們生命的來源,也是我們生命要回歸的地方。
林:長期以來,我們為亡者的服務,非常注重守靈期間的祈禱。從每天的追思彌撒,一直到最後的殯葬彌撒,這期間的禮儀我認為很重要,也能夠帶動亡者家庭的信仰,沒領洗的會領洗,不熱心的會熱心。
我帶來了由我製作的殯葬禮儀經本,從第1頁到32頁和主教團的經本一樣,之後就不太一樣了,包括有告別曲、家祭公祭儀式…等等,較為特別的是43頁開始有九式的聖道禮儀,分別有不一樣的讀經、福音、答唱詠和信友禱詞,這些是為每天在亡者家庭舉行追思彌撒時選用。另外也有四十幾首的聖歌,可以每天不同,很有變化,都是我自己編選的,為我們自己堂區使用。
為亡者祈禱時,可念玫瑰經,但如果一直念,對於不是教友的家屬,以為像佛教在念「阿彌陀佛」,所以可以改念煉獄禱文,其他禱文,或唱聖歌。在我們的經本裡也有,這樣家屬看著經文,就能懂得我們的祈禱內容。
另外,我們需要培訓屬於教會自己的殯葬司儀人員。從殯葬彌撒一直到家祭、公祭,因有家屬的親友、來賓參與,而一般喪葬禮儀公司的司儀,在禮儀中的用詞與我們不搭配,所以全程由教友來擔任司儀,應該比較好。
吳:感謝天主!在我工作20年退休後,天主召叫我回歸教會,並且第一個參與的善會,就是「天主教安寧助禱團」。
八年來,持續陪伴臨終者,為他們祈禱,用天主聖言、天主許諾的永生去慰藉亡者和家屬。而我自己的收穫──天主的賞報真是無可比擬,永生永王的天主聖父讓我真切認識了永生,預嘗了天國的美好。
說來令我等教友慚愧,在台灣佛教助唸團不知凡幾,規模數百甚至上千人不等,我們天主教類似的助禱團卻是鳳毛麟角。安寧助禱團很願意、也樂意到各個堂區推廣,好讓每一個臨終者在面見天主、生命高峰的時刻,能有教會的助禱團來幫助他們,同時也是對家屬的福傳。
我們這個團體是土法煉鋼自我發展,仍有不足之處,很渴望教會和神長們給我們指導,讓我們能做得更好,同時也發揮小小的示範功能,希望天主保祐我們團體,以及剛成立、正在萌芽的「上天之門善會」,能為台灣教友們做更好的服務。
黃:沒想到我們已服務了十年!婚喪服務小組是屬於本堂傳協會的一個善會,在本堂神父的指導下,誠心誠意為教友服務,從來沒有拒絕過任何人;而神父也給我們靈修及各樣的培訓,所以不覺得有任何的困難。
我們願意繼續這項服務,在教友需要時,能陪伴他們、支持他們。如果其他堂區需要瞭解服務的過程,我們很樂意和大家分享,並向大家學習。
朴:今天的討論幫助我們了解死亡是很有意義的。尤其在我們活著時,要幫助亡者,為已亡的人多祈禱。我們可以在飯後,加念一句「凡諸信者靈魂,賴天主仁慈,息止安所」。
我們要多為煉靈祈禱,多參加善終的彌撒。這也是為自己的善終做準備,因為我們的生命什麼時候結束不知道,所以要常常做好準備。有了這樣的準備,我們以後能有善終,也能幫助已亡的人。這樣我們的人生才真正有意義。
趙:感謝大家!從各位的分享中,發現每一位對於自己提供的這一份服務,都抱持著隨傳隨到的精神,這是非常重要的服務原則和態度。而這項服務,可說是最有信仰幅度的服務,是在信仰內、幫助最需要的家屬和親人,真正把他們帶到天主面前,尤其是在家屬六神無主時,因為有人帶路,而知道在天鄉我們將會有永遠的結合。
所以,這確實是個很重要的工作,希望我們所有教友互相勉勵,當然更希望做得已經有成效的,能把經驗傳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