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沛
(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六年前,筆者曾於《見證》(344期)以〈土石洪流裡教會能做甚麼?〉為題,指出台灣已進入一個「旱澇頻仍」的時代,我們必須有所準備。有關這些災難的部分預言,在去年(2009)莫拉克颱風後已不幸言中。面對今後的氣候威脅,我們該如何儘量降低可能的災害?
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全球人類將面臨的不僅是更頻繁、更嚴重的乾旱與洪災,而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及其伴隨而來的各種前所未有的衝擊。雖然許多國家已致力節能減碳和抗暖化,但種種造成暖化的因素不可能在短短十數年間消除。因此早在2007年,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便宣告,氣候變遷已無可避免,人類只能學習適應。[1]
至於氣候變遷會有多嚴重,則仍難確定。不過,多數科學家預測,氣候惡化已是必然。據麻省理工大學於2009年五月的一項報告指出,如果各國不採取任何特別措施,那麼全球的平均溫度很可能在2100年前上升超過攝氏5度。即使採取強烈措施,平均溫度大概仍有21%的機會升高1至2度,71%的機會升高2至3度。
縱使全球只平均升溫或3度,也會對全球及台灣造成重大衝擊。這些衝擊至少包括:(1)自然生態與農業生態改變;(2)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上漲;(3)風災、水災與旱災更嚴重及頻繁;(4)海平面上升;(5)新型傳染病或疫病發生機會增加;以及(6)各國政府可能自顧不暇,無力對台灣施以援手。尤其是海平面上升,對台灣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
科學家們估計,未來百年以內,全球海平面將上升0.5至35公尺。此一範圍變化甚大,主要原因是其牽涉因素錯綜複雜,尤其是沒人可以有把握推測格陵蘭冰原與南極冰原融化的速度。除氣候難測外,全球政府及民眾能否同心協力,迅速採取有效的措施節能減碳,都將影響海平面上升的幅度與速度。
較樂觀的估計是在本世紀內上升一公尺,專家學者也建議以此作為台灣制訂有關政策的參考基礎。[2] 最悲觀的預測是上升25公尺以上,此若成真,將會是人類浩劫;而台灣在海拔100公尺以下的土地,將有58%以上被淹沒。[3] 海平面上升25公尺的可能性雖然不高,但也並非微乎其微,而視之為天方夜譚。
就算海平面只上升1公尺,台灣不但將損失2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並有1,246平方公里的土地處於風險中。[4] 這相當於消失一個台北市的土地,另有近61%台北縣大小的土地範圍受到嚴重影響。而且,海平面上升,不僅造成部分海岸地帶淹沒或時常淹水;增加的海水重量及氣候變遷後變強的颱風,將使許多現有防波設施難以承受,大量民眾將為安全而被迫遷徙。
或許有人認為以上只是電影情節,杞人憂天;或許有人認為許多變化為時尚早,不必急著現在行動。但是我們須知道,許多被醫師告知罹癌的病人,第一個反應就是否認─否認噩耗,常是我們對它的立即反應。
但我們必須體認,全球氣候變遷的速度愈來愈快,而任何抗暖措施的效果都不會立竿見影。換言之,要等到「更確定」才採取行動,將為時已晚。我們不要忘記聖經中的啟示:「在洪水以前的時日,人照常吃喝婚嫁,直到諾厄進入方舟的那一天,仍然沒有覺察」(瑪廿四38~39)。我們應該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時辰」(瑪廿五13)。
如果氣候變遷的警訊和預測仍不足以讓各位讀者憂心,那筆者必須提醒大家:在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工作上,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政府。去年(2009)十月,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提出開徵能源稅的構想,遭到藍綠兩黨立委反對,結果行政院事隔一天便退縮,強調不會急著推動,也沒有實施時間表。同月,行政院為處理八八水災後堆積在南部河川的淤砂,宣布重新推動「南星計畫」,擴大高雄市的填海造地。
姑不論南星計畫的原來規劃是否合理,在此全球氣候日趨惡化,世界各國(尤其是島國及沿海國家)皆積極苦思對策之際,台灣如繼續將資源浪費在與海爭地的工程,而非用於因應海平面上升的政策投資,實愚不可及。遺憾的是,對於擴大高雄市填海造地的主張,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也表示樂觀其成。由此可見,朝野兩黨均缺少對因應氣候變遷的遠見與魄力。
因此,我們必須自立自強。首先,我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德,相信人類仍有回天之力。科學家們也指出,只要人類同心協力,迅速採取適當行動,仍可減少許多氣候變遷的災難。筆者相信,世界末日的日子,部分決定於人類對末日徵兆的回應,這或許就是為何耶穌說「至於那日子和那時刻,除父一個外,誰也不知道,連天上的天使都不知道。」(瑪廿四36)
其次,我們應記取創世紀中「七個豐年,七個荒年」的啟示,儲蓄一些財富以備不時之需。尤其目前存款利率遠遠落後物價升幅,全球經濟長期榮景難料,而各項原物料及糧食的價格則長期看漲,教友們若不積蓄理財,將來恐必窮困度日。
至於台灣教會,也必須審視自己現在的理財方式。尤其是未來教友可能自身難保,無力多作奉獻;教廷也可能忙於照顧比台灣受害更嚴重的開發中國家,而無餘力資助台灣教會。因此台灣教會應謹記聖經中的塔冷通比喻,好好管理已有的財富,不宜把所有儲蓄都放在沒有利息的存款上。
教會也應以身作則,切實推動教會內節能減碳的行動,而非只停留於牧函的呼籲而已。例如,教會可以請託專家訪視每個堂區的教堂,並在訪視後與該堂的教友商量,針對各堂特性,試著推動一些節能減碳的措施。又例如,許多彌撒中教堂均未坐滿,大可「強力勸籲」教友儘往前坐,並關掉後排空位處的燈光。如此不僅可節能省碳、省錢,也可拉近教友與祭台的距離。
教會也應積極推動少肉多素、逢週五守小齋,或響應環保團體去年發動的「周一無肉日」活動,透過飲食習慣的改變來減緩暖化。如此不僅可善盡節能減碳的義務,也可提高教友的環保意識。[5]
最後,筆者還是重提六年前對教會的建議,包括:(1)將部分建築物遷至更安全的地方;(2)籌措更多的急難基金;和(3)協助原住民進行遷村或重建的規劃。
[1] 見《聯合報》2007年11月18日報導「氣候變遷沒救了 只能努力適應」。IPCC又譯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2] 見由柳中明等三十六位作者及相關部會於2009年十月撰寫之《台灣氣候變遷趨勢、衝擊、脆弱度評估與調適措施之現況認知報告》。
[3] 近期台灣紀錄片「正負二度C」甚至提出100公尺以下都不能住人的警語,此一論調有點誇張。除非海平面上升50公尺以上,此情況應不致發生。而上升50公尺的機會又比上升25公尺低出許多。
[4] 這是根據環保署的《台灣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規劃》報告中,引自中興顧問工程公司在2001年的估算。
[5]台灣主教團曾於2008年一月及2010年春節發表牧函,呼籲教友力行環保,節能減碳,但至今仍可見許多教堂缺乏實際行動。至於肉食與環保的關係,筆者曾於《見證》2001年十一月的〈天災、牛肉、保險套〉一文中略有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