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炎
翻看這兩年的舊作,發覺仍是比較喜愛《方濟苦難日課》。方濟的苦難日課是聖方濟個人的每日祈禱文,每日誦念七次,誦念的時間以夜禱開始,跟著是誦讀、晨禱、午前禱、午時禱、午後禱,最後以晚禱終結;苦難日課的聖詠也是方濟自己編寫的,踰越節三天、四旬期平日和常年期平日各有不同,以在不同的日子記念耶穌基督的受難過程。
我的「苦難日課圖」是以誦念的七個時辰為基礎,繪畫出耶穌受難的七個場景;為了畫面的安排,加入了耶穌誕生的第八個場景:
◆ 右下右,夜禱,晚上九時,耶穌山園祈禱,伯多祿、若望等門徒睡著了,猶達斯則帶領猶太長老和羅馬士兵前來,要捉拿耶穌;
◆ 右中,誦讀,凌晨,耶穌被猶太人和羅馬人聯手拘捕,伯多祿、若望等慌忙逃跑;
◆ 右上,晨禱,早上六時,耶穌被猶太長老審判及定罪,聖母、若望及瑪利亞瑪達肋納在人群中看著耶穌受審,伯多祿被人指為耶穌同伴,急急否認及離去,門外開始雞啼;
◆ 左上,午前禱,上午九時,耶穌被羅馬士兵鞭打,聖母、若望及瑪利亞瑪達肋納在遠處掩面痛哭;
◆ 左中,午時禱,正午十二時,羅馬士兵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聖母、若望及瑪利亞瑪達肋納在旁欲救無力;
◆ 左下左,午後禱,下午三時,第九時辰,耶穌在十字架上死去,天色大變、大地震動,右盜眼看耶穌嚥下最後一口氣;
◆ 左下中,晚禱,下午六時,耶穌屍體被卸下,聖母抱著耶穌屍體。
七個時辰的圖畫,圍繞著圖中央的聖達勉堂十字架框,右下中的聖母抱小耶穌圖,與左下中的聖母抱屍圖相呼應,一生一死。而分隔十字架框左右兩旁八幅圖畫的,是三組心形的線。
圖中央十字架框的最上方半圓形光環,代表無形無像的天主聖父,祂正在迎接復活了的被釘耶穌;兩旁站立的,是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十字架框中央戴著刺冠、面含微笑的基督頭像,寓意祂已戰勝死亡;頭像下方的心有一傷痕,聖血源源滴下;聖血左面站著聖母與若望,右面跪著方濟與佳蘭;聖血通過鴿子形狀的聖神,令十字架框下方的普世眾死者復活,從墳墓爬出,復活者包括梅瑟和東方的非猶太人,而天使也仗聖血擊退魔鬼。
我是一個喜歡寫實的人,我認為耶穌受難時沒病沒痛,不會皮黃骨瘦,所以圖中的耶穌不是骨瘦如柴;至於聖母抱屍圖,我也希望畫出一個中年聖母,抱著一具已沒有生命的耶穌屍體。耶穌被釘的那一部分,我則想從一個特別的角度畫出來,就選擇了一個俯視的角度。
這「苦難日課圖」,和我在初學期畫的十五幅苦路插圖,都是我對耶穌基督苦難的默想和反省。每想像到耶穌受難時的血淋淋畫面,和憶起自己作畫時的心情,那種揣摩真實場景得來的恐怖感,愈令自己記得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愛。我們的會祖聖方濟,因心懸耶穌五傷,最終身上也印上了五傷,我想,聖方濟每次誦念苦難日課時,也必深深感受到耶穌當時所受的痛苦。
希望我這幅圖畫,也能令觀看的人更感受到耶穌基督當年為我們所受的痛苦,而更全心歸向天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