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二三十年前,大陸教會百廢待興之時,血脈相連的臺灣教會伸出愛德之手,那個時代的很多教堂就是這諸聖相通的無言印記。這十分相似教會初期,安提約基雅的基督徒,對處於貧乏中的耶路撒冷母教會的接濟所展現的愛德相通。
這樣的援助,一直持續著,但其形式和內容皆在慢慢發生著變化。現今,隨著大陸經濟崛起,教會已有能力興建教堂,硬體設施也不再成問題。於是,另一種援助悄然來臨。人才培育、社會服務、教會管理等方面,都是大陸教會欠缺且又急需的,而臺灣教會這些領域的成熟經驗足以嘉惠之。
有機會以不短的時間感受臺灣教會。因著政治境遇、社會環境的差異,教會在臺灣與在大陸呈現不同的態勢。在臺灣,教會享有相當的自由,可參與多領域的社會事業。而教育、醫療、安養、慈善又是教會做得最好,也最被大眾認可的服務。恰恰也是這些領域,在大陸的教會是不能涉足的,最多只是邊緣性的服務。這是頗難逆轉的,但還是應該時刻準備好。
不過正因此,大陸教會這些年的重心放在牧民和福傳上,且成效不錯。有信仰的人,自然能超脫固有處境的層面,看到天主的美意。我們希望教會有平安與自由,但這些情況來到我們身上的方式或許在意料之外,並且千變萬化。的確,天主的手筆不千篇一律。歷史是面鏡子,教會最具活力的時代竟是不那麼平安和自由的時代!無怪乎不少臺灣信友到訪大陸的最大驚訝,竟是在不甚自由的教會裡,信仰是那麼活躍堅定!
當大陸教會的兄姐汲取臺灣有聲有色的經驗後,將依然要貢獻於民和福傳。意國籍的馬蒂尼樞機曾把教會的工作分為兩種:「為信德服務」與「因信德服務」,即直接的牧民福傳與為此鋪路的工作。臺灣教會在後者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很多事業在社會上的比重超過了教友的比率,這可視為神恩的一種。
天主在教會內所設立的:「第一是宗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有治病奇恩的、救助人的、治理人的、說各種語言的。」(格前十二28)
「因信德服務」的工作是為基督託付的福傳預備的,絕不能替代了後者。沒有人能替代基督徒做福傳,卻有很多人可以替代基督徒做其他事業,且有可能做得更好。這裡無意否認諸多事業的卓越效果,事實有很多人藉此獲得了信仰。然基督的話語卻時時迴響在我們的耳際: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瑪廿八19~20)
教會未敢忘懷這唯一使命,明言這是她的本質。教宗方濟各的牧養策略,帶著明顯的福音特色。地地道道活在耶穌內,並實實在在把基督帶到人群中。他籲請基督徒團體保有簡單和活力,不要著重在組建龐大架構,謹防教會的官僚化,讓福音占著中心位置。
「教會不是商店,不是人道機構,不是非政府組織。教會受派遣,把基督和祂的福音帶給眾人,不是帶去自己。教會有大有小、有強有弱,但都帶著耶穌。」
有時候,安逸是最大的挑戰,有將福音這寶藏埋起來的危險;有時候,做事是最大的挑戰,有把視線從人身上轉離的危機;為人、為團體莫不如此。教會團體如何能不被湮沒在社會如雲的組織中,如何能帶著基督福音的原始標記卓然獨立於世,已是不能再等待的事了。
想起一句智慧的話:「有時候,走得太遠了,倒忘記了為何而出發。」無論為尋求更多服務管道的大陸教會,還是對社會事業豐碩而掙扎於牧民福傳的臺灣教會,都須回到源頭找答案、覓力量。朝著「願祢的國來臨」的目標,兩岸教會的交流將大大增強同一基督奧體的共融協作,謙虛吸收天主在雙方境遇中的最好恩賜。
就如羅曼.羅蘭的心語:「兩顆相愛的心靈自有一種神秘的交流:彼此都吸收了對方最優秀的部分,為的是要用自己的愛把這個部分加以培養,再把得之於對方的還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