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永倫
《創世紀》寫天主造天地萬物分七天,祂在第二天說:「在水與水之間要有穹蒼,將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
按古猶太人的天文知識,他們相信天主以穹蒼為分隔物,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創一6~7)。照這個想法,雨水是儲存在穹蒼之上,其中有閘門,在需要時,把門開啟,降下大量或小量的雨水(約三八25)。
現代人當然不信這一套理論,但其中所揭露的神學觀,並不因科學知識的改變而被否定,也就是一切萬物都是天主所創造!
天主是一切的主宰,降雨與否,完全屬於天主的旨意安排(列上十七1)。以民相信天主以旱災懲罰惡人,而忠信守法的人,卻蒙天主降下時雨為賞報(列上八35,36)。因此天氣乾旱時,就應該謙卑向天主求雨。這種想法雖然單純,卻表達了他們對天主的完全信賴。
水的力量
聖經中有關水最駭人聽聞的描述,首推洪水滅世的傳說。文中提到人類敗壞到了極點,於是天主用洪水來懲罰世人,唯獨諾厄一家八口因忠於上主而幸獲得救(創七6~24)。
當代人的地理知識有限,認為大地就是一個方塊,而且只限他們居住的地方,因此才認定一次洪水能淹沒整個世界。現代多數聖經學者沒有按字面接受這個表述,也認為當時的洪水其實並沒有消滅全人類。
以神學來看,這段洪水的故事,是要說明自然與人類的關係。人類的罪過不但影響人,也破壞大地,使一切回到原始的混沌狀態,失去生氣。但天主畢竟是生命之源,有能力讓創造的過程重新開始:旱地和海洋被分開;植物、飛鳥、動物等逐漸重現地上;最後人類從方舟出來。正如同創世之初,天主又再吩咐人要「生育繁殖」,人類也有了新的開始。
水具有破壞與毀滅的強烈象徵意義。洪水滅世的敘述,給了一個很深刻難忘的印象。因此先知說,亞述大軍的入侵,喧嚷有如海嘯,咆哮有如狂洋(依十七12),也有如漲溢氾濫的大水(依廿八2)。水不只是為一民一區或整個大地災難的象徵,也是個人禍患的象徵(詠卅二6)。
後來教會將水的象徵性引用於聖洗聖事。水有破壞力,人浸入水中,表達他要死於罪惡和舊我;但同時水也有潔淨和滋生之力,表達了人將重生,在主內度超性的生命。保祿給羅馬人寫信時說:「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祂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六4)
沙漠甘泉
舊約有關水的第二個重要描述是,以民出埃及和流蕩在曠野中的體驗。當他們逃離埃及,來到紅海時,梅瑟奉上主的命向海伸手,結果有東風一夜之間把海水颳退,使海底成為乾地。水分開以後,以民便在海中乾地上走過,水在他們左右好像牆壁。隨後埃及所有的馬、戰車和騎兵,都跟著他們來到海中。上主卻使大水回流到埃及的戰車和騎兵身上,淹沒了他們(出十四21~31)。
而後在曠野中,他們沒有水喝,瑪辣地方的水是苦的,梅瑟向上主呼號後,藉著上主的德能,使苦水變甜水(出十五22~27)。過了一些時日,以民又開始抱怨沒有肉吃和沒有水喝,結果上主讓他們有鵪鶉和瑪納吃,又讓梅瑟拿棍杖擊石出水,讓他們有水喝。(出十六13~15;十七2~6)這說明在困苦的時候,上主沒有離棄他們,而是不斷陪伴、保守和照顧他們。
時過境遷,後期猶太人把原本農業時代的三個慶節,用來紀念他們得救的經驗,即逾越節、五旬節和帳棚節;分別紀念過紅海出埃及、在西乃山領受法律,以及在曠野中住帳棚的生活。
其中第三個節日的慶祝方式,除了祭祀禮儀和搭帳棚居住外,在充軍後,又加添了兩種禮儀,一是在第七天時,司祭同百姓遊行至史羅亞水池取水回來,倒在全燔祭台的西南角上,象徵由西南向而來的雨水,全年不會缺乏。
而耶穌也是在此慶節時,趁機講了祂將要賜與人「活水」的話。按若望福音第七章37~38節,在慶節末日最隆重的那一天,耶穌站著大聲喊說:「誰若渴,到我這裡來喝罷!凡信從我的,就如經上說: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
另一儀式是在第一天晚上(後來經師們也主張在最後一個晚上),在婦女庭院中懸燈結彩,使庭院大放光明。按若八12的記載,耶穌當時也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耶穌很可能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說出祂是照世真光。
兩段經文連接在一起看,再對照以民出埃及時「火柱在前方引導」,以及「擊石取水」的經驗,耶穌要顯示給猶太人,祂將是他們生活中的「明燈」和「活水」,滿全他們生活中的需要與渴求。
活水的泉源
《若望福音》還寫了一段撒瑪黎雅婦人取井水時遇見耶穌的故事。耶穌啟發婦人要超越眼前的需要,追求豐盛生命的泉源,就對她說了:「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四14)。
「活水」相較於「死水」(如不流通的池水),是新鮮、甘甜、源源不絕的。在上文中它也代表聖神和天主的愛,是天主白白的恩賜,使人不再乾渴,心中充滿喜樂;依五五1~2也有這樣的表述。
耶肋米亞先知則把「池水」比喻做政治和軍事的力量,以及世俗的欲望,批評以民為此而放棄了對天主的忠信:「他們離棄了我這活水的泉源,卻給自己掘了蓄水池,不能蓄水的漏水池」(二13)。言下之意,說明「世俗」的手段是無效的,它們就像漏水池,無法持續給人消除乾渴。(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