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任吉
今(2010)年度的奧斯卡金像獎,並沒有特別看重娛樂性高、賣座極佳的三D動畫影片《阿凡達》(Avatar),反而把最佳影片等六個獎項,頒給了《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該片以寫實風格著稱,將發動戰爭視為習以為常的政治決策模式。觀賞本片,除了看到戰爭的殘忍之外,還看到發動侵略性戰爭就像吸食毒品一般,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逐漸上癮,想來令人不禁毛骨悚然。
另外兩部電影《攻其不備》與《珍愛人生》,都是真實人物的故事。他們的自我認知、生命動機、目標取向,是電影劇情的主軸;還有所遇到的困難、衝突,與解決問題的過程,都深深吸引了愛好生命及有理想的觀眾。有些片子雖然叫好,卻不一定賣座,但本片主題與內含的意義深遠,所呈現的價值觀十分美好,值得向觀眾推薦。
電影從他將成為美式足球明星,要與職業聯盟簽約前的面談開始倒敘。他,這個大塊頭,在社區中被白人小朋友尼克注意到,接著的發展是他無棲身之地,在寒凍的戶外街頭遊蕩,被小尼克的媽媽(珊卓布拉克飾演)撞見,接他到家中過夜,因而改變了他整個的人生。從此他從被動、恐懼、內疚的生活情境中,到主動的參與,與人來往,並從足球比賽的成功經驗、從學業的進步中,找到自己的興趣、能力,未來的方向,並確認了自己的目標。本片改編自真實人物(美式足球明星麥克奧赫Michael Oher)的故事,也是一個勵志、自我成長的故事。
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富有的白人母親,突破了人性的限度,達到幾乎是聖人才能做到的境界。一般人助人,多是為了一己的利益。也有許多富有的人,不是看對方的需求,而是按著自己的意思,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忙窮人,甚至勉強窮苦的弱勢者,接受自己的給予。
舉例來說,我們輔仁大學的老師、學生,去印度加爾各答德肋撒修女垂死之家服務,總是會問,為什麼我們不乾脆買20部洗衣機、烘乾機送給她們,就不需要每天再用手清洗一切?或是為什麼不給她們一些錢,買一些設備,改善垂死之家住民的生活環境?當修女說明,她們是要用窮人的生活方式為窮人服務。窮人沒有的,修女們不擁有,也不使用。此時才真正明白「跟窮人一起」的真意,也明白為人服務時的謙卑態度,以及尊重窮苦人的意涵。
《攻其不備》影片最後,母親因著反省、覺悟,與轉變,決定給孩子選擇的空間,讓孩子照自己的樣子,選擇未來,成為自己(be yourself),而不是父母自己要的、或是父母安排的未來。
人若能放下自我,如同基督一樣,完全因著愛,委順於天父的旨意,不僅發揮了人性的光輝,也進入了宗教的層次。本片有種族之間的包容、接納,許多人際來往、體貼的細節,看似非常平凡、生活化,卻是人類和諧相處的理想與憧憬,十分溫馨與動人。
至於影片所表達在美式足球賽中,以及每一個角色生命中都有「盲點」,相當契合電影的片名「The Blind Side」,這一點,由於篇幅有限,就不再贅述了。
(本文電影劇照由華納兄弟公司提供,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