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 Anthony E. Basa PDDM
(主徒修女會)
趙一舟 譯
(主徒修女會)
趙一舟 譯
禮儀是與天主奧蹟的相遇,讓我們體驗祂愛心和慈悲心的臨在;是與整個逾越奧蹟的相遇,此奧蹟是天主對所有世人之愛的最偉大、最美好的表達。
在禮儀中我們能體驗並瞻仰那真正的「美」、即耶穌的聖祭,它藉由五官能感覺到的行動、記號及象徵拯救世界。由於禮儀是基督及教會的行動,而成為「超越教會其他行動的神聖行動」。如此,禮儀的每個象徵和動作,亦即基督自己的動作,就要求做得美。對天主崇拜禮的外在行動,如劃十字、單膝和雙膝下跪,以及鞠躬,就成為使我人生活中之尊敬及美感的內在化方式。因為,如果我們看到那被釘十字架而復活的主的美,並聽到祂的聲音時,怎能緘默不語?
禮儀每天都在建樹教會內所有的人,把他們建造成主的聖殿、聖神內天主的居所,直到在每位信者身上形成基督的模樣並擁有祂的生命。如此禮儀之美就深深地觸及人的內心,並陶冶我們不但與天主、而且與近人之間產生適當的關係,因而也使我們具備改變人性文化的能力。如果我們讓神聖禮儀之美藉由其精神、即基督之精神陶冶我們,那麼禮儀將具有一種巨大的能力,去改變「那影響今日世界的死亡及冷漠文化。」
當天主創造世界時,是從混沌、黑暗中造成了井然有序的美好萬物(參創第一章)。所以禮儀中的美,始自井井有條。因此,禮儀就其本質而言要求規程,如果無禮規、適當的指引或儀式,就不能存在。在禮儀中,我們參與天主的創造行動,並分享祂所創造的盡善盡美的傑作。那麼,當我們的救主基督那美好、光耀的面容成為神聖禮儀之中心時,所有受造萬物都渴望與這首聖詠作者同樣高呼:「上主的工程確實偉大,祂的作為輝煌光明」(詠一一○3)。如此,禮儀的最終目的是以完美的方式光榮天主,並為聖化所有舉行禮儀者。
我們主徒修女會的聖召及使命,源自逾越奧蹟,並指向一個目標:對耶穌的愛;在感恩聖事中的耶穌、在司鐸聖職中,以及在禮儀中的耶穌。我們藉由促進美感的方式來宣揚天主對人類那無條件的愛,美感能促進基督信仰與今日文化之間的互動。我們也認為「美」同時具有救贖和使徒的力量。在主耶穌啟發、導引和牧養下,我們在遭受傷害的世界,擴展許多創新的使徒愛德行動,為天主的美好臨在作見證。
藉著與聖職及信友共同從事的牧靈禮儀,我們努力準備信友,進入並生活在領受聖事及聖儀的聖寵奧蹟中。我們委身於講授「釋奧的教理」,領導信眾發現並深入瞭解禮儀的動作、象徵及經文,而使人易於從記號進入到奧蹟本身內。就如同在司祭服飾上所看到的麥穗、葡萄、魚類等圖案或象徵,都指向我們的主的一項奧蹟或紀念。
圖案一 麥子與葡萄(瑪二六26~30)
他們正在吃飯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然後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由其中喝罷!因為這是我的血,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了,直到在我父的國裡那一天,與你們同喝新酒。」他們唱了聖詠,就出來往橄欖山去。
我們在祭台上所呈獻的禮品,餅和酒來自麥麵和葡萄。在最後晚餐中,耶穌將麵餅稱之為其身體、杯中酒稱之為其血。當主耶穌命令門徒吃其肉、喝其血時,祂邀請我們把祂的生命納入到我們生命的中心。祂所犧牲獻出的生命就是天主自己的生命。耶穌在十字架的死、在晚餐中所賜與的祂的體、血,以及將來天國完全來臨時,祂將與門徒們同飲新酒的許諾,彼此都密切相關,不可分割。耶穌曾命令門徒們「你們要這樣做,為紀念我」,今天耶穌也要我們同樣做,來紀念祂。
圖案二 魚和餅 (若二一7~14)
「你們來吃早餐罷!」沒有一個門徒敢問祂:「你是誰?」他們知道那就是主。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向他們顯現,這是第三次。
耶穌復活後,以不同的方式顯現給祂的門徒們。但是,是在祂分餅及魚時,才被認出來是死而復活的主。餅和魚是基督顯著的象徵,特別表示祂與門徒們聚餐。感恩祭也是我們與耶穌分享此聚餐,藉此我們在分餅時能認出來天主之愛的奧蹟。
圖案三 魚 (谷一14~18)
若翰被監禁後,耶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當耶穌沿著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西滿和他的兄弟安德在海裡撒網,他們原是漁夫。耶穌向他們說:「來跟隨我罷,我要使你們成為捕人的漁夫。」他們便立刻拋下網跟隨了祂。
門徒丟下網,回應基督的召叫,跟隨了祂,為了天主的國,做了捕人的漁夫。魚是大海中的寶藏,現在此寶藏被更大的寶藏所取代,那就是門徒在他們的主內所發現的大愛和救恩的寶藏。
我們修女所從事的每項藝術活動(建築、刺繡、雕刻、繪畫、音樂、書法、插花等),都是為福傳工作服務,並特別藉由符合禮儀和熱心敬禮之需要的一些創新活動,而為禮儀生活服務。我們在推行禮儀及聖藝方面的培育,都是為了使基督信徒團體能以尊嚴、美感去生活、祈禱並舉行禮儀,進而達到與天主,與他人,以及與萬有的完美共融。讓美感伴隨著你的祈禱罷!
參考資料:
Sacrosanctum Concilium, Restoring Beauty in the Liturgy, by Rev. Scott A.Haynes, S.J.C>
Introduction to the Liturgy, by Fr. Anscar Chupungco,O.S.B.
The PDDM New Rule of Life
譯後語
譯完了Basa修女這篇英文稿,發覺拙著《如何正確地舉行彌撒》一書中,似乎應加寫一章專論「美的禮儀」或「禮儀的美」。禮儀就其本質而言,一如修女文中所言,要求美感,也就是禮儀的舉行,不但要求正確,也要求「美」。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其《愛的聖事》勸諭中(參38~42號)特別提出了舉行禮儀的藝術(Ars Celebrandi),亦即舉行禮儀要藝術化,要美化。
教宗也提出了藝術化、美化的範圍。在此簡述使禮儀美化的要點:
- 服飾的美:包括主禮用的祭披、領帶等製作須具有美感,其功能是要表達主禮者身分,並顯示其美貌、美姿,及其對參禮的重視。其他所有參禮者,均應穿著適當的美服,以示對禮儀的尊重,尤其參與彌撒聖宴─羔羊的婚宴─時,信友也不可身著辣妹裝或運動裝之類的服飾。
- 禮儀空間的美:耶穌在準備最後晚餐時,讓門徒去找一家「準備好」的大廳。這提示我們為舉行彌撒要做適當的準備,也就是把行禮場所加以美化,除美麗的造型外,包括祭台、祭台間、讀經臺、主禮及輔禮座位等的布置和裝飾,均宜藝術化。
- 禮儀歌曲的美:在禮儀慶典中,歌曲佔有特殊的地位,是藝術化、美化禮儀的必要因素。猶太人的聚會、逾越祭宴,耶穌的最後晚餐中,肯定都有聖詠的歌唱。沒有歌曲的禮儀,原則上,不可稱為「慶典」,所以有多數信友參與的彌撒,要盡可能詠唱。時至今日,東方禮教會的彌撒祭典一直是用唱的,並無我們西方教會的「誦讀彌撒」(Missa Lecta)。
- 禮儀用品的美:除祭服外,禮儀慶典中所用各種器具,如聖爵、聖盒、酒水壺、祭台布、蠟燭、主禮及讀經所用禮書等都要精心設計,凸顯其精美特點,也表達對神聖禮典的敬重。
- 禮儀動作的美:禮儀是行動,包括語言,如誦讀或歌唱的經文,以及主禮與會眾的對話等;還有身體的舉動或稱肢體語言,如進堂及出堂時的遊行;在行禮中之鞠躬、下跪,伸手、合十等。都應做得盡善盡美。誦經時,要不疾不徐;各種禮儀動作,要穩重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