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
前言
教宗方濟各總是站在關鍵時刻予世人醍醐灌頂式的啟發,且總是力行站在貧窮者的身邊,要人接觸活生生的窮人,為弱勢者發言。他一再請大家要友好對待異議者。
教宗也說過:一個從不做自我反省、從不更新、不尋求完善自己的教廷是一個病態的身體。我們教會中人對他的話人人都聽得懂,因他不用「行話」,沒有八股,沒有術語,只用人話。
教宗又談到過分著重規劃的疾病,「將一切準備妥當是有必要的,但絕不可陷入誘惑,鎖住及駕馭聖神的自由。這自由永遠比人的各種計劃更偉大、更慷慨。我們不可馴化聖神。」他也提醒我們常常「忘記了」與上主的相遇,日益成為「人們親手雕塑偶像的奴隸」。這種擲地鏗鏘有聲的有力語句,永遠令人振奮不已。讓我們一起「跟他走」!
參與貴賓:(按姓氏筆畫排列)
林佳欣 同學(世新大學資管系)
郭文般 教授(國立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
范凱令 神父(聖母聖心愛子會)
鄭家樂 神父(耶穌會士,聖博敏神學院信理神學教授)
主持人:趙榮珠女士(見證雜誌主編)
= = = = =
趙榮珠(以下簡稱趙):首先代表《見證雜誌》歡迎諸位光臨。這次專題的主題是談方濟各教宗。教宗上任兩年多以來,影響力非常深遠,也獲得了2013年時代雜誌「風雲人物」的稱譽。
受普世熱愛及矚目的教宗方濟各總是站在關鍵時刻予世人醍醐灌頂式的啟發,且總是厲行站在貧窮者的身邊,要人接觸活生生的窮人,為弱勢者發言。他一再請大家要友好對待異議者。他甚至認為今日教廷的第一個疾病是「覺得自己永世長存,沒有過錯,甚至不可或缺」。
教宗也說過:一個從不做自我反省、從不更新、不尋求完善自己的教廷是一個病態的身體。我們教會中人對教宗的話人人都聽得懂,因他不用「行話」,沒有八股,沒有術語,只用人話。
教宗認為我們的教育不是為改變他人信仰,而是為改變觀念。我們想塑造一種新的人類,讓他們保持對追求美善、關懷其他人的痛苦,及富同情心的靈敏意識。
我們不可馴化聖神
教宗又談到過分著重規劃的疾病,「將一切準備妥當是有必要的,但絕不可陷入誘惑,鎖住及駕馭聖神的自由。這自由永遠比人的各種計劃更偉大、更慷慨。我們不可馴化聖神。」他也提醒我們常常「忘記了」與上主的相遇,日益成為「人們親手雕塑偶像的奴隸」。這種擲地鏗鏘有聲的有力語句,永遠令人振奮不已。
教宗的言行一向都令人矚目,例如去年(2014)聖誕節前所發表的教廷值得反省的十五項要點。我認為不只是教廷,所有教會中人都可據此來作省察。
很高興能邀請諸位從不同角度來談談方濟各教宗,您認為天主在這個時代,給了我們這樣一位教宗,為今日的世界以及天主教會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也希望透過諸位來看看:教宗方濟各最吸引您的特質是什麼?您認為教宗的角色是什麼?您以為天主給了我們這樣一位教宗希望帶給我們什麼啟發?若有機會,您想向教宗說什麼?
鄭家樂(以下簡稱鄭):為瞭解教宗方濟各,我們並不需要多複雜的理論,因為教宗希望的是讓我們更多來談論耶穌基督,而不是教宗自己如何如何。教宗近日訪問斯理蘭卡及菲律賓,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多認識耶穌基督;並引領我們在耶穌基督內達成共融及團結。
我們都願意與教宗方濟各同行
在教宗將要離開菲律賓時,馬尼拉的樞機主教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在致謝詞中表示:我們每一位都願意跟教宗方濟各一起去……不是去羅馬,而是去社會的邊緣,例如監獄、醫院這樣的地方,去陪伴那些遭受壓迫和痛苦的人,好將耶穌基督的光明帶給他們。
一言以蔽之,教宗來,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多認識耶穌基督,讓我們體會到福音的喜樂,並將基督福音的光明散佈到世界各地。
因為今天的世界有太多貧窮、無望和孤單的人,今天的世界缺乏正義與和平。而教會承擔的使命便是為這個世界帶來耶穌基督的光明。當我們體認到教宗的此一深刻而誠摯的願望時,我們會甘願和教宗一起前行。
趙:謝謝鄭神父,是個非常好的開始,讓我們立刻進入主題。接著請郭教授從社會學角度來分享。
郭文般(以下簡稱郭):剛才神父說不必分析得很複雜,他來就是把福音帶給這個世界。我是讀社會學的,這話反而讓我有比較深的感觸,似乎我們教會正是在這一個點上有困難,教會的使命很簡單,可是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太能夠經驗到教會是這樣的一個團體?
記得本篤十六辭職的時候,幾個老師一起吃飯,就有老師說:你看,他一定是捅了什麼婁子,撐不住了,所以只好下來。
我在同事當中經常很為難。例如方濟各教宗剛上任不久,他去拜訪羅馬一個堂區,我覺得整個場面非常溫馨,在和同事分享這事時,一個同事說:他很會交際。也就是說,在我自己身處窄窄的世界裡,教會的面目是極端不清楚的。
又如在學術界,關於天主教史這個部分,就我所接觸和所讀到的,中國學者很少會談天主教正面的部分,往往罵誰獨裁、專制,誰在審核什麼,或是嚴格檢查文字等,總是責難說:難道這是天主教?難道你是教皇?難道這是教會法庭重現?
所以在這個點上,我們覺得方濟各教宗的出現,真是非常令人鼓舞。我覺得他有一個很不一樣的特色,大概是12月25日,我上網時看到「方濟各教宗又罵人了」,是出自蘋果即時新聞,說:12月22日,教宗出席教廷的年度聖誕聚會時,講了我們的15種病,且引了焦元溥先生的fb。
我感謝教宗罵我
因為太有趣了,我就上去看,焦元溥的fb上說:看了這篇報導,1. 我不是教徒,但我覺得我也被罵了,我感謝教宗罵我,我會反省。2. 上帝大概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所以才派這樣的人來當教宗,希望大家能夠珍惜!
對此的回應有,1986人按讚,231人把它分享給別人,其中一些立即的回應是:這位教宗讓人對天主教好感大增;說的好啊;He's soooo humanity!! So touched!我也被罵到了;我罪我罪我的重罪,為此懇請…,這大概是教友寫的,還有一位的回應是:有這種教宗真好。
這些反應和我先前所述外界對教會的印象剛好相反,為什麼教宗的訊息,可以很快透過現代的媒體,而且是世俗的媒體,準確而深入地傳到這個世界。
我也特別去看《天主教周報》聖誕節後那一期,教宗提到的「十五罪宗」登在一個維護家庭的大活動底下,框起來,內容沒有這麼精彩,他的訊息也沒那麼活,但無論如何,我們教會忠於教宗所以把它登出來了。
對我來講,看到教宗的穿透力,他穿透了非常多,人們對整個中世紀黑暗歷史的誤解,或一廂情願的解釋,以及罩住我們思想的基本限度等等,他能穿透,我非常感動,也非常高興。
看到方濟各教宗上來,我覺得好像是若望廿三世來了,或者是若望保祿一世也來了,若望保祿一世在位雖只有33天,但我記得他彌撒中,拿的權杖好像是一把掃帚。
方濟各也有這種特色,應該是來自依納爵神修的內心真正的自由,很照顧窮人,不去住宮廷,不要這,不要那,是位非常自由的教宗。當他以來自於信仰,與耶穌基督結合所感受到的自由,講了我們的15個病態,我想他講的不只是教廷,我也覺得被罵了,我很同意fb上所講的,天主用他來證明祂還在。
看到教宗的穿透力
趙:謝謝郭教授,確實能夠體會到我們這位教宗的影響力,不管是販夫走卒、學者或專家,每個人都感覺被他觸動到,並且從他非常簡單、但有穿透力的話語和行為裡,感受到這世上有天主、有愛。接著請范神父做分享。
范凱令(以下簡稱范):我的英文名字是方濟各,所以很高興,終於我的名字又紅了。
以前教宗講話,大部分是教會內的事,而能出現在一般報紙上的,可能是為批評某些事情,但是現在快兩年了,方濟各教宗常常出現在一些媒體、報紙,中、英文、西班牙文都有,也在fb或其他媒體。
有人說了句有意思的話:我們該去看教宗這個位置和整個教會的結構,它是有一些毛病的,因為我們現在看到了一個正常的人,卻覺得很驚奇、很特別。為什麼一個人做了正常或平常人做的事,我們會覺得好特別?
這位教宗要別人為他祈禱,這位教宗穿的是很普通的鞋子,這位教宗講的話我們聽得懂,好特別哦!為什麼特別?我們可以說教會的歷史在某個地方迷路了,迷失了。我們要和這個社會、這個時代講話,但領導教會的人,總在他們自己的象牙塔裡自得其樂,但大部分的人都看不懂、聽不懂,所以需要神學家來跟我們介紹,主教看了文件為我們說明。
不過現在這個教宗所寫的文件,我們都看得懂,不是我們學得很多,而是他講的是普通人能聽得懂的話。
記得之前教宗在瑪爾大之家(Marta)的講道,他講一句話,第二天馬上要說明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因為教宗的每句話,都要說得標標準準、清清楚楚,別人不能亂想。但事實上教宗有很多的角色,他不應只是天天坐在伯多祿的位置上,然後講一些很高調的話。
平民化的教宗
這些事情可以幫助我們反省,如果教宗可以做到平民化,那麼我們的主教是否也該如此?現在的教宗方濟各,他很清楚自己是羅馬的主教,他沒有忽略這個主教的身分,而且因為他是羅馬主教,以歷史和傳統所賦予的一個特別的角色,就是應該成為普世教會的主教,是一個牧羊人。
所以說,應該害怕的是我們的主教們,既然上面的人是這樣,就該好好跟他學習,要進入你所屬的地方教會,要進入你身處的社會,而不是坐在高位上,只說話而不起於行。
趙:范神父稍後可以講講你在北京的氣氛,以及大陸人民對這位教宗的一些感受。接著,佳欣要不要先介紹一下妳自己。
林佳欣(以下簡稱林):我現在是世新大學資管系二年級,是通化街玫瑰堂的教友,媽媽那邊到我是第六代天主教友,可是爸爸不是教友,爸媽結婚20年,直到去年爸爸才願意去慕道班。
在這一年陪爸爸慕道的過程中,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因為我是一出生就領洗,然後隨著主日學上道理班,開聖體、領聖體…,聽的教理是古板、甚至是表面的,只知道應該遵行一些教訓,但無法去說服別人,告訴他們我所信仰的是什麼。
現在到了可以自己判斷某些事情的年紀,就前面的幾任教宗,例如若望保祿二世,那時我才念小學,所以知道他去世的時候,也只是一個老爺爺去世了,最多難過一下下,並不會特別想去追溯他做了什麼事,或說了什麼話。
去年我參加了在韓國舉辦的亞洲青年日,看見現在的方濟各教宗,當時教宗並不是坐著防彈車,而只是一個有遮雨棚的車子,就這樣出來揮著手,像巡迴演唱一樣,這讓人很驚訝,難道不怕被槍彈攻擊嗎?
窮人的教會
尤其當他說出:「這是一個窮人的教會」時,我真驚訝,因為以前學歷史時,只知道教會有很多弊端,很多黑暗的歷史,教宗或主教貪污…等等,但他竟然說:「我今天是站在一個窮人的立場。」
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都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只是口頭上講要去關懷弱勢族群,雖然有這個想法,可是會不會付諸行動又另當別論了。所以當教宗講了這些話,我其實就是被打醒,就像是醍醐灌頂般。
現在當我感到困惑時,會主動去看一些牧函,這是以前完全不會做的事,總覺得牧函應該都是很籠統、很制式化,現在因為教宗,也因為自己親身去經歷了,所以會願意去改變。
趙:非常謝謝佳欣,看得出她是個很有想法的青年,而從她的經驗讓我們看到年輕人怎麼看這位教宗。接下來把時間交給大家自由發揮。
范:因為這位教宗態度很不一樣,感覺單純或簡單,大陸一些教友的期待是,他應該可以把中國和天主教會的一些麻煩一步一步地解決。連媒體也是以開放的角度,教宗不但常常出現,而且是好的、正向的。
很多人認為這位教宗比較務實,例如他已經就任兩年了,原本教廷的中國團體沒有開會,很多人覺得不錯,好像他不會繼續以前的樣子,所以對教會與中國的關係,他可能會先試試看,體驗一下,或是不要和以前一樣,而要去找新的辦法。所以,很多教友,神父、修女,也認為因為這個新的教宗,說不定會讓中國教會有一些新的情況,且是正面的。
郭:所以這其實是有些複雜的狀況,在我與大陸人士有限的接觸經驗中,他們的確會把很多事情往這方面去想。例如20年前,開始有台灣教會的人進大陸,然後大陸修女來台灣參訪,她們也是充滿希望,以為中梵快建交了。剛剛鄭神父講的很簡單的福音,在這裡好像比較複雜些,有國際、兩岸,或各種關係的問題。
方濟各教宗也做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樞機總主教很長一段時間,他從神父上來,然後被外放到一個地方,後來去讀書,成為主教,所以教會的聖統制有多複雜,他是知道的。還有在他擔任阿根廷耶穌會的省會長時,正是阿根廷獨裁政權最嚴酷的時期,所以他和軍政府也有不少交手的經驗,所以不能說他不懂人間的複雜。
「搗亂」的天主聖神
我看天主教會真的是一個奧蹟,我不太能用有限的社會科學概念,去分析一個教宗可能有的表現,去分析一個總統好像還比較容易,要分析教宗不太行,因為隨時會有天主聖神的「搗亂」(對太過習以為常的人,天主聖神的作為真是搗亂),這位教宗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在我所認識的教會高層的經驗當中,他們的確背負著非常重的負荷,重到他們實在很難把簡單的福音活出來。這個教宗非常好,如果他可以做到,我在學校裡當社會學教授,我為什麼做不到?他用自己一輩子的生活和現在的身影,正如若望福音講的,他就是在作證,做給我們看。
所以如果教宗做得到,底下這些人沒有什麼理由說你做不到,這是給世界帶來一個單純、充滿活力的耶穌基督的福音。
趙:佳欣聽了之後有什麼想法,覺得教宗對妳影響是什麼?
林:我只會單純地把他認為是個長者,當我感到很困惑,或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我會去看他的話,然後從他這裡重新獲得能量,因為他的很多言語和思想,對我是個很大和很新的衝擊。有時候,我覺得他很敢講話,這點和柯p很像。
郭:講他像柯P,真有一點,譬如12月22日,教廷千年來照例就是過個快樂的聖誕節,照例都講正確的話,然後起立、鼓掌、或脫帽致敬,大家都很安全地離開;可是他就不來這一套,他就講了我們15種病,這某個程度需要有些亞斯伯格症,不太管人家的感覺。向來的慣例是什麼,為他都不構成宣講耶穌基督福音的障礙,像洗者若翰說的「正主之道」,也就是鋪平主的道路。
教宗像禪宗,直指心性
其實教宗所指稱的,多是我們教會自己所形成的福音的障礙,不僅因此福音出不去,也因此我們過著極悲慘的生活。而當我們自己過的很悲慘的時候,怎麼跟人家分享那個喜樂?我覺得他可以說像禪宗,直指心性。可是他背後其實有幾十年的靈修,而且我認為與依納爵靈修有關。
看到教宗那麼輕易地講這些話,這是怎麼來的?他一定也跟我們一樣,經歷過那個很生硬的時候,就是要吊書袋才敢講話,講出一些「很深的空虛」的話,然後就顯得自己很高貴,他也年輕過,他應該有這些經驗。所以,我們也需要反省我們內心是不是有他講的那15種缺失,正像一個量表,得分越高、越不及格。
我覺得教宗背後有很深的靈修,那些應該是他每天5點起床,祈禱到7點,彌撒,吃飯,接著祈禱,每天兩、三個小時真正的祈禱,真正的反省。他因此變得更自由,更接近人。
教外人讀出了那個感動
我看這些教外人,他們對教宗訊息的掌握,似乎比教會中人的掌握要精確,他們讀出了那個感動,我們教會中人只覺得不是都這樣嗎?反而沒有深入,這不知是15種病中的那一個?我在讀教外人的感動,我自己都被感動,可是在我們教會的刊物裡看到的是,就這樣而已啊,沒什麼啊,很奇怪!
鄭:教宗背後當然有深厚的靈修,但是一般人大概不明白他的內在靈修。教宗之所以受到媒體關注,是因為很多人看到了他外在的具體行為。
郭教授提到去年(2014)的教廷年度聖誕節前聚會上,方濟各教宗痛陳梵蒂岡教廷的問題,形容了教廷犯的「十五宗罪」。其實,教宗只是遵循傳統,邀請基督徒在聖誕節前省察自己的行為,與天主及他人和好,並領受和好聖事,好能善度聖誕節。
但如果他只說不做,大概樞機和主教們都不會接受,社會與媒體也不會去關注。所以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宗切實地以言以行作出了見證。他並不將自己看得那麼重要,也從不企圖吸引大家去注意他。他擁有很深的自由,而這吸引了很多人。
當他拒絕採用防彈的教宗座駕時,有人問他是否擔心自己生命的安危?他答說:「的確什麼事都可能發生,但是我們還是直接面這一點吧:在我這個年齡,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我知道自己可能會遭遇某些情況,但這在天主的手中。」
在教會內,我們常說要學習如何做好的基督徒,做好的神職人員,但其實最基本的是我們要學習如何做人;如果我們不能好好做人,又如何能做出好的見證?
我們看到教宗提出的「十五宗罪」中,有些與天主教信仰有一定關連,也有不少與我們的人生道德有關。因為教宗親身做出了積極的榜樣,所以他有資格去指摘這些不好的現象。所以首先是因為教宗自身的所作所爲引起了人們的好奇,進而想瞭解這位教宗為何如此做,然後才去注意他說些什麼,他有些什麼想法,而後才會開始明白他內在的靈修。
范:教會曾開過梵二大公會議,但是對教廷好像沒有激起什麼改革的浪花。然而方濟各教宗到了羅馬,並沒有成為羅馬人,反而是把世界的教會帶到羅馬。
教宗把世界帶到羅馬
他把世界的教會與羅馬教會連結,回到信仰的原點,表達出教會只有一個生命,就是傳福音;把天主是愛,基督拯救了我們,因此我們的生命有喜樂、有希望這個福音傳出去。
為了傳福音,所以有了教廷這樣的結構,但是這個結構只是暫時的,不能一成不變。但是這個結構在梵二之後仍停滯不前,沒有隨著時代改進。因此我認為教宗似乎在表達梵二的改革精神應該也要注入教廷。
另外一點是今天(1/24)的福音:「那時,耶穌和祂的門徒到了家,群眾又聚集起來,以致他們連飯都不能吃。他的人聽說了,便出來要抓住他,因為他們說:『他瘋了!』」(谷三20~21)
耶穌被群眾簇擁,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和今天教宗方濟各在菲律賓彌撒時,有六百萬人參與的情況相似。接著福音記載,他們的家人說他瘋了,這和教會內有些人也認為教宗瘋了一樣。因為他們認為教宗應有他的角色要扮演,他代表教會的貴族,所以應該莊嚴權威、高不可攀。
所以看起來教宗方濟各和當年耶穌基督的處境有些類似,很多人愛載跟隨他,但也有些人認為他瘋了。
趙:范神父提到一個重點,就是回到信仰的原點;我們教會常常是有太多的裝飾和包裝,把原初福音的本意和精神都掩蓋住了。而教宗方濟各來提醒我們如何在天主內做個自由的人。
鄭:教會的見證不僅限於教宗、主教、修道人的所做所為;教宗邀請我們中的每一位,包括教宗、主教、修道人和所有教友都進行自我反省:我們是否以具體的方式為天主的愛做出了見證?
教會就是基督的奧體;教會就是我們每一位天主的子民,我們都是教會的成員。問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能否看到耶穌基督所帶來的希望呢?
看到教宗的特質
編問:我想從幾個具體的例子中教宗的一些回應,來請教諸位的看法,以及從這些回應中您們看到教宗具有的特質?
首先是對同性戀的態度,教宗方濟各2013年7月29日在巴西返梵蒂岡的飛機上回答記者的詢問:「如果同性戀者尋求上帝,且心地良善,我憑甚麼去論斷他們?」(If a person is gay and seeks God and has good will, who am I to judge them?)。
其二是此次教宗訪問菲律賓,在聖多瑪斯天主教大學會見年輕人時,有個曾被遺棄的十二歲小女孩巴洛馬問他:很多孩子被父母遺棄,其中很多人遇到各種壞事,如吸毒、賣身等等,小孩又沒犯錯,天主為何允許這些事情發生?教宗將原先擬好的演講稿放下,來回答她的問題。他邀請大家以耶穌基督聆聽以及同悲同感的精神與受苦者同在。
還有這次上台和他對談的五位代表,只有一位女性,教宗也表示女性的代表太少,應多聽聽女性的聲音。
最後是這次震驚世界的查理周刊事件。事情發生後,維護言論自由的聲音甚囂塵上,教宗被問到對此事的看法。他說:以上帝名義令人髮指的暴力是不能讓人接受的。同時也表示言論自由應有限度,「你不能挑釁,不能侮辱他人的信仰,也不能取笑他人的信仰。」
范:我認為有關對同性戀的看法,本篤十六世是從神學的角度來看。但是方濟各教宗是從牧靈的向度來談。其實很多堂區都已抱持牧靈的態度來面對了。我記得多年前在澳洲某教區的一個堂區,就專門開放給同性戀的朋友了。
另外有關查理周刊,我認為教宗的回應是一般的常識,當然我們要尊重言論自由,但是言論自由也應從尊重別人開始。在西方言論自由是絕對的,我要說什麼就說什麼,但是在東方的一些觀念反而和天主教比較貼近,就是我有言論自由,但我不能去挑釁他人。因為一直去取笑或侮辱他人,終有一天會玩火自焚。
我們的社會責任 不能隨意羞辱別人
鄭:有關查理周刊教宗對言論自由的看法,我認為了解一件事要全面來看,不能只抓住幾句話就斷章取義。其實教宗要表達的是言論自由是有價值,但是我們在社會上還有責任,不能隨意去羞辱別人。
我想回到一個議題是教會到底是什麼?剛才有人問佳欣,同學問她為何信教,她對教宗的看法等,她會如何回答?我認為這些問題不會讓他們信教,他們信教不會是因為教宗怎樣,而是會因為佳欣怎樣。
教會就是我們每一位天主子民,我們都是教會的成員。教會的見證不只是教宗、主教、神父的所做所為;教宗邀請我們每一位包括教宗、主教、神父,以及所有教友自我反省,我們有沒有以具體的方式為天主的愛做見證!
林:我剛看到查理周刊事件的新聞,在教宗尚未回應之前,我就認為查理周刊這些人是咎由自取,或許我的反應並不恰當。但我的前提是別人的信仰,我們不應也沒有理由去冒犯。不論你是什麼樣的媒體,都沒有資格去論斷別人。
我也滿贊同教宗的說法,對你的信仰不敬的人,我們可用其他的方式反擊,不應用流血如此激烈的手段去報復。所以雙方都有錯。
鄭:有關《查理週刊》事件之後教宗發表的對言論自由的看法,我認為,要瞭解一件事需要從全面來看,不能只抓住幾句話斷章取義。其實教宗要表達的是,言論自由有其價值,但是我們也應有社會責任心,不應隨意去羞辱別人。
巴黎那次百萬人聯合大遊行中,也有伊斯蘭教徒參加。其中一位戴著頭紗的女生對媒體說:「我很不喜歡查理週刊的漫畫,但我更不贊同那種恐佈主義行為;言論自由很重要,但是生命更重要。」
趙:從諸位的分享可看出彼此的尊重非常重要。教宗讓我們了解,我們除了尊重每一個人外,也要尊重自己,因為我們每一位都是天主的肖像,都有人性的尊嚴。
常忘了在生活中和天主相遇
教宗曾說過,「我們不可以馴化聖神」,「我們常常忘了在生活中要和天主相遇」等,都讓我深受感動。現在請大家也分享一下教宗的言行讓您最觸動的地方。
林:方濟各教宗所說的話很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都可用到。如果我要和同學分享,我會告訴他們,教宗所言就是要告訴我們實現夢想,不要忘記當初為什麼要去做的初衷。
范:我很喜歡《福音的喜樂》勸諭;幫助我們去反省,其實我們每一位天主子民手中都握有珍寶,但有點像天天吃山珍海味,習以為常了,反而不知道去珍惜。
我們的寶物就是我們和天主、和聖神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在我們的工作、日常生活中都不斷地在更新、前進,但我們千萬不要一成不變。今天方濟各教宗幫助我們看到天天都是新的,聖神會帶給我們每時每刻新的生命、新的領悟…。
郭:為了參與今天的座談,我讀了一些有關的資料,不知為什麼,「自由」這一個概念一直環繞於心。
教宗方濟各2015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不再是奴隸,而是弟兄姊妹〉,談的就是為那些受奴役的人爭取社會正義。奴役的相對就是自由。雖然說是為奴役的人爭取自由,但我認為教宗談的很多東西是指內心的自由,例如他在聖誕聚會談到的「十五宗罪」,這些罪狀也就是我們在內心喪失了在基督內的自由。
我們很容易去說要去解放受奴役的人,可是卻很難去談其實自己深受工作、社會分工、現代化、效率、我的職責、我的榮譽的奴役而不自由。
如果我們在乎別人的自由,但自己卻不自由,這是非常矛盾的。
在真理內的自由
我們還可進一步問為什麼自由如此重要?我不要自由可以嗎?為了主基督我願意奉獻我的自由等等。但這裡說的「自由」是在真理內的自由。
所以如果我們說要讓自己更自由,但是我們的行動沒有表現出在乎受奴役者的自由,並為他們爭取自由,這樣我們的自由其實沒有太自由。
所謂「行動」和「內心的自由」加在一起,背後有一個更深的東西,就是教宗對於人不論貧富貴賤,每個人內在都具有的天主肖像,而這來自天主而擁有的尊嚴,教宗抓的很緊。
譬如剛才談到同性戀的議題,教宗沒有說同性戀是值得慶賀的;但他似乎在表達:我們一天到晚關心別人是否是同性戀,自己是否被這個議題束縛住而不自由。
或者在談同性戀的罪、別人比自己差時,我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些人有天主的肖像、有尊嚴?我們是否在乎他們的尊嚴?
總之,對來自天主肖像的人性尊嚴、以及在天主內的自由的重視,是我對教宗所言所行反省的結論。
鄭:在今天的社會上,有太多人急於表現自己,想要贏得別人的注意,因此活得很辛苦。而方濟各教宗甘願放下自己,藉此提醒我們:為他人生活,為天主生活,我們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與喜樂。
趙:今天座談的目的我們並不是要造另一位神或偶像,叫做「教宗」。而是希望透過教宗的言行和生活,讓我們看到在此世像教宗一樣回到福音根本的精神去生活是可能的,天國是可以展現的。
如果我們能學習教宗常常回到自己內心的深處,回到內室和天主有一更深刻的相遇,相信這個世界很多的事情,我們都可去面對;並且能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每一位被天主所造的人。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