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永倫
舊約中有幾則以水為喻的新鮮用法。第一則牽涉達味的孩子因殺人被放逐,有人到王面前求情,提出「潑在地上的水,不能再收回」,說明因為天主不再給死人生命,所以「人死不能復生」。但是那被放逐的人不必做一個永遠不能回家的人。王若願意,他是可以被赦歸來(撒下十四1~23)。王聽了之後,終於答應讓阿貝沙隆回到耶路撒冷。
另一則是聖詠作者形容惡人滿懷的毒素有如蛇毒,又像塞住耳朵的聾蝮,因此祈求天主使惡人如奔湍的急水流去(詠五八5,8),意思是希望他們盡快消失。
此外,箴言描述人的婚姻生活,當他與自己的妻子享受性的樂趣,那就像喝「自己池中的水」,或飲「自己井裡的活水」(箴五15);反過來說,倘若有外遇,則是喝「偷來的水」(箴九17)。
癩病人納阿曼的治癒
新舊約有好幾則提到天主以水給人帶來救恩的故事。先從舊約談起,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關納阿曼將軍到約旦河清洗的事蹟。話說阿蘭王的將軍納阿曼雖然驍勇善戰,屢建奇功,上得寵愛,下得擁戴,卻不幸患了癩病,久治不癒,痛苦難堪。正當不知所措之際,家中的以色列婢女向主母提起先知厄里叟有來自天主的特恩,後者轉達將軍,於是他帶了貴重的禮品,千里迢迢來到以色列,十分誠意地拜訪厄里叟。
誰知先知沒有親自恭迎,只打發一個僕人向他說:「你去,到約旦河裡洗七次,你的肌肉就會復原,得到潔淨!」納阿曼覺得被羞辱,感到非常氣憤,大發脾氣說:「大馬士革的阿巴納河和帕爾帕爾河,不比以色列所有的河水都好嗎?我不能在那裡洗得潔淨嗎?」(列下五10~12)幸虧他的僕人敢於進言說:「如果先知吩咐你作一件難事,你豈不是也要做嗎?何況他只對你說:你去洗洗,就潔淨了呢!」納阿曼接納了他的話,按吩咐做了,果然獲得痊癒。
將軍的心理就像許多人的心理:當有求於人時,對方若把事情處理得越複雜,就越覺得此人的本事大,越覺得自己被重視與善待。比如有人求醫時,醫生越說此病難以處理,治療的方法多麻煩,藥物怎麼難求與昂貴,病人反而會對治癒越有信心。若他快速簡潔的處理,則誤以為他馬虎行事。
拿兩位跌打醫師做比較,第一位眼光犀利,手法高明,在問診後兩三分鐘,就能快速地把錯位的骨頭接回,不多言也不費功夫。第二位眼光手法比較遜色,每次都說傷者情況怎麼惡劣,做了一些推拿以後,都要敷藥,有時還要吃藥,然後要求傷者連續數周回來複診,收費自然也多了許多。但是許多病人都不能直覺地分辨出兩者的不同,以及何者更為優越。
瞎子的治癒
福音中有一則對應上文的故事。它提到耶穌從聖殿出來時,遇見一個生來瞎眼的人。耶穌主動接觸病人,且醫治手法讓人不易理解:祂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對他說:「去,到史羅亞水池洗洗罷!」瞎子卻服從,去了,洗了,回來就看見了(若九1~12)。
這段聖言引發兩則神學思考。首先,它是要印證耶穌所說的:「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八12)那瞎子因耶穌的救助,肉眼和心神同時看見了光明,從此他不再需要生活在肉體和社會的黑暗籠罩之下。
第二個神學思考牽涉到「為什麼有人生下來會有殘疾」的議題。傳統保守的猶太思想會把罪的因素扯進來,所以門徒會問這樣的問題:「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耶穌答覆說:「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若九2~3)。
雖然有一些病苦是因為犯罪而造成的,但耶穌的回答清楚地告訴門徒,也告訴我們,不應該馬上做這樣的推論。在接觸病人時,我們千萬不可說「天生殘缺,是父母或祖先犯罪的後果」這類的話,這是不合乎邏輯和愛德的。
水和酒的奇蹟
上篇我們提到有關梅瑟帶領以民出離埃及的體驗。當他們來到紅海時,梅瑟向海伸手,把水分開以後,以民便在海中乾地上走過,安全逃脫了埃及軍的追殺(出十四21~31)。
舊約中還有一則把水分開的記載。即厄里叟將要繼承厄里亞先知地位時,他們來到約旦河邊,厄里亞將自己的外衣捲起,擊打河水,使它左右分開,二人便從乾地上走了過去。過後,厄里亞問厄里叟有何所求,後者答說:「求你把你的精神給我兩分。」厄里亞沒有清楚答應他,卻「乘著旋風升天去了。」(列下二7~11)之後厄里叟拾起師傅的外衣,也行了擊打河水把它左右分開的奇蹟,因而獲得其他弟子的接納,繼承了厄里亞的先知地位。
新約若望福音則有變水為酒的敘述。當時在加納有婚宴,耶穌、母親和門徒也被請去赴宴。酒缺了,耶穌的母親向祂反應情況,耶穌卻說:「我的時刻尚未來到。」母親則對僕役說:「祂無論吩咐你們什麽,你們就作什麽。」結果耶穌把六口石缸的水變成酒,滿足了眾人的需要,解救了新郎的危機(若二1~11)。
學者相信這段聖經除了實際意義外,也有其象徵意義。婚宴象徵天國的喜慶,而新酒象徵新約時代的提早來臨。同時這神蹟也顯示了聖母瑪利亞在救恩史上的角色。她以母親的身分告訴耶穌,教會缺少什麼。她也叮嚀教會無論耶穌吩咐什麼,就要遵從實踐,以能經驗到耶穌賜酒的豐富救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