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永倫
在安提約基雅,信仰耶穌基督的人首先被外人稱為基督徒。此後基督信仰被傳到中東各地,並抵達希臘和羅馬。在羅馬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以後,教會更擴張至全帝國所管轄的範圍。當時基督宗教在信理和實踐上,基本是統一的。
羅馬帝國的建立是通過佔領和吞併,其版圖遼闊。西方的版圖主要涵蓋西歐和北非地區,而東方的疆域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高加索的一部分。
在文化上,羅馬帝國所統治的各地區本來就擁有許多差異。以東西方兩大區來分,東方有強烈的希臘文化背景,而西方則由拉丁文化主導。在政治上,許多皇帝一路以來是採用分權管理的方式治理帝國,而各霸主之間的權力鬥爭其實沒有間斷過。各方權貴在政治和文化的較量上互不相讓,衝突起伏,暗藏危機。
西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拜占庭,將該城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又名新羅馬。395年,皇帝狄奧多西逝世。他在臨終前,將帝國分與兩個兒子繼承。整個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仍舊以羅馬為首都,而東羅馬帝國的都城為君士坦丁堡。由於後者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又稱拜占庭帝國。而此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也是後世東西教會分裂的潛伏原因。
主要紛爭
在教會權力結構上,由於伯多祿和保祿先後在羅馬宣道和殉教,因此歷任羅馬主教,即教宗,都被視為基督宗教的首席領導。
西元381年,羅馬帝國內的主教召開了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會議中將君士坦丁堡教區提升為首牧區,其牧首的排名僅次於羅馬教宗。
451年召開的卡爾西頓大公會議上通過的第28條法令,更將君士坦丁堡牧首提升至與羅馬教宗並列的首席地位。這一法令受到當時的教宗良一世的強烈抗議,認為它侵犯了羅馬教宗的首席權,是為宗徒之長伯多祿的繼承人的緣故,君士坦丁堡牧首不能共用。從此以後,這個首席權的爭奪斷斷續續的發生,直到最後的決裂為止。
西元7世紀末,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身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將堂內的聖像、十字架全部搗毀,因此在東方教會內引起了混亂與教難。當地的宗主教極力反對這種做法,被皇帝廢除。當時教宗額我略二世維護宗主教,決定絕罰利奧三世皇帝。後者不服,派軍隊活捉教宗。
利奧三世死後,其繼承人仍遵守搗毀聖像的法令。直到780年,女皇伊琳娜就位後,重新恢復對聖像的敬禮,並致力東西方教會的合一,也獲得到當時宗主教的支持,以及教宗的同意。
787年,召開尼西亞第二次大公會議,會議文告重新闡述敬禮聖像的意義,獲得一致的認同,於是危機就此平息。
東西方大決裂
十一世紀的分裂起源於君士坦丁堡牧首彌格爾•賽魯來的野心。他決心要做基督宗教的首席主教。西元1053年,他把東方的拉丁禮教堂全數關閉,同時致函羅馬,質問教宗一些造假的指控,包括篡改聖經和教義,彌撒為何要用無酵餅,以及其他較繁瑣的指責,如四旬期不唱阿肋路亞等。
教宗良九世為了不讓分裂再起,派了樞機主教為首的協調團至君士坦丁堡交涉,可惜樞機缺乏外交手腕,而使得整個事件弄僵。而彌格爾正好借用這個事件再次抨擊拉丁教會,煽動教友反對。1054年7月14日,教宗開除其教籍。彌格爾當眾把教宗送來的詔書燒毀,並以基督正統的教會唯一的代表自居,開除教宗的教籍。從那時起,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正式分裂,直到今天。
教義上的同異
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個教會的基本信理是一致的,這包括對上主的信仰,基督的身分和福音,聖母和聖人的敬禮,以及七件聖事。信仰的來源方面,都接受除了聖經以外,還有大公會議決定的權威,但東正教只承認前七次大公會議的決議。
在教父著作的權威性方面,東方教父亞達納西、大巴西略、金口若望等人的著作都被西方教會所接納,但東方則對拉丁教父的著作有所保留。
在教義方面,東正教主張聖神只來自聖父,而天主教則主張聖神是聖父和聖子所共發的。此外,東正教對瑪利亞天主之母的稱號,終生童貞及其靈肉升天的教理,和天主教有過爭執,過後也都能接受。
在神學的發展方面,東正教較少突破性的發展,較為守舊,而天主教神學則面向世界,開展出各種新思維,包括社會正義神學,少數群體神學、身體神學、環境神學、聖經詮釋學、新多瑪斯主義神學等。
聖事和禮儀的同異
在禮儀語言方面,東正教會長期以來使用希臘語,現在也應許使用地方語言;而天主教則長期只使用拉丁語,直到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才鼓勵使用地方語言。
唱聖歌時,東正教唱詩班沒有樂器伴奏,而天主教唱詩班多有風琴伴奏。祈禱劃聖號時,東正教徒用3個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右向左劃十字,而一般天主教徒是用整個手掌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左向右劃十字。
天主教和東正教都有七件聖事,聖事的意義相似,但禮儀的慶祝有些差異。比如洗禮時,東正教採用浸水式,而天主教同時也接受倒水式;東正教主張嬰兒受洗後就有資格領聖體,而天主教認為應等到孩子開明悟時;舉行聖體禮時,東正教使用的是發酵餅,而天主教使用的則是無酵餅;崇拜時,東正教堂裡一般不置坐椅,參加者只是站立,而天主教堂裡則放有長板凳,供祈禱者跪坐。
教會結構的同異
天主教的聖秩有執事和神父。天主教的地方領袖是由教廷從神父當中選出、並委任主教和總主教,再從總主教中委任樞機主教。天主教會的最高領導是教宗,近代的教宗是由樞機主教中祕密投票選出來。
東正教不承認羅馬教宗為普世教會的首腦,各地區的東正教會基本上是獨立自主的。目前主要的東正教會有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約基雅、耶路撒冷、莫斯科、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車臣和塞爾維亞,它們各自有自己的首牧。
東正教會的神品分為黑白兩種。黑神品教士守獨身,能晉升主教以上的職位。白神品無權晉升主教。其牧首或宗主教是地方教會的最高首領,而各地有自己的牧首,各自獨立。
東正教准許除主教以外的神職人員結婚、離婚、再婚,而天主教的神職人員應守獨身,雖然皈依天主教的前基督教牧師可以保持其婚姻關係。
教堂建築的樣式東西方有所區別,東正教的教堂多為拜占庭式或斯拉夫式,而天主教的教堂多為哥德式或羅馬式。
最後要說明的是,上述的東正教,有別於採用東方禮的天主教會。後者接受教宗為在世最高領袖,並完全接納天主教的信理,只是在禮儀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