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德
靜觀步驟:
1. 坐下:
要坐穩、背脊筆直坐好;雙目輕閉;放鬆自己,但要保持警惕;靜靜地在心中默唸一句簡單的話(建議你採用一句熱心短誦):「MA(瑪)-RA(拉)-NA(拿)-THA(塔),意思是:主!來罷!」(格前十六22)。
2. 「MA-RA-NA-THA」這一句熱心短誦:
把它分成四個音節來唸,默唸的同時要用心聆聽,要溫柔地、連續的唸。不要想其他任何事情,包括屬靈的思想;如果有一些想法、念頭或圖像出現,這都是影響默想的雜念,要收回心來,繼續唸那句熱心短誦。
3. 默想時間:
每天早晚默想兩次(起床後、晚餐前),時間在20到30分鐘之間為宜。
我曾耳聞若望‧門(John Main)的著作,然而卻從沒有機會拜讀;我也曾聽說過新加坡的一些默想團體,但亦從未真正地加入其中。兩、三年以前,我在比利時魯汶參加了一個勞倫斯‧弗瑞門(Lawrence Freeman,若望‧門的接班人,死於1982年)的演講,我非常喜歡。目前我正在讀一本他的著作《耶穌,內在的神師》(《Jesus,the Teacher within》,by St.Paul`s publications.)。請容我借此就我個人的看法,做一些分享。也許有點令人感到意外,我這麼大年紀了,還要學習如何做默想。唉!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嘛!
一、自律
在讀了若望‧門的幾本書後,我發現他很多次用了「自律」這個詞。這聽上去有點兒太簡單、太孩子氣。但我發現這既不簡單,也不孩子氣。一天兩次,在固定的時間,半小時之久,靜靜地端坐在那裡,默默地重複着那麼簡單的一句話:「MARANATHA」,這要下很大的決心才能做到。
若望‧門建議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後做半小時,晚飯前做半小時。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分心和誘惑,要不停地唸那句曼特羅(一種神聖的語言形式,在祈禱、默思中重複,如呼喚神靈、神奇的短語,或有神秘內涵的經書上的一個音節或一部分:「MARANATHA」可幫助我們更相似基督)。若望‧門稱此曼特羅為「監視器」。
我們每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在默想時常常分心走意。那好,就重複這句曼特羅吧!這樣,我們就像是把基督的實體,從那些分心中拉回來,或更好說我們是表白基督的來臨、或祂在我們內成長,這些要比我們那些「日常憂慮、家庭煩惱及籌劃未來」等重要得多了。我們想要回到基督那裡並居住在祂內:「實體乃是基督」(哥二17)。
二、這為基督徒(教友)可行嗎?
這也正是我所憂慮的。在早上,我相信我們當中大部分的人,都能自律地去做半小時的默想;可是要在每天晚餐前,抽出半小時來做默想,就沒那麼容易了。
我記得在我們初學的下半年,曾被這樣教導,而且我們也真的這樣做了(至少我們嘗試過了)。可是我很確切地說,一旦我們出了初學,沒有一個人能把這種默想持續下來。每天晚餐前留出半小時來做默想,需要很大的自律。
而且我們週遭的人都要因此受到牽連。因為我們必須堅守每天的作息時間,而其他的人也需明瞭並配合我們的時間表。而且人們將會知道我們的輕重緩急何在、我們與天主的關係。雖然為此付出的代價顯而易見,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旦一個人踏上這趟旅程,他會發現許多新的優先考慮之事。一個人不會再輕易地去「浪費」時間在一些瑣碎的事上。他的工作看上去井然有序。他也會更直覺地、更準確地選擇自己的輕重緩急。
希望我的話聽起來不會太說教,然而事實上,我們不是常把太多時間「浪費」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上嗎?我們可以高談闊論,暢談數小時……我們沉溺於電郵、網絡聊天和類似之事;我們常常會成為電視的忠實觀眾,甚至成為「電視迷」。
教會已有很多關於神職人員和修會人士的負面影響和批判。我記得亨利‧奴文(Henry Nouwen)曾分享過,他在一座熙篤會修院的一次退省中,神師告訴他,要離開一些聚會,保持自己的純樸,並要收歛自己,專務祈禱。有時,我們的生活方式使我們想給人一種印象,就是我們應善於「交際」,為了證實這一點,我們總是最後一個放下手中的酒杯/威士忌、講最後一個笑話和最後一個退休。
我們是否能在一天之內,分配兩段時間來靜觀?這是可能的!這就是我們愛主的選擇。我們每一天在主的愛內,開始新的一天,也在主的愛內,圓滿的結束一天。每天淩晨半個小時;每晚臨睡前半個小時。這就是養成在主的愛內生活、行動、存在的良好的習慣。因為基督就是我們的生命(哥三4)。
三、這樣的祈禱會不會太簡單了?
在學了大量神學和靈修方面的知識以後,我們不僅會問:「難道我們對知性的渴望不應該更好、更深嗎?」這正是大誘惑之所在。
若望‧門會對我們說,好多的神職人員和修會人士會愛上他(她)們個人對天主的想法和見解,儘管這些並不能使他(她)們更進一步地接近天主。
「默想的祈禱不是對我們所學的神學知識的一種智力的操練。在默想中,我們根本不是在『想』天主、不是在『想』祂的聖子耶穌、也不是在『想』聖神。在默想中,我們追求的是更高超的:我們尋求與天主同在、與耶穌同在、與聖神同在;而不是單純地想祂們。要知道耶穌是聖父的彰顯;耶穌是通向聖父之路。但是這與經驗在我們內的耶穌、經驗聖神在我們內的力量是迥然不同的;並且在那經驗中,我們被帶到祂的父和我們的父的臨在中。」(若望‧門的《基督徒默想》,第30~31頁)。
聖保祿宗徒在致羅馬人書第八章26~27節中,有力的指出:
「同時,聖神也扶助我們的軟弱,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祈求才對,而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嘆息,代我們轉求。那洞悉心靈的天主知道聖神的意願是甚麼,因為祂是按照天主的旨意代聖徒轉求。」
從以往的經驗,我意識到我們的祈求,不但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助佑,卻往往成為一種障礙。因為我們經常會被自己那些先入為主的想法所占據。當我們被一些問題困擾時,會向天主祈求我們自以為是我們所需要的意向。
實際上,我們的那些禱詞(「嘮嘮叨叨」瑪六7)往往成為一種阻礙。因此,讓我們釋放我們的那些觀念、想法、計劃、憂慮和議程,回到單純的曼特羅,好讓天主真正地成為天主。這曼特羅可為天主清除路障,並且我們要讓天主自由地將那對我們最好的傾注於我們心中,而不是我們自以為是為我們最好的,更不是我們所想要的。這就是真正的貧窮,是赤貧如洗。這曼特羅可幫助我們擺脫自我的束縛,好使天主取而代之,這樣,我們便可活出我們的真我。
「默想並不是過多地注重於『想』存在。在靜觀祈禱中,我們尋求完成天主在我們的身上的使命:不是藉着『想』天主,而是藉着與祂同在。單純地生活在祂的親臨中就足夠了;單純地與祂同在,就是成為祂召叫我們所要我們成為的人……」(若望‧門的《基督徒默想》,第32頁)。
在致婓理伯書中,聖保祿宗徒說:「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這句話的中文翻譯真是妙不可言,用「懷有」這個詞,與英文的「懷孕-Conceive」用的是同一個詞。因此,我想把這句話用英文的字意去翻:
「與耶穌基督一起,像祂一樣孕育天主。以耶穌之心去感受。學習如何屬於天主,學習耶穌做事的方式……體驗耶穌在真正的你內。不斷地意識到耶穌在你內,那麼,你將活出你的真我。」
「祈禱並不是要我們嘮嘮叨叨,即使是精美的措辭、真誠的讚語。在與天主奧妙的共融中,任何言語都是柔弱無力的,因為天主的聖言超越一切言語之上。」(若望‧門的《基督徒默想》,第32頁)。
四、一天兩次的默想能帶來甚麼益處呢?
這個答案非常簡單。其實這些想法本身就是誘惑和分心。我們太注重於結果會怎樣,這種自我分析的態度,很可能成為一種自戀或自省。再次默唸這曼特羅:Maranatha(主!來罷!),將其餘的一切都交給天主去照管吧!
「我們將居住在我們心中的天主開放,單純地相信臨在就是一切。我們的心要完全地向此愛開放」(若望‧門的《基督徒默想》,第55頁)。
「至於這曼特羅的頻率,你一定要在整個默想過程中,按照自己的節律來誦唸。你會受到要停下來休息的誘惑、或回到屬於你自己世界的誘惑,而拒絕這些誘惑的方法,就是絕對地信賴於那句曼特羅」(若望‧門的《基督徒默想》,第56頁)。
在若望福音第十五章9節,耶穌沒有告訴我們要去「想」祂的愛,更沒有說去分析/辯論/討論祂的愛。祂強調說:「存/居住在我的愛內。」那就是:「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二20)。這可以在我們內培養一種全新的自我意識。我想這就是耶穌所說的:「你必須重生」(若三3~8)。
在我做默想的開始,我還是先讀「福音或是讀經一」然後,「我開放我自己-默誦這個曼特羅MA-RA-NA-THA」,再加上「對天主要在我內塑造耶穌基督的純樸信德」。這是一種「放棄自我的意識、赤貧如洗的單純的意識,還有……是的,無比喜悅的意識。」
「我對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若十五11)。
註:
1 「MARANATHA」是阿拉美文,是早期教會禮儀上常用的祈禱詞,表達信友們期待主重臨的希望。
2 若望‧門的著作有:
《基督徒默想》──革則瑪尼對話。聖保祿書局。
《基督親臨》──默想的深入。聖保祿書局。
《不知之路》──在默想中拓寬靈性領域。聖保祿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