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縱橫天下】論壇〈司法深處〉 曾錦源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曾錦源
 
  高等法院法官集體貪汙,最高法院法官涉嫌關說同僚為其子撞人脫罪,弊案連連,暴露審判制度長久以來的系統性缺失,人民對包青(藍)天的信賴崩盤。
 
  三尺冰凍司法沉痾,非一日之寒。小馬哥聞過則喜,佻言:「有灰塵就得掃乾淨」,卻倉促端出「廉政署」的冷盤,低估火熱人心對廉能正義的殷殷企盼,輕看司法生態《教父》家族多時以來「近親繁殖、禍福與同」背後的共生結構,改革不見魄力決心,更遑論遠見或意願,莫非《馬首》是瞻的藍色兵團,得等到秋斬五都翻盤,方才醒覺?!
 
  八八水災迄今滿週歲,領導無方、決策無能、救災無力,人民無奈,深層絕望的部分庶民百姓為錯選掌舵、誤判情勢、輕信然諾,付出嚴重代價。無語問青天的你我,敢問上蒼,會原諒我們幾個七次的過犯?
 
  民主殿堂立法諸公,藍綠更迭之下,仍然黨意凌駕民意,在衣冠拳頭、禽獸摔角、艋舺群架中,將關係幾代幸福與主權的ECFA協議,火速通關,是與狼共舞?或化敵為友?霧裡看花,尚未分明。何以不問廣大納稅選民的看法?何以不等多元意見交流、理性思辨利弊得失?何以不公開政府資訊及其配套措施?難道民主代議士們有難言之隱?真的無法兼顧黨團集體利益交換的現實,與承諾忠於選民為其把關喉舌的初衷理想?
 
  國會議員同儕意志遭宰制、從政黨員集體心理受閹割,袞袞諸公卻如溫水慢煮青蛙般馴化,無聲無息、宛如人間蒸發,千百萬直接選民神聖的付託輕易背叛、付諸東流?
 
  從政像一首民歌,恰似(掐死)你的溫柔;台灣民主鬥士廢萬年國代、衝破戒嚴、直選總統,幾世代的拋顱灑血,寧非徒然?看似一場騙局,更像笑話!有識之士如約伯再世,能不恓惶終日,憂國憂民,質疑雅威神的考驗與遲來的救贖哉!
 
  職司文官體系的養成、考核、晉升與內部監控的考試院,在連串貪腐劇場戲碼中,似乎也找不到身段與舞台,孫逸仙博士的五權憲法畢竟過不了台灣本土的檢驗。考試院在下一波改革浪潮中,恐不免消失於歷史滾滾洪流。
 
  司法院前院長賴博士在司法弊案發生之初請辭,是責任政治急流勇退,或是畏難苟安、臨陣脫逃?固有待春秋椽筆論斷;然後繼者能否扛起大旗、大破大立,革除官官相護陋習,建立法官退場淘汰機制與人民進場參與審判之制度,恐怕更重要。望治之心,急如星火,司法,加油!
 
  職司彈劾、糾正與糾舉的監察院,數年來糾舉了多少?而現任院長以基督徒的言教下,近年來打了幾隻老虎?傷了幾隻蒼蠅?從前朝至今只聞口水泡沫喳喳音響,不見虎頭鍘刀喀嚓聲快?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公道判斷自在人心。
 
  王弟兄在高雄演講,每以「聽說近來傳出我要做司法院長」為開場白,談笑風生,渾然天成,遮掩修飾俱免,應聽眾答詢如何防治法官貪瀆亂象,卻又提不出具體對策,侈言魄力與「要不怕死」方足以任職,比起提名他的馬總統,在思路上不僅同出一源,更不遑多讓,極度簡化問題的複雜與嚴重性,低估人民多時以來對公共政策與議題的研究與理解,輕看司法多年來「自律」失能引發的吏治官箴真空狀態,更忘記其憲法上應扮演「他律」監督司法的監察本分。進而熄滅人心對名號王聖人(?)神格化後僅存的幻想,暴虎馮河,有勇無謀,與子路何異!
 
  比起考試院,在這波防治司法貪腐大運動,監察院不僅亂了分寸,不懂拿捏監督司法與干涉審判之分際,更似乎迷失方向,辜負憲法付託;中山先生的五權「御史大夫」監察防腐機制,竟然找不到回開封府的路!也跨不過黑水溝島國海洋潮汐的檢驗。監察院如同考試院,在後半場民主轉型中,恐亦不免謝幕於歷史翻轉平台上。
 
  面對時日久遠貪腐文化深入民心的誘惑,出口貿易依存度高的我們,如何賺得全世界,又保有自己的靈魂?(谷八36) 台灣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地球村,是成為祈禱的殿堂,或是買賣鴿子的賊窩?(谷十一17)此刻,該是你我「划到(司法)深處去,撒網捕魚」(路五4),為主作見證的時刻囉!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