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婷華
近年來,由於電視網路等媒體科技日新月異,人們所接受到的訊息也五花八門;全世界的轉輪迅速變遷,人們的價值觀也不復以往單純。朝著多元化發展的地球村,無論對人類而言是幸或不幸,這股席捲而來的潮流撲天蓋地,其勢已銳不可擋。面對這種種挑戰,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09年6月29日所發表的《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中,就清楚表達了天主教會對於當代現象的反思與立場。
教會的基本立場來自耶穌基督的表樣,祂以自身的死亡與復活為「真理中的愛德」作見證。如同教會的龍頭聖伯鐸一樣,基督徒雖生性怯懦貧乏,卻仍願意跟隨耶穌基督,在聖神內得著真正愛德的力量,學習如何勇敢慷慨,為了正義與和平獻身服務。即使在追求愛與真理的過程中會感到力竭氣衰,但依然篤信耶穌基督能潔淨並解放我們,把天主的愛與真生命啟示給我們。而愛德便是基督徒全部法律的總綱。
愛德與真理如同天使的雙翅,兩者相輔相成,為一體之兩面。缺少愛德的真理,將陷於嚴苛的法律主義;缺少真理的愛德,則淪為膚淺的情感主義。我們所信仰的天主,祂既是「愛」也是「道」,是愛也是真理。在真理中實踐愛德,也就表達出這傳承自聖經的信仰。
天主教的教會訓導,就是「在社會事務上實踐真理中的愛德」。教會秉持「在真理中的愛德」這個原則,從中可引申出倫理行動的實踐方針,即公義和公益。今日發展最明顯的一個課題是「尊重生命」與「尊重人性尊嚴」。
在現今世界各地,壓抑生命的法律非常普遍。「死亡文化」已蔚為風氣:避孕、墮胎、優生、安樂死;反過來,試管受孕、胚胎研究、複製人、人畜混種等技術的可能性,同樣是濫用科學技術以操縱控制生命。這一切都否認了人的尊嚴!這些做法最終只會助長從物質主義和機械主義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生命,對人的發展將帶來負面影響。
從社會發展來看,「向生命開放」是真正發展的所在。個人及社會若喪失了「讓生命成為生命」的意識,那麼,在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難以彼此相容。歡迎生命會加強倫理的力量,使人能互相幫助。倫理與科學應當一同成長,而愛德應該是兩者的靈魂,在跨學科的整體中和諧地把兩者整合起來。
教會關心人類的真正發展,敦促世人要在一切行動上尊重真正的人性價值,包括性行為方面。人不應把性當作一種純粹享樂的事,也不應將性教育只當作保障當事人免受疾病感染或避免生育的技巧之傳授,更不應該以性作為交易。這樣做只會剝奪「性」的深層意義,而這意義是個人和團體應以負責的態度去確認和接受的。責任感禁止人視「性」為一個單純享樂之源,或把「性」規限於一個強制生育計劃的政策内,因為這些只會使人最終陷於各種以糖衣包裝的暴力之中!
教會堅持家庭的重要性;因為真正能使人持續感到幸福的性愛,只會發生在合法婚姻內的夫婦關係中。給予父母合宜的教育,使之能以道德的負責態度去接納新生命。家庭是奠基於男女兩性婚姻而作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家庭與婚姻能滿足人心深處和人性尊嚴的要求。
在通諭中,教宗提出一個名詞:「人性生態」。意指「人透過文化給予自然環境一個詮釋,並加以塑造;人負責地使用其自由而賦予這文化一個方向,使它符合倫理的規定。」自然生態與人類文化是唇齒相依的:「人性生態」若在社會內得到尊重,環境生態也將因而獲益;也就是既能維護健康的社會生活,同時又能尊重大自然本有的平衡。其實,萬物裡已有一個被制定好了的內在秩序,能夠讓人從中領略到應有的行動準則。
我們希望下一代能尊重自然環境,那麼教育和法律就該教導孩子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完整發展。人對環境應有的責任,與對人自身及人際間的責任,是息息相關的。造物主的智慧藉着自然律光照我們,讓我們看出人的崇高身分。而具有基督精神的人文主義,能喚醒愛德,接納真理。
當人對天主開放,也就會對近人開放;生命本身就成了團結互助和心滿意足的使命。相信天主會給我們力量為公益奮鬥、吃苦,因為祂是我們的一切,我們最大的希望!(本文作者是輔大神學院生命倫理研究中心暨福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