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補課
(1978~1990)
20世紀50年代,大陸天主教修院相繼被迫關閉,修生們被遣散。在之後的20多年,神職人員的培育工作陷於完全停頓的狀態,幾乎沒有祝聖過一位神父。
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正本清源、止亂糾錯,結束了中國社會腥風血雨、動盪不安的一段歷史。遭關押、勞改、流放的主教神父們得以平反昭雪,重獲自由,陸續返回各自的教區或家鄉。
當時神父的總人數不足1500人(1949年全大陸中外籍神父總數為5788人),而且平均年齡超過70歲,在50歲以下的中青年神父絕無僅有,也就是說中國大陸神職界少了整整一代人(這種「斷代」現象,對中國教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重新開辦修院、培養新一代神職人員,就成為浴火重生的中國教會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
1980年5月23日到6月2日,在國家宗教事務局的督導下,於北京召開了第三屆天主教全國代表大會。
會議最後一天通過了籌辦神哲學院的決議:「為了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繼承宗徒傳教事業,適應中國聖教會的需要,培養傳教司鐸和神哲學專業人才,會議決定開辦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並責成中國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籌辦。」這個決議等於正式把開辦修院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但是,修院要開辦在哪裡?要開辦多少?每一個修院的規模有多大?這些決定權並不完全掌握在教會手中,還需要各級政府宗教主管部門來決定。不過,政府和教會似乎達成共識:開辦修院,勢在必行,而且是當務之急。
這個時期,教友們壓抑多年的宗教情感,一下子被釋放了出來,大家的宗教熱情異常高漲,都積極主動地獻身於教會的各種重建工作之中。
廣大教友的宗教熱情和無私奉獻精神,深深吸引著無數青少年,感召著他們去追隨老一輩主教神父的腳印,走獨身奉獻的修道之路。譬如,北方有一個教區(教友人數有6萬人左右),在同一年內就有140多名男青年表明自己修道的決心,要求進修院。
我們相信天主聖神一直在引導和護佑著中國教會,讓她經歷了多年艱難歲月之後,仍然保持著這麼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孕育出這麼多寶貴的聖召幼苗。
面對眾多熱血青年的迫切要求,有些教區情急之下,就草草地私下辦起了修院。由於條件實在太有限,有的借破舊的教堂一隅,有的借空置的教友家院,有的甚至把生產隊原來圈養牛馬的飼養室稍稍收拾一下,就興致勃勃地開課了。
此外還有很多有志青年,分散在不同的堂區和老神父們生活在一起。老神父就像師傅帶徒弟那樣地,教授他們教會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還常常讓他們實際參與一些牧靈方面的工作。
教友們對所有這些有志修道的青年,都是愛護有加,不但給予極大的精神鼓勵,還常給予物質上的大力支持。聽說有些修院可以常年不用購米買菜,因為教友送的都吃不完了。
神長和教友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要教產、蓋聖堂、聚會、祈禱、傳教,教會生活很快進入全面恢復的時期。為數不多的老神父愈加忙碌,每到大瞻禮前幾天,光聽告解一項就要花費他們很大部分精力。有的神父夜以繼日地聽告解,累得精疲力竭,還是不能保證每個教友都能在瞻禮前辦好告解。
我親眼看見一位老教友跪在老主教跟前哭求:「您快多聖幾個神父吧!神父們太辛苦了!」以當時最保守的數字300萬教友來計算,平均每一位老神父要照顧2000多位教友,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隨著教會的復興和不斷發展,牧靈工作千頭萬緒,神職人員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迫於形勢的需要,各地都在積極籌畫,希望能早日開辦修院。
1982年6月,國務院轉批了一份國家宗教事務局題為《關於開辦宗教院校的請示》的檔案(國辦【82】第60號),原則上批准在中國開辦宗教院校。
1982年10月,上海率先在著名的佘山朝聖地開辦起佘山修院。當時金魯賢院長堅持採用「修院」而非「神哲學院」命名它,主要是強調修院不僅是為了培養有學問的神父,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有聖德的神父。修院應該不僅是一個學術機構,更應該是一個「修身立德」的地方。
此後幾年內,各地修院如雨後春筍般地迅速開辦。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公開修院」(在政府批准下成立,或者未經政府批准,但也沒有遭到政權干預)就有20所。這些修院可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是全國性的修院,只有1所,即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位於北京。
第二類是大區性的修院,共6所:
1)瀋陽神哲學院,屬遼寧、吉林、黑龍江東北三省聯辦,位於瀋陽。
2)陝西神哲學院,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聯辦,位於西安。
3)中南神哲學院,屬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海南中南六省聯辦,位於武漢。
4)四川神哲學院,屬雲南、貴州、四川西南三省聯辦,位於成都。
5)北京神哲學院,屬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聯辦,位於北京。
6)上海佘山修院,屬江西、江蘇、福建、浙江、安徽、山東、上海華東六省一市聯辦,位於上海。
第三類是省際修院,共有4所:山東聖神修院(位於濟南)、山西孟高維諾修院(太原)、河北神哲學院(石家莊)、內蒙古神哲學院(呼和浩特)。
第四類是教區修院(有些僅僅是當地大修院的備修院),開辦教區有獻縣、周至、鳳翔、三原、貴陽、福州、蘇州、南昌、洪洞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