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宗座訊息】教宗講道輯〈聖女希德‧賓根(St. Hildegard of Bingen)〉 主講:教宗本篤十六世/摘譯:張德福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主講:教宗本篤十六世
摘譯:張德福
 
她的生平
 
  真福若望保祿二世於1988年,為配合聖母年,寫了一封宗座牧函《婦女的尊嚴》(Mulieris Dignitatem),稱揚婦女在教會中所扮演的珍貴角色。我們從中讀到:「教會感謝在歷史過程及所有的人民和國家中,所彰顯的女性『天才人物』;教會感謝聖神在天主子民的歷史中賜予婦女神恩,以及因她們的信德、望德和愛德所獲取的勝利:感謝所有女性聖德的果實。」(31號)
 
  在我們通常所說的中世紀歷史中,也有許多女性在她們聖善的生活及豐饒的教導中脫穎而出。今天我願意推介其中一位:生在十二世紀德國的聖女希德。
 
  希德誕生於1098年,可能是在貝默斯海姆,萊茵蘭(Bermersheim, Rhineland),離阿爾蔡(Alzey)不遠處。她於1179年去世,儘管身體虛弱、健康不佳,仍享年八十有一。
 
  希德來自龐大的貴族家庭,父母在她出生時,就把她奉獻給天主,為祂服務。八歲被送入修院生活(按照聖本篤的會規,第59章),為確保她獲得適當的人文和基督信仰的培育,而託付給奉献孀婦烏達(Uda of Gölklheim),之後託給住在聖迪斯伯登堡(St. Disibodenberg)本篤隱修院、來自施潘海姆的尤塔修女(Jutta of Spanheim)。
 
  當時尤塔修女非常受人歡迎,吸引了許多追隨者,儼然成了一座依照聖本篤會規生活的小型女隱修院。希德在奧托主教(Bishop Otto of Bamberg)手中領受了會衣,而後於1136年尤塔院長修女去世後,被推舉為繼任院長。她善用身為女性的文化修養及崇高靈修的天賦,在處理隱修生活的組織方面,表現得相當傑出。
 
  幾年後,部分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女孩加入,希德隨即離開聖迪斯伯登堡、這個由男性主導的隱修院,而在賓根(Bingen)建立了自己的隱修團體,以聖魯珀特(St. Rupert)命名;她也在這裡度過了她的餘年。
 
  她的領導方式,是每一個修會團體的模範:即啟發大家互相仿效善行,以致連母女都競相在彼此尊重和服務上要更加卓越。
 
  希德在聖迪斯伯登堡當院長的幾年中,就開始將所領受的神視,口述給她的靈修導師弗瑪隱修士(monk Volmar),及與她情同姊妹的祕書理查蒂絲(Richardis di Strade)。但就如其他真正的神祕家一樣,希德也願意將自己置於智者的權威下,來分辨神視的來源,擔心這些神視只是幻覺的產物,而非源自天主。因此,她求助於當時教會中最有名望的克萊爾沃的聖納德(St. Bernard of Clairvaux)。
 
  聖納德安撫和鼓勵希德。無論如何,1147年她接獲了教會更高層次的批准。教宗尤金尼烏斯三世(Pope Eugene III)在特里爾(Trier)主持教會會議時,閱讀了亨利總主教(Archbishop Henry of Mainz)呈遞的、希德口述的文本。教宗授權要她寫下她的神視,並在大眾前宣講。從此,希德的靈修名聲越來越響,以致與她同時代的人稱呼她為「北歐人的女先知」。
 
  親愛的朋友,這就是擁有純正聖神經驗的印證。聖神是一切神恩的泉源,那些獲得超性恩賜的人從不自誇,不炫耀,更重要的是,他們展現出對教會權威完整的服從。其實所有聖神的恩賜,都是為了教會的啟迪,而教會則透過她的牧者辨識出神恩的真偽。
 
  這位偉大的女性,這位「女先知」,以她勇敢分辨時代徵兆的才能,和對天地萬物的熱愛,也適時地對我們說了話。她的醫學、詩詞及音樂已被重新塑造。教會不但在當時受了苦,現今也因著司鐸及信徒的罪受了傷。她深愛基督及基督的教會,尤其把教會看作基督的奧體來愛戴。聖希德就是這樣對我們說話。
 
她的著作
 
  聖希德是一位中世紀重要的女性人物,她因靈修智慧及聖善生活而受人尊敬。希德的神視與舊約先知們相似:用當時的文化及宗教範疇來表達自己。她在天主的光照下解釋聖經,並應用在各種不同的生活境況。如此,所有聆聽她說話的人,都意識到有需要過一個名實相符、及忠誠的基督徒生活方式。
 
  在寄給聖納德的一封信中,這位神祕家希德說:「神視懾住我整個的身心。我並不以肉眼觀看,但它卻以靈性的奧蹟顯示給我…。我辨識出那在神視中給我展示的聖詠、福音及其他書籍中縱深的意義。這神視像火焰般在我的心靈中燃燒,並教導我透徹地理解經文。」(書信集第一部分Epistolarium pars prima I-XC:CCCM 91)
 
  希德的奧祕神視擁有豐富的神學內涵。它們涉及主要的救恩歷史事件,並在大部分時候使用詩意和象徵性的言語。例如,在她最著名的《要知道的路》(Scivias)書中,她以卅五個神視,從世界的創造直到終結,概述了整體的救恩歷史事件。
 
  希德以女性敏銳的性格特徵,在她最核心的著作中,發展了天主與人類奧祕婚姻、在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蹟中落實的主題。天主子與祂的新娘、即教會的婚禮,在十字架上進行,充滿著恩寵及在聖神的愛中給予天主新子女能力(參閱:第三次神視Visio tertia: PL 197, 453c)。
 
  從這些簡短的引文當中,我們已經看見了女性可以在神學上提供特殊的貢獻,因為她們能夠用自己個別的智力和敏銳,講述關於天主及信仰的奧蹟。我因此鼓勵所有在這領域中服務的人,以深度的教會精神來完成此項任務,以祈禱來增長自己的省思,並繼續尋找還未完全探究的中世紀神祕傳統非凡的財富。我們的閃耀模範希德,就是最佳的代表性人物。
 
  這位萊茵的神祕家還有其他著作,其中兩本書特別重要,如同《要知道的路》也記錄了她奧祕的神視,即《功勞生命之書》(Liber vitae meritorum)及《天主的工程》(Liber divinorum operum 也稱為De operatione Dei)。
 
  前者,希德敘述了一個獨一無二及強而有力的神視。在這神視中,天主將祂的能力和光明賜給宇宙。希德強調人與天主之間深厚的關係,並提醒我們整個以人為高峰的宇宙萬物,都是從天主聖三領受生命。
 
  這部著作,將中心置於美德與惡習之間的關係,因為這是人人都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挑戰,惡習妨礙我們趨向天主,美德則扶助我們。它邀請我們遠離罪惡而光榮天主,並在度過一生美德的歲月後,進入那完全由喜樂構成的生命。
 
  許多人認為後者是希德的代表作。她在此書中,再次敘述人在宇宙萬物與天主關係中的核心性,藉此表達出帶有強烈聖經與教父學韻味,並以基督為中心的神學思想。
 
  聖人在表達那受到若望福音序言啟發的五個神視時,引用了聖子對天父說的話:「我已經成功地完成了祢願意委託給我的任務,因此現在我在祢內,祢在我內,我們是一體。」(Pars III, Visio X: PL 197, 1025a)
 
  最後,在希德的其他著作中,描繪了中世紀女隱修院多方面的興趣和活潑生動的文化,相反一般人對那時代的成見。她本身就對醫學及自然科學深感興趣,並且由於有藝術天分,在音樂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
 
  希德所創作的讚美詩、交替輪唱的聖歌及樂曲,在隱修院中演奏時,呈現一片祥和的氣氛。這些音樂都收錄在《天國啟示之和諧交響曲》(Symphonia Harmoniae Caelestium Revelationum),並流傳給我們。對她來說,整個宇宙萬物就是聖神的交響曲,因為聖神本身就是喜樂和歡騰。
 
  希德的聲名傳播開來後,有許多人前來尋求她的指引;也因此,我們現在存有她書寫的許多信函。很多男女隱修院團體,甚至主教和修院院長都向她求助。
 
  希德的建議,對我們現代人也依然有效,例如,她致函給一個女修會團體說:「靈修生活必須以偉大的獻身精神照料。開始時,這會是一件繁重又費神的事,因為它要求我們克制任性的肉體上的快感,及其他類似的情欲。但若我們讓自己深深地被聖潔的靈魂吸引住,我們甚至會藐視世界的甜蜜和可愛。我們所需要做的,只是當心別讓靈魂枯萎。」(E. Gronau, Hildegard. Vita di una donna profetica alle origini dell’età moderna, Milan 1996, p.402)
 
  還有當腓特烈‧巴巴羅薩帝王(Emperor Frederic Barbarossa),在至少三位反教宗者的支持下、對抗合法教宗亞歷山大三世,而導致教會分裂時,希德在神視的感動下,毫不猶豫地提醒說,即使他身為帝王,也要受到天主的審判。
 
  她以每位先知都有的無畏精神,按天主的口吻寫信給帝王說:「你將因蔑視我的邪惡行為而後悔。君王,若你要生存,你必須聽!否則,我的刀劍將會刺穿你。」(如上,p. 412)
 
  希德晚年時,儘管年事已高,且旅途艱難,但她仍不辭辛勞地奔波,憑著天賦的靈修權威,向天主子民說話。即使她用了嚴厲的字眼,人們仍樂意聆聽,因為他們把她看成是天主的使者。她特別呼籲隱修團體及神職人員,要過一個與他們聖召相稱的生活。
 
  希德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反駁德國的卡特里派(cátari,「cátari」的字意是「純淨」);他們提倡一個對教會的激進改革,尤其是為了矯正神職人員的弊端。她嚴厲地指責他們企圖破壞教會根本的本質,並提醒他們真正教會團體的革新,需要透過真誠悔改的精神和嚴格的皈依過程。我們絕對不能忘卻這個訊息。
 
  讓我們常常懇求聖神,祈求祂在教會中感動如聖希德般聖潔勇敢的女性,使她們能發揮由天主所領受的恩典,為我們團體和現代教會的靈修發展,作出獨特和寶貴的貢獻。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