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近年來兩岸四地紛紛改建或重建教堂,教堂既是天主在人間的家,更是本地天主子民祈禱、與祂來往的場域,因此它的標記性、代表性、在地性、和可以傳頌久遠的價值更不可小覷。
但是要建造一座聖堂談何容易,需集思廣益,需聖俗共賞,需神聖又親民,環保又實用…,諸多條件,缺一可惜!因為它不僅代表天主臨在人間的會幕,更是藝術創作的結晶。看看科隆、巴黎的聖母院、看看羅馬梵蒂岡的伯鐸大殿,哪一個不是傳世的藝術傑作?因此,本期我們也邀請本地的幾位專家一起來談談理想教堂的建造,請看封面故事:〈好堂特蒐〉。
從潘永達神父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早期教會的種種,知道教會是生活在現時現地的有機體,對於世界的諸多現象,自然無法視若無睹。
歷史中當教會進入希臘羅馬宗教文化的世界時,就已不斷受到當時希臘古典哲學思想(柏拉圖思想與斯多葛學派)、羅馬的法律文化思想、及當時多神的信仰生活,不斷挑戰教會的信仰內涵。時至今日,教會可以屹立不搖,除了是天主的照料與帶領外,信友全體能夠同心不退縮地正式面對各項挑戰,應該是不變的法則。請看看潘神父的專欄「教會風貌」。
每次看到書寧的文章,恍如和她一起在旅日生涯中、在天主的陪伴下同行。從她細緻且觀察入微的筆觸下,真的可以體會到那顆渴求天主、認真生活、跳動的心靈!請看她在本期所寫的〈石峰寺的切支丹地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