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慕特
還記得讀大二時,老師問了一個問題,卻被台下的一片死寂惹惱地說:「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難道你們沒念過高中嗎?」我在鴉雀無聲中舉起手來挑釁地回答:「老師,對不起,我沒念過高中。我念的是五專。」只見老師皺著眉頭凝望著我,什麼話也說不出口。
那些年,五專生雖常被高中生瞧不起,但卻又讓他們好生羨慕。從一年級就有開心的「空堂」時間,在沒有門禁管制下,不僅可以自由出入校園,就連制服這種東西也只是低年級生的標配而已。我們的書包常空空如也,了不起裝了幾本教科書與小說,還有三用電表、工程用計算機、起子板手等「給司頭仔」。在公車上,我們倒頭就睡,沒人會像高中生那樣頂著深度眼鏡猛K教科書。
如果以現今所強調的全人教育理念來看,那時的五專生其實非常全人發展。在沒有考試壓力下,許多同學喜歡到學校圖書館借些「歪書」,舉凡:言情小說、歷史傳記、奇幻冒險、小品散文等。總之,凡是不考試的,都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下課後的社團活動更是精彩。為了吸引女生目光,我兩個星期就學會了彈吉他。為要有強健的體魄,我參加了國術社。為能帶好社團遊戲,我努力記錄下睡覺作夢時的靈感畫面。顯然以上學習都比課堂上的好玩多了,更重要的是,為了能參加寒暑期教會營隊(光鹽營),我總是努力讓課業全數過關,省得還要留校暑修。
專四那年的成功嶺軍訓,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許多人跟我一樣,在一同高唱「成功嶺之歌」中,宣告了自己的18歲成年。9月份回校後,大夥還是難忘這段軍旅生涯,常在下課時喊口令、答數唱軍歌。然而,在這種蠢蠢的幼稚中,卻又隱約飄散著一股老大不小的成熟韻味。大家心裡都有數,快畢業了!我們必須要馬上成熟、長大、負責。
就在那年,我決定放棄二技考插大,而且,還是考「哲學系」與「宗教系」。因為我發現其實我更適合念人文學科,而不是電機工程。兩年後,我成了第一屆輔大宗教系的轉學生。
相較於來自高中的清純本班生,我們這些轉學生粗俗又油條,喝酒、抽煙、吃檳榔,樣樣都會,但我們卻是班上成績最好的一群。我們組了讀書小組,每週兩次聚會。吃喝玩樂的日子我們已膩了,只想認真念點書。
當時班上許多同學問老師:「宗教系畢業後能做什麼?」為我們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我們都有一技之長,大不了回去做水電工,而且我們還很慶幸,可以做個富有文化氣息與宗教修養的水電工。那些高中生太乖、太聽話了,只會讀書,不會調皮搗蛋。如今上了大學,沒人逼了,不僅讀書沒勁兒,又沒有一技之長,面對未來,唉!
我們當中好幾個繼續念了研究所,甚至博士班,現在許多都在不同學校任教。不過,四周的教師同事,還是以高中背景的居多。他們聽了我的分享,也看了現在大學生的素質表現,紛紛表示現在的大學生不如以前的五專生。其實,就我來看,許多那時的大學生,就已不如五專生了。
我讀宗研所一年級時,在輔大巧遇以前專科同學退伍後考上電子系二年級。他半開玩笑說:「憑著五專所學的程式語言功力,在班上幾乎毫無對手。」這位同學在五專時課業勉強算是中等,但在大學電子系二年級,居然算是強手。這道理很簡單,如同一個花了五年學習基礎護理的護理專科學生,對比才剛接觸兩年的大學護理系學生,在技術方面,專科生接觸較早、較長,因此略勝一籌也算正常吧。
但這不就打破了大學生較為優秀的迷思了嗎?如果,大學生技不如人,修養也好不到哪兒去,憑什麼大學的學位是「學士」,而專科卻是「副學士」呢?
以現今獨立五專多為護專為例,許多醫院近年來逐漸發現,大學護理系畢業生的抗壓性不如專科畢業生。在心態上,許多社會新鮮人仗著是大學畢業生,因此對低薪很難接受,對工作也充滿了抱怨。反觀專科畢業生,或許自知學歷矮人一截,因此反而十分慶幸能有工作而力求表現。這種自覺「矮人一截」的「自卑」,反而造就出許多大學生所缺乏的謙遜忍耐與甘於服務。
社會整體氣氛不重視技職院校,更嚴重忽略五專。但諷刺的是,許多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卻堅持「低調的」保有這個備受忽略與歧視的專科部。箇中原因在於,專科部能讓該校學生總數維持一定數量,否則僅靠二技、大學部招生,情況將慘不忍睹。
與五專相關的招生資訊其實相當不足。本人去年在雲林某校進行招生宣導時,曾就親身經歷分享了五專「進可攻、退可守」的生涯規劃。該校某位老師聆聽後,鼓勵本人應多分享這方面的資訊,因為就現實面而言,大部分家長仍有追求高學歷的傳統心態,因此較為排斥五專。會選擇子弟就讀五專的原因,竟也常是「即使再怎麼不讀書,至少也能學得一技之長」的消極心態。這種強調「退可守」而忽略「進可攻」的態度,幾乎就是社會氛圍看輕五專的濫觴。
我想凸顯關鍵的問題在於:「為什麼要繼續升學呢?」能否「先鼓勵就業,再鼓勵升學」?原因在於,長久以來的社會不良偏見,使得專科生普遍自我成就感與自信心不足。課堂學習是痛苦的、無聊的,實習反而相對有趣些。
這個現象開顯出的意涵是:除非,專科生能在課外活動中獲取成就感與自信,否則一昧地要求他們升大學,將只不過是要他們去「填滿」大學的空缺罷了!徒然增加缺乏自信與抗壓力的大學畢業生。因此,直接就業,在職場中以專業技能獲取自信,反而是專科生的強項,也才真正是未來若要繼續升學的一大利機。
在尚未至專科學校任教前,本人在大學任教並擔任進修部導師多年,發現只要有職場經驗來報考進修部系所者,幾乎都會成為「準錄取人選」。這些在職場打滾多年的「老人」,無論求學動機為何,其應對進退與EQ表現,都非應屆畢業生所能及。況且,這些老人無論在課業與課外活動上的表現都極為優異。無奈,數年前教育部開放高中應屆畢業生,可以直接報考大學進修部,反使得許多老人深怕與應屆生競爭而裹足不前。
失去這些「求學動機明確、人生方向清楚、人際關係成熟」的在職生,為大學真是損失!因為他們的歷練與資源,不僅能帶動教學實務,更能在班上成為導師最好的輔導資源。遺憾的是,我發現很少有老師會跟專科生提到「進修部(夜間部)」與「在職專班」等升學管道,甚至是畢業三年後可依同等學歷報考研究所。潛在的原因可能是,社會上仍有不少人認為「進修部」或「在職專班」不是「正規的」教育體制。這真是大錯特錯的偏見!
不過,專科生也應當小心,雖然各大學進修部與在職專班的錄取門檻並不嚴苛,而且相當歡迎在職生報考,但許多大學其實是把在職專班與進修部當作「備胎」,用以支持該校的收入。若從這一批判角度看,不僅還是把專科生當作了砲灰,也失去了高等教育的真正精神所在。
或許真的「沒有必要急著去念大學!也沒有必要人人都念大學」。因為現今許多大學「為了不倒閉,而失去了大學教育的精神,徒然成了職業訓練所而已」。若只從就業的條件來看,專科生根本無需念大學,因為他們的專業早已比大學生更具競爭力了!
這雖是諷刺性的說法,但卻挑戰了許多大學的辦校理念,即:「大學教育應是能夠陶冶出真正具有宏觀理念與創新研發能力的高等教育,而非僅是著重初階務實訓練的職業養成而已。」大學多出來的那兩年,更應該是「能夠孕育出具有追求生命智慧與靈性涵養的知識分子,以作為社會文化的良心具體改革者。」
台灣這二十多年來的教改,一方面是錯把無數的專科升等成了「假大學」,又把許多的大學作賤成了「真五專」。我們需要培育出更多甘於服務人群,不抱怨、不憤恨,謙遜對己對人,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能散播希望與喜樂能量的各行從業人員。
當許多假大學所結出的果子、還不如真五專來的豐盛時,或許,教育部可以逐年縮減那些假大學的專科部招生名額,讓專科的真身再現,也更能讓社會大眾意識到高等教育應當具有的內涵為何。這帖藥方,或許可幫台灣教育健胃整腸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