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教宗本篤十六世
摘譯:張德福
在期盼公元2000大禧年來臨前夕,教宗真福若望保祿二世宣布了瑞典的聖碧瑾為全歐洲的聯合主保聖人。我想在此介紹她的人、她的訊息、以及為何至今她仍有許多可以教導教會及世界的理由。
我們很熟悉聖碧瑾的生平事蹟,因為她的靈修導師於1373年她去世後,立即為她列品過程的審理案件,編纂了她的傳記。1303年碧瑾在瑞典的芬斯特(Finster, Sweden)誕生。這個北歐國家,從三百年前就一直熱忱地迎接基督信仰,一如碧瑾從非常熱心的父母領受了信仰一樣。她的父母來自貴族家庭,與王室有近親的關係。我們可以把聖人的生平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碧瑾處於美滿婚姻的狀態。
碧瑾的丈夫伍爾夫(Ulf)是瑞典主要行政區的地方長官。他們的婚姻維持了28年,直到伍爾夫逝世。他們育有八個子女,第二個女兒佳琳(Karin,Catherine)也被列為聖人。這是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標誌,彰顯出碧瑾教育子女的奉獻精神。瑞典的芒努斯王(King Magnus)因為敬佩她的教育方針,特意邀請她到宮廷中,指導妻子那慕爾的布蘭克(Blanche of Namur)關於瑞典的文化。
碧瑾在一位博學的神師領導下研讀聖經,對她的家庭有著積極的影響,也感謝有她,這個家成了名副其實的「家庭教會」。她偕同丈夫按照方濟第三會的會規生活,慷慨地為窮人實行慈善工作,並建立了一所醫院。
伍爾夫在妻子的陪伴下,性格改善,也在基督徒生活方面有所進展。1341年他們與家人到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做長途的朝聖。歸來後,夫妻決定過節慾的生活。然而,才過不久,伍爾夫就在他退休的、寧靜的修院中逝世了。
碧瑾的第一個階段生活協助我們,珍惜今天稱之為真正「夫婦靈修」的婚姻生活:即教友夫婦在婚姻聖事的支持下,兩人攜手一同在成聖的道路上邁進。而就如碧瑾和伍爾夫的生活那樣,都是婦女以她信仰的敏感性、巧妙和溫柔地成功勸導丈夫追隨信仰的道路。
我以感恩之心想到今日世代的許多婦女,她們也是朝朝暮暮藉著自己的基督徒生活見證,來激勵她們的家庭。願上主的神繼續在教友夫婦心中激發成聖的意願,向世人展示遵循福音價值觀的婚姻生活是多麼的美好:愛情、溫和、互助、生育教養子女,對世界開放與關懷,及參與教會的生活。
當碧瑾成為寡婦後,即進入了她第二階段的生活。
碧瑾為了要藉著祈禱、克苦和慈善工作,加深與主的結合,不考慮再婚。因此,教友寡婦們可以從她身上尋獲一個效法的模範。
碧瑾在丈夫逝世,並把財產分給窮人後,遷居到阿爾瓦斯特拉(Alvastra)熙篤會的隱修院附近。她在這裡雖然沒有正式成為修女,但她開始獲得終身伴隨著她的神視經驗。她把這些經驗講述給神師聽,她的神師則把它們從瑞典文翻譯成拉丁文,並集結成八冊的《啟示之書》(Revelationes)。在這些書之後的附錄,正確地命名為《啟示附錄》(Revelationes extravagantes)。
碧瑾的《啟示之書》有著多樣化的內容和風格。這些啟示,有時是以天主聖三彼此之間,或是聖母、聖人們、甚至是魔鬼彼此間對話的形式呈現;碧瑾也親身參與這些對話。有些卻敘述某個具體的神視;或記述有關聖母對於她兒子的生平和奧蹟的透露。
這本《啟示之書》到底有多大的價值,時而備受質疑。真福若望保祿二世在他《敬佩的望德》(Spes Aedificandi)詔書中,對此解釋說:「教會確認碧瑾的聖德,接受她內在經驗總體的真實性,但從未公開宣布過她個別的啟示。」(第5號)
的確,閱讀這些「啟示」能促使我們重新注意許多重要的課題。例如,關於基督受難具有非常真實感的敘述,這是其中反覆出現的課題之一;碧瑾對於基督的受難持有特別的敬禮,從中她心觀意照天主對人類無限的愛。她並且大膽地將這些話置於上主的口中,說:「我親愛的朋友,我是如此溫柔地愛我的羊群,若可能的話,一如我為了拯救大眾的死亡那般,我願意為他們每一個多次的死亡。」(Revelations, Book I, c. 59)另一個課題是,使瑪利亞成為中保和慈悲之母的痛苦之母職。
碧瑾意識到自己是因著上主給了特別寵愛的恩賜,才獲得這些神恩,正如我們在第一冊《啟示之書》中讀到的:「我的女兒,我為我自己揀選了妳。妳要全心愛我,超過世界上一切的事物。」(如上,c. 1)
不只如此,碧瑾也深深知道及堅信,每一個神恩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教會的建設。因此,她的許多啟示都是以訓誡的形式,甚至是嚴厲的訓誡,對她當代的信徒,包括宗教和政治權威說話,好使他們過一個合乎基督精神的生活。但是,她總是以尊重及對教會訓導權,尤其是伯多祿繼承人完全忠貞的態度,訓斥他們。
1349年,碧瑾永遠地離開了瑞典,前往羅馬朝聖。她不只是為了參加1350年禧年的慶祝,也是為獲得教宗批准她將創立的修會會規。這修會名為「聖救主會」(Holy Savior);會員包括修士和修女,他們都同屬一位女會長管轄。
我們不必為這樣的規章感到驚訝。在中世紀,有些隱修院同時有男的和女的分院,他們按照同一會規生活,這會規授予女院長領導的權威。其實,在基督信仰偉大的傳統中,女性以宗徒之后聖母瑪利亞為模範,常保有她們特殊的尊嚴,也在教會中擁有特定的身分地位。她們即使與司鐸聖秩不同,但對教會團體的靈修成長,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這些過奉獻生活的男女會士,本著自己特定的聖召而相互合作,對於現代的世界尤為重要。
在羅馬,碧瑾由女兒佳琳陪同,積極地投身於使徒工作和祈禱的生活。她也到義大利多處的朝聖地朝聖,尤其是亞西西聖方濟的故鄉,因為她特別敬愛聖方濟。1371年,她終於實現了這個最深切的願望:到達聖地朝聖。碧瑾與她的神子們同行,她稱這一組人為「天主的朋友」。
在那個年代,教宗們都住在亞維農(Avignon),與羅馬遙遙相隔。碧瑾心切地懇求他們回到伯多祿的聖座,永恆之城。當教宗額我略十一世(Pope Gregory XI)決定回到羅馬之前,她於1373年逝世了。她暫時葬在羅馬位於帕尼斯佩諾的聖老楞佐堂(Church of San Lorenzo in Panisperna in Rome)。1374年,她的子女比耶(Birger)和佳琳把她的遺體送回故鄉,安葬在瓦斯泰納的隱修院(Monastery of Vadstena),即聖碧瑾創立的修會總會院。立時這修會經歷了蓬勃的發展。1391年,教宗傅尼法奇烏斯九世(Pope Boniface IX)隆重地將她列入聖品。
我願意在這簡短的傳記和靈修概述中提及碧瑾的聖德,因為她多重的恩賜與經驗,使她成了歐洲歷史上傑出的人物。由於她來自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地區,因此為基督宗教如何深入地滲透所有歐洲人民的生活作了見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希望藉著宣布聖碧瑾為歐洲的聯合主保聖人,她會向天主有效地求得深切渴望中的基督信徒完整合一的恩寵;因為她生活在十四世紀,西方基督信仰尚未受到分裂傷痛的時代。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讓我們為這一個同樣在我們心中深切的意向,祈求天主。我們也為歐洲常能從自己基督信仰的根源中得到滋養、而祈求瑞典的聖碧瑾轉禱;她是天主忠實的門徒及歐洲的聯合主保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