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偉業
上主曾對梅瑟說:「你給我召集民衆,我要叫他們聽清我的話,使他們在世有生之日,學習敬畏我,並以此教訓自己的子女。」(申四10)
每次和兒子一家吃飯,飯前,兒子總會拉著小孫女的手用中文劃聖號,結束時她會大聲說阿們。我想起幾十年前,父母親還在世時,領著全家大小在家裡擺著燭光的聖像前唸晚課和聖母德敘禱文。到今天我們的印象仍然深刻。
先父母生前虔誠侍主、寬以待人,從他們身上感受天主的真實。他們葬在宜蘭天主教的墓地,每次返台我都喜歡到那兒佇足留連。墳在山丘上,眼前就是秀麗的蘭陽平原,再遠些就是太平洋濱及龜山島。熟悉的景致深映腦海。
他們墓碑上的銘文是:「這兒長眠著我們親愛的爸爸媽媽,他們的慈愛和忠厚彰顯天主的無限美善,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做父母的總是想把最珍貴、最美好的東西傳給子孫。過去如是,今日亦然。只是傳家之寶各有不同。
三十多年前,初來到人文薈集的加州舊金山灣區,我就開始觀察思考信仰傳承的問題。
成立華人堂區之初,當時的主教就直接問到:「天主教是大公教會(universal church)為什麼你們想要成立自己族裔的團體?你們看看教區歷史,義大利族裔,愛爾蘭族裔,葡萄牙族裔,拉丁族裔,每一個族裔都過不了一個世代就消失了」。我們放眼過去,的確如此。這些年,年輕的族群快速流失,因此各族裔長者想維繫的文化傳統,無以為繼。
我也請教那些先我們而來的華人教友,他們是如何看待信仰傳承的問題。幾乎一致性的看法是孩子們需要融進主流社會。不需要、也不應該鼓勵華裔特色的堂區。
我注意到這些早年來的教友雖然本人熱心,但是他們的孩子很少繼續持守基督信仰。因此當年我就深深感受到在這個逐漸俗化的主流社會,如何繼續持守信仰,已經是一大挑戰,遑論傳給下一代。
做為北美第一代移民,過去的典範不多,我們都在摸索中學習養兒育女。卅年晃眼即過,無論兒女有多少成就,或有可誇之處,但是如果孩子離棄信仰不再進堂,內心的遺憾,只有自己知曉。
我們有時也會自問到底那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他們不是從小就上教堂,上聖體班、主日學、堅振班嗎?他們不是都上天主教的小學、中學、大學嗎?是什麼時候信仰丟失了?
過去幾十年,我們來美求學或移民,這一代所面臨的家庭、工作及生活方式是前所未有的。那些年正是矽谷高科技欣欣向榮的年代,我們躬逢其盛,對工作、事業、前途充滿熱情和希望。
我們將大部分時間投在工作及經濟活動上,我們驚喜並享受前所未有的富庶和豐饒,忙著創業、工作、旅遊,也忙著休閒。至於家庭生活及子女教養多半將就著,內心鮮少有餘裕關心孩子在雙文化下成長所遭受到的挑戰。
因此,在我們毫無察覺下,他們的人生、價值觀幾乎已完全被大眾媒體改寫。只憑在主日學及彌撒中學到對天主一點點模糊的概念,怎能抵擋流行文化的衝擊?這就是現今孩子們在信仰上的情況。
孩子們對傳統信仰的揚棄,也反應出我們對信仰的認識和態度。我們很可能要求孩子每天練琴一個小時,但很少會要求孩子每天讀經祈禱十分鐘。我們多半很樂意陪孩子做功課,卻很少願意有耐心帶領孩子靈命上的長進。
這幾十年來科技的進步和物質文明的改善、使得人本主義抬頭。個體自由的訴求已經改變人們心靈對宗教的皈依。向來以傳統基督信仰為主的西方社會,也為多元文化及理性論辯而改頭換面。
近年大眾媒體對教會醜聞總是大加韃伐,政府和學術機構也盡可能清除任何以前留下的基督宗教的傳統。事實上,整個社會文化,「神」 的概念僅僅在主日天一個小時的宗教儀式被抽象地談論,其他時間要談就被認為極不適當。這樣的社會環境,當然就削弱了孩子們對信仰追求的熱忱。
如果家庭生活信仰的元素很低,孩子們長大以後離開教會幾乎是必然。天主對他們實在太遙遠了,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和他們的生命毫無關連。對孩提時代來自父母的信仰有時還會充滿敵意,因為和他們現在習慣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前面說過這個現象反應出我們這一代信仰陶成的不足。我們欠缺的,實際上也教不來。我們原都希望將孩子送到天主教學校,或是交給教會道理班可以補足我們的不足,可惜希望多半落空,因為我們對生命的態度已經影響了孩子們對信仰價值的判定。
在美國生活多年,我深深覺得要在現今社會的氛圍中,讓孩子們保持住信仰,是需要長期的關注,而且要從小開始。孩子們幼年最信任的就是父母,父母懂得祈禱,孩子就會跟著祈禱。父母生活工作遭遇困難仰賴上主,孩子也會跟著學習仰賴,並且也會學習如何應付生命中的各樣試煉和挑戰。
現今社會主流思潮常和聖經揭櫫的道德規範背道而馳。孩子們成長所遇到的內心衝突,做父母的需要陪伴他們,和他們交談,化解他們的疑慮,得到他們信任,進而開導他們,換句話說,我們需要花時間和他們一起成長。這些領悟都是孩子們長大以後我們才有的。無奈已時不我與?
想起路加福音裡有這麼一個故事。耶穌到瑪利亞和瑪爾大家做客。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祂講話,瑪爾大忙著伺候、並且抱怨瑪利亞不來幫忙。耶穌回答她說:「妳為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
我們恓惶一生,兒女小時都希望幫他們做最好的選擇,我們老了都希望留給他們最珍貴的遺產。但願天主憐憫,我們不會遺漏了最具永恆價值的禮物,就是敬畏天主的信仰,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