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維烈
聖詠的藝術
筆者最近舉辦了一個工作坊,名為「聖詠的藝術.藝術的聖詠」。參加者除了學習一些有關教會禮儀祈禱中的聖詠,還需要製作一本屬於自己的藝術靈修畫冊。既然這畫冊體現了藝術靈修,就乾脆稱之為「藝靈圖誌」(下圖)。
![](https://verbiestfoundation.org/archive/image/edcontent6/7a1ca81b58521324.jpg)
為什麼用聖詠作為藝術靈修的內容?耶穌是猶太人,以聖詠作為自己的祈禱;按聖經所載,耶穌與門徒一同唱聖詠(瑪廿六30);保祿宗徒教導:「要讓基督的話充分地存在你們內,以各種智慧彼此教導規勸,以聖詠、詩詞和屬神的歌曲在你們心內,懷著感恩之情,歌頌天主」(哥三16)。
由聖詠組成的日課作為祈禱,因為那不但是個人的禱聲,也是「教會對其淨配基督的對話,也是基督和祂妙身─教會─對天父的禱告」(《禮儀憲章》84)。「所以凡誦念日課者,既盡其教會的義務,又分享基督淨配的至高榮譽,因為他們以慈母教會的名義,在天主座前奉獻他們的讚頌」」(《禮儀憲章》85)。
雖然聖詠本身是猶太民族的集體禱告,但在教會內,成了基督徒的祈禱,按《日課總論》的說法:聖詠「是基督向父呼號,父與子共話,而且也聽到教會、宗徒及殉道者的呼聲」(《日課總論》109)。
藝術的聖詠
有不少藝術家以聖詠作為藝術的靈感。其中一位,是荷蘭的Christa Rosier,她繪作了25幅的聖詠畫(www.psalmpaintings.com);另一位是以色列的Moshe Tzvi HaLevi Berger,他為全本聖詠集的150篇聖詠,都各作了一幅畫,放在耶路撒冷市中心的聖詠博物館中(www.museumofpsalms.com)。
![](https://verbiestfoundation.org/archive/image/edcontent6/56f1a05bbf7c9d84.jpg)
圖1
![](https://verbiestfoundation.org/archive/image/edcontent6/07fcdb48a7919a16.jpg)
圖2
圖1及圖2比較了兩者如何以圖像詮釋聖詠122篇。Rosier(圖1)畫了一些朝聖者,在耶路撒冷城外準備步入聖城,當中有人拿著號角(shofar),而在畫的右邊,寫了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呼應聖詠內的一句:「上主的各支派都齊集在那裡」(4節)。Berger(圖2)的畫,則強調了第2節:「耶路撒冷!我們的雙足,已經站立在你的門口」,故以透視的方式,有一條路通往發出榮耀光芒的聖城。
替別人作藝靈圖誌
在沒有印刷術的時代,任何的書籍都是手抄本,祈禱書也不例外。有錢人家會委託別人抄寫及繪畫宗教書籍,一來可以自用,二來可以炫耀富貴,抬高自己的身價。
到了15世紀,抄經師(scribes)及繪畫師(illuminators)成了一個專業。在這時候,法國的一位公爵Duke Jean de Berry 收藏了14本聖經、16本聖詠集、18本日課書、6本彌撒經書及15本的時辰禱書(Book of Hours),其中一本名為Tres Riches Heures,據聞與蒙娜麗莎同等價值。每一本書都有好幾十幅圖畫,所花的人工及勞力,可想而知,難怪價值連城。但這些都是為別人而作,抄經或繪畫都不是來自自己的祈禱過程。
自己作藝靈圖誌
作為藝術靈修,製作藝靈圖誌本身就是個祈禱,也記錄祈禱的心路歷程。雖然書法本身已經是文字藝術,信徒抄經加上繪圖就更多了一份藝術媒介。佛教徒抄經時會否繪圖,我不知道。不過,製作藝靈圖誌,就一定要圖文並茂。
一般認為繪圖是為點綴,的確,那是有裝飾之用,好使抄經後的書,成為一本漂亮的祈禱冊子。
不過,繪圖的另一個作用,是讓祈禱者透過嘗試如何用圖像表達文字的意思時,更能揣摩經文的意涵;好比聖經誦讀(lectio divina)中把聖言咀嚼(rumination)的步驟,如此,抄經便不是停留在搬字過紙的運作。利用視覺藝術,可以幫助祈禱者脫離左腦的推理思維,好讓負責創意的右腦都能參與祈禱過程,與主相遇。
有些參加者反映說美術根基不穩,力不從心。要如何把心中的感動化為圖像在紙上呈現的確為業餘者是個難題,我的建議是利用別人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況且藝術靈修的基本信念是,人人皆有創意,從心出發,不要求專業。
所以可以用以下的方式來作簡單的繪圖:1)用剪貼拼畫的方式,從雜誌或報刊選取適合的圖像;2)用畫火柴人的方式;3)用抽象圖像。
經驗藝術靈修
1)購買一本空白的畫冊,專門作聖詠圖畫;
2)選取一首心愛的聖詠;
3)細讀(包括靜讀、朗讀、慢讀等)聖詠的字句;
4)邊抄邊留意自己有沒有什麼感動;
5)抄完後,閉上眼睛靜默一會兒看看有沒有什麼靈感出現;
6)然後用剪貼拼畫、火柴人或抽象圖像來作繪圖;
7)利用製成品作每天的祈禱。
*舉例:比方說選取聖詠130首,其中「上主,我自深淵向祢呼號」這一句特別感動自己,表達了在深淵中的無助及困苦的情景,就可用上述的步驟進行。
歡迎把自己的作品或過程中的體會與筆者分享:brotherwilliamof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