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玫君
拜占庭帝國在女皇艾琳交出統治權後,接連的兩位皇帝(尼斯弗魯斯和彌格一世)都只短暫地維持了聖像敬禮的局面。811年,來自拜占庭帝國東部,軍人出身的利奧五世(Leo V, 775-820, 在位813-820)仗著軍隊的勢力,逼迫彌格一世(Michael I Rangabe,在位811-813)讓出皇位,令許多人感到忐忑不安,深怕再掀另一波對敬禮聖像畫者的迫害。
不過,利奧五世很聰明,沒有在一開始就引起對立。他為取得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奈斯弗魯斯(Nicephorus, 758-828)的信任,以及被追認為君王的正統性,在進入君士坦丁堡前一個月,便修書向宗主教示好;並於814年打敗保加利亞、依慣例率領軍隊光榮地進入君士坦丁堡時,還在當年利奧三世草率命人破壞基督君王像的銅門前(下圖),對著基督的聖像畫跪拜,以求得擁護聖像敬禮者的支持。
銅門
利奧五世登基
利奧五世登基後(上圖),即刻罷黜了宗主教奈斯弗魯斯。但他沒有重蹈覆轍,還是保留了銅門上的基督普世君王像。這位君王認定使帝國陷入一切不幸的罪魁禍首,就是聖像敬禮,他召開會議重新宣認754年對於反對聖像畫所作的決議。另立平信徒希奧多瑞(Theodore, 在任815-821)為宗主教,這個決定導致眾多修道人的遊行抗議。這位君王否決了尼西亞第二次大公會議有關敬禮聖像畫合法性的決議,因而掀起了史上第二波迫害聖像敬禮運動。較之利奧三世,利奧五世的迫害算是極為緩和的。號稱學者的聖希奧多爾(St. Theodore the Studite, 759-826)組織了為數約1000名的修道者隊伍,紛紛抬著聖像畫參加聖枝主日的遊行,以示抗議。他雖被召參加利奧五世所召集的會議,却堅持要君王答應罷黜希奧多瑞宗主教、恢復被罷黜的宗主教奈斯弗魯斯的任命,才願意參加。結果引來自己也遭到流放的命運。
820年,利奧五世判處其親信彌格二世(Michael II, the Stammerer, 在位820-829)死罪。但在延押期間,彌格卻被同黨給救出來。他們一起在晨禱時刻,於聖堂中擊殺了利奧五世。這位沒有受過高深教育的新皇帝彌格,天真地以為,只要把爭論聖像敬禮的雙方都帶到議堂中,調和他們之間的嫌隙,就可以平息這近一百年來的紛亂。
但是,學者聖希奧多爾堅持不肯和敵營對話,並要求將案件交付羅馬教宗聖賈利一世(Pascal I, 在位817-824)。為了贏得教宗和法蘭西君主虔誠者路易(Pious Louis, 在位814-840)支持,彌格稍作妥協,他在信中同意讓國人保有神聖的圖像。但是,拒絕在禮儀中使用聖像或敬禮聖像。這件事直到彌格二世逝世前,終究沒有得到任何的進展。
德奧斐羅斯與其恩師宗主教若望
832年,由於抵制皇帝再次召開反對聖像畫的會議,監獄再次人滿為患,只是不再有大量屠殺聖像敬禮人士的迫害發生。
宗主教若望除去聖像
在一部希臘文的聖詠集中,有一幅用來諷刺迫害聖像的文法家若望的插圖(上圖)。「他們在我的食物中攙上了苦膽∕我口渴時,竟遞來酸醋要我下嚥。」(詠六九21)這段預言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應驗了(參瑪廿六40,若十六32)。圖中士兵將浸滿了醋的海綿,用長槍綁著,送到耶穌口邊。而圖的左下方,則影射用浸滿酸醋的海綿拭去耶穌聖像、摧毀聖容的宗主教若望。
繼承德奧斐羅斯的是他的兒子彌格三世(Michael III, 在位842-867),即位時只有三歲,掌政者是其母后,也就是德奧斐羅斯的妻子德奧朵拉(Theodora, 815-867)。就是這位年輕又充滿聖德的女性,終止了近一百年對聖像敬禮的迫害。
聖德奧朵拉是一位在暗地裡維持聖像敬禮、對正統信仰忠貞的信友。她曾因秘密地敬禮聖像,而被自己的婢女告發。當皇帝夫婿質問她時,她回覆:「哪裡有什麼聖像?我只是在玩我的娃娃而已。」皇帝相信了她的話,因而世人喜愛暱稱聖德奧朵拉的聖像畫為「德奧朵拉的娃娃」(下圖)(Theodora’s dolls)。
聖希奧朵拉與她的聖像畫
作為妻子的德奧朵拉在全面恢復聖像敬禮前夕,有一件要事必須與她內定繼任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的梅塞迪奧斯(Methodius of Constantinopl,在位843-847)商量。就是在天主的國內,她不願拋下對教會犯下重大錯誤的丈夫。在她的愛中,她願意丈夫和幼小的兒子,將來都要在天主的國內,與她共享天主所賞賜的圓滿的喜樂。於是,德奧朵拉和教會商量,希望教會能代表天主豁免丈夫的罪責。
經過君士坦丁堡當地教會的保證之下,德奧朵拉於享有政權一年後召開會議、宣布承認過去七屆大公會議所頒布的一切信理。其中包含對聖像敬禮的認可,並罷絀所有異端。該會議信守了對德奧朵拉的諾言,保持了對先皇的尊敬。這次的會議由於前任宗主教若望拒絕出席,德奧朵拉直接宣布改由為聖像敬禮受盡折磨的梅塞迪奧斯繼任。
聖像畫敬禮既然在帝國內取得了史無前例、空前絕後的全面性勝利,便在843年的3月11日,即四旬期的第一主日,舉行了迎接勝利的隆重聖像畫遊行(註),結束為期約一百年的迫害聖像畫運動。至於攝政的德奧朵拉在兒子滿十歲時,便將政權歸還給兒子,自己則進入修道院度過八年靜默讀聖書的苦修生活後逝世。
德奧朵拉留給世人一位熱愛聖像畫的兒子,也是統治帝國的好君王,使得聖像敬禮得以持續地在帝國境內享有自由。這使人聯想到與兒子對峙,並剜去兒子雙眼的艾琳。歷史教會了我們,只有愛會留存,對立只會帶來失敗。
艾琳短暫地按她的私意為聖像畫掙得了一片天空,可是她與兒子的鬥爭却使得在這片天空下的人民無法安心。反觀,聖德奧朵拉將與天主的關係,推展到對丈夫和兒子的愛內。她不留戀、也不玩弄權力,只是一心依靠天主,按自己的良心判斷與生活。
兩位曾帶給拜占庭帝國聖像敬禮自由的女人,處世為人的態度是多麼不同啊!真的,唯有愛存留到永久、不朽!
在BBC線上藝術館中,可看到紀錄聖像遊行的畫(註),圖的上半部左邊是德奧朵拉、以及站在她身旁當時3歲的彌格三世。畫的下半部圖代表為聖像畫殉道的聖人。最左方就是在利奧三世命人摧毀銅門上的基督畫像時,拆掉官兵的梯子、被捕,而成為第一位為聖像畫殉道的女修道人聖德奧多希亞(St. Theodosia, 於729遇難),她的手中拿著的是孩童耶穌的畫像。遊行用的聖像畫則是傳說中由聖路加所繪的第一幅聖像畫—善導之母。
行文至此,關於拜占庭帝國在教會歷史中與聖像畫相關的部分,若說還有什麼小小的遺憾而沒有交代的,應該就屬奠定敬禮天主之母(Theotokos)背後的推手。她就是曾經與弟弟迪奧多修斯二世(Theodosius II, 401-450)共同執政多年的蒲克麗雅女皇(Pulcheria, 399-453)。
一直以來,有關反聖像畫運動的歷史的探討,多半集中在因著對基督性體的質疑、以及政教之間永無停歇的拉扯,而導致對聖像敬禮的一連串迫害。對於常見的聖母聖子像提的卻不多。其實,在禮儀空間內,這些聖像畫還都是被安排在一些頗為耀眼的位置呢!
在結束迫害聖像敬禮這段歷史的末了,讓我們把目光提前倒回迫害發生之前約三百年,奈斯多略異端在帝國內流竄時期,聖蒲克麗亞如何捍衛天主之母在教會內的地位。
奈斯多略(Nestorius,386-451)曾活躍在宮廷中,於428年被祝聖為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他在宮中宣講應以「基督之母」(Christotokos)取代「天主之母」(Theotokos)的名號。理由是「Theotokos」意謂著誕生天主者,而對奈氏而言,聖母充其量只是誕生了基督(人性)而非天主(神性)。奈氏認定身為「人類」的聖母,是絕不可能誕生天主的。
他的思想為奧多修斯二世皇帝所接受。431年,皇帝在一向反對奈氏論調的厄弗所召開會議,目的是要竄改天主之母的名號。這時曾經是弟弟的老師、監護人以及協同治理帝國的蒲克麗雅挺身糾正異端。
聖蒲克麗雅自幼就是個極為熱心的女孩,喜愛投靠聖母。在她15歲時,請天主之母為她作證,對天主誓發了守貞聖願。她比弟弟大2歲,也獲得參議會的信任。並在和弟弟共同治理帝國2年卸任後,還是一直對弟弟產生著莫大的影響力。
450年弟弟因意外墜馬,於2天後突然駕崩。聖蒲克麗亞在夫婿答應維持她的守貞聖願的條件下,嫁給了Marcian(具羅馬人血統,出生日期不詳),因此得以繼續統治帝國(這是由於參議院絕不能接受一位女性的皇帝)。
藉著夫婿的名義,蒲克麗雅於451年在加采東召開大公會議,一次而永遠地奠定了教會有關基督性體的論說,因此也奠定了天主之母(Theotokos)的名號和信理。隨後,如同那些已完成了自己一生所被賦予的使命般的人,聖蒲克麗亞於大公會議結束後3年逝世。
回憶這三位在拜占庭帝國史上對教會有所貢獻的女性,心中想著耶穌在生時,跟隨著祂的婦女們。在歷史中、在我們的生命裡,耶穌基督沒有食言,祂一直伴隨我們走這信仰天主、回歸父家的道路。
祂在,所以我們會學習和愛、勇敢的愛!祂在,所以我們雖然偶而迷惘,但卻不會迷失!謝謝耶穌,我們群羊的好牧人。
註:線上藝術館請看請上BBC網頁http://www.bbc.co.uk/ahistoryoftheworld/objects/XsjCBZguRku8XhN8icN3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