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駿逸
誰都知道偉大的天才音樂家莫札特的出生地是奧地利的薩爾斯堡(Salzburg);也許是莫札特的光芒太強,整個奧地利的旅遊產業也都是繞著他打轉;以相關的音樂產品來說,你可以有好幾種選擇,包括不同規模、程度、內容、形式的莫札特音樂會;你也可以選擇以莫札特為號召的各式巧克力、酒品、莫札特小雕像,甚至是香水、小提琴模型…。
多數遊客也都是循著莫札特的包裝前進,殊不知這些熱門的旅遊產品只是奧地利文化的一小部分;尤其是到了莫札特的家鄉──薩爾斯堡,最值得前往,甚至是必須以朝聖的心情前往的場所,就是天主教的各個大教堂,就薩爾斯堡而言,主教座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薩爾斯堡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在大約西元30年就形成了,幾乎與耶穌基督同一時期,但是後來羅馬人將這個城給打成了廢墟,後來才又緩慢地恢復起來。然而將薩爾斯堡復甦並將天主教帶入的是兩位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一是巴伐利亞的Agilolfingian大公──迪奧多二世;第二位是早已被教會封聖的聖盧裴爾(St. Hrodbertus或St. Rupert)。
沒有聖盧裴爾的智慧與努力,就沒有阿爾卑斯山附近地區的福傳。
為了讓這個小碼頭能夠快一點發展。他要求大公賜給他一些資源,除了相關物資之外,最重要的是在猶瓦溫賜給他一大片采邑,更奇怪的是他要求了二十桶的食鹽,像是發展基金;當然,這個小碼頭因為聖盧裴爾的努力與鹽運而迅速興起,在短短幾十年之內很快地竄起成為一個新興的宗教、政治、文化中心。
從此以後猶瓦溫改名叫做薩爾斯堡,「薩爾斯」就是鹽的意思。由於聖盧裴爾對薩爾斯堡和教會的超級貢獻,所以在此地的各大教堂中,你常會看到有一位教會聖人的圖像,在他的掌上或懷中摟著一桶食鹽,那肯定就是盧裴爾無疑了。
聖盧裴爾雖然在西元696年就擔任了薩爾斯堡的主教,但是他並未著手興建主教座堂,今天我們眼前的這座主教座堂是他的學生聖瓦濟肋(St. Vergillus)的努力。聖瓦濟肋在西元745年被任命為薩爾斯堡教區的主教,經過長期的施工,這座號稱為當時卡洛琳王朝境內最偉大的教堂終於在西元774年完成,聖瓦濟肋將它獻給聖伯多祿與他自己的老師聖盧裴爾。西元798年,梵蒂岡也將薩爾斯堡教區升格為總主教區;因為薩爾斯堡當時已經是天主教在阿爾卑斯山地區最重要的傳教基地。
可惜至少兩次大火與地震,主教座堂都必須重建,幸運的是每次重建的規模都比以前更宏偉。到了1628年最後一次重建時,主教座堂就已經是具有現在的規模了。這一次重建耗時14年,整座建築的主要建材,包括地基、大柱、石牆等,都是以暗灰色的礫岩所建成。
至於薩爾斯堡附近所出產的優質白色大理石,則是用來做為大殿內部與教堂正面外觀的裝飾。此後,在1859年,又因為大火,必須再度重修。最後一次則是在二次大戰時,德軍轟炸薩爾斯堡,主教座堂也遭到池魚之殃。
由於現代化的空氣汙染,所以歐洲所有古老教堂的外觀,也無可倖免地受到了影響,它們都像是塗上了一層深淺不同的煤烟,呈現出骯髒的灰黑色。為了慶祝總主教區建立的1200週年,經過一番噴砂洗淨,深灰色的礫岩才有機會展現它那特有的雄壯、穩重氣質,大理石也終於重見天日,閃耀著高貴、耀眼的雪白。
薩爾斯堡主教座堂華麗壯觀的正面
鳥瞰薩爾斯堡主教座堂
由教堂外觀來看,只能用龐大兩個字來形容。教堂的正面還加上高聳雙塔的襯托,賦予了這座教堂些許秀麗的感覺。引領教友進入前廊的是三座高大的大理石拱門。拱門之前又矗立著四座白色大理石雕像,外側兩位是聖盧裴爾和聖瓦濟肋,內側兩位則是聖伯多祿和聖保祿。
進入大理石拱門之後,是寬敞的過廊,迎面而來的是三道雙扇的厚重銅門,每一扇門板上都有精美的浮雕,分別代表著信、望、愛三德;例如信經的許多內容就是信德的代表。中間的這道門更寬也更大,代表的是愛德,雕刻的故事是愛人如己,鄰人冷了就給他衣穿、病了就給他扶助。
但在左下角的一幅浮雕我沒有看懂,它呈現的是一個跪在地上的人,應該是殉道者,劊子手正在行刑,他的頭顱剛被砍下,飛向半空中。右邊的這道門雕刻的是望德,由浮雕上看出天開了,一張展開的手掌上面出現一個太陽,意表著天主的光芒照耀到人間。
大殿予人的感覺是寬敞、明亮、豪華、壯麗,我從未見過任何一座大型教堂大殿的內部如此明亮,甚至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都不能與之相比。大殿中央走道的天棚拱起成為半圓弧型,形狀有如對半剖開的啤酒桶,但是在兩側以及另外三個超大的拱形圓頂周圍,都開滿了窗戶。可以設想在電燈發明以前,大殿的照明都是用火把或蠟燭,薩爾斯堡主教座堂應該也是如此。但是歷史上的幾次大火,將辛苦建築起來的教堂付之一炬,因此聰明的建築師記取了歷史教訓,以多開窗戶的手法來改進大殿採光不足的問題。
剛好薩爾斯堡主教座堂的壁畫是既豐富又精美,在它超過2,500坪面積的天棚、拱頂、藻井上面,繪滿了各式聖經故事以及與薩爾斯堡總主教區相關的歷史掌故。這個教堂一共有十個側龕,每一個側龕的正面及邊牆也都有大型的聖像油畫及令人目不暇給的高浮雕、圓雕、透雕。如果是在其他的教堂裡,肯定很難看清這些曠世的藝術巨作,但是因為這座大殿有著充分的採光,教友可以清晰地端詳每一壁畫或雕塑的內容;例如位於中央走道正上方的天棚上,就是將耶穌的生平完整地彩繪在上,尤其是耶穌受難的過程,它們對於教友的祈禱與默想方面都有著莫大的幫助。
薩爾斯堡主教座堂採光明亮,讓人能夠對豐富精彩的壁畫一覽無遺。
薩爾斯堡主教座堂的縱深將近120公尺
薩爾斯堡主教座堂的地下室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在東北方的一個大約100坪的角落裡,將教堂的地基、石柱、牆根等,以原始方式呈現,礫岩的質地看起來像極了乾固之後的鵝卵石攪拌混凝土的感覺,所以教友可以透過這座雄偉建築的扎根厚實、材質粗壯實況,體會到早期教友對於天主自己在地上所建立的教會是多麼重視,當然這也顯示了他們對於天主的謙卑、順從與忠心!
歐洲有不計其數的教堂建築,因其建築的時期與地區文化的不同,所以各具特色,但是每一座教堂的共同特徵就是讓教友們體會到若望福音的訊息:「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祂而獲救。」(三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