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潔芬
在嶺南的村落中稱「圍」者,是個同姓同宗親的村落,圍內居民關係密切,守望相助,因彼此之間是同一宗族,都有親戚關係。
在華人社會中,凡教友聚居的社區,在北方大多數稱之為「教友村」或「奉教村」,在南方則稱之為「進教圍」。教友聚居的團體在上海座落在徐家匯,在廣州座落在育仁坊,在澳門座落在荷蘭園望德聖母堂周圍,在香港座落在灣仔(星街附近)和薄扶林(置富花園附近)。
「進教圍」顧名思義是以宗教為名維繫個人的社團,特色有:1)、是個小型社區,人數不超過二千人;2)、成員絕大部分世代信奉天主教;3)、社團不但圍繞著一座教堂而建成,而且宗教活動是社團活動的骨幹;4)、社團內每個人的社交活動都在「圍內」進行,除工作外甚少與「圍外」人交往;5)、「圍內」的核心人物,是宗教界人士-─教堂的神職人員,修士修女和教友領袖。
進教圍的出現是十七至十九世紀傳教士在當地建了教堂後,更在教堂旁邊協助興建一些房舍,以廉價租售給教友;目的是吸引教友聚居,一方面使教士容易進行牧靈工作,另一方面使教友不夾雜在外教人中,不沾上外教人的習尚,而保持教友生活的特色。
這個以國籍教友聚居,而被澳門老居民稱「進教圍」的地區,位在城外拉匝祿痲瘋院(俗稱瘋堂)旁邊;這痲瘋院是首任澳門主教賈耐勞(Melchior Nunes Carneiro Leito 1576~1581)所興建,是為安置隨船而至的痲瘋病人(按:今日的望德堂是當日為痳瘋病院的病人及醫療人員而建的聖堂)。
進教圍的確實地址是,西起自大炮台斜巷,東迄荷蘭園正街尾,中間夾著聖祿杞街,聖味基街,瘋堂新街及和隆街,是在荷蘭園、與當地首座華人堂區望德聖母堂毗鄰。
進教圍能成功的在面積細小的澳門有光輝的百年歷史(1854~1965),當然是因洪楊之亂(太平天國),驅使國內的天主教教友逃避官方的追殺而逃到此地。
照顧國籍教友的神父,在本地人鄙視和遺棄的城外墳場、和痲瘋院之間,初建茅舍草棚,暫作棲息,所以成為教友難民聚居之地。
當時的澳門教會內,五六座在十六世紀興建的教堂,是為留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建設,純為當地的葡萄牙人和葡澳混血兒的宗教生活服務,所用的語言文字均為葡文。
為痲瘋人服務的望德聖母堂,因在難民國籍教友旁邊,也順理成章地為他們服務,他們也常聚此活動,因此聖堂附近街道就成了進教圍。
十九世紀末期澳門爆發嚴重鼠疫(黑死症),死人無數,政府清理該區,將木屋清拆後在空地上建造平民住宅,零星的木屋為一幢幢齊整的平房所代替,由多數教友定居的街道就建成了,於是「進教圍」進入生長期。
當時的教友屬中下階層,進教圍的教堂擴建及社區建設,都是由教友發動集腋成裘而成的,例如安老、育幼、和醫療的設施,都在進教圍存在的百多年間(1854~1965)建設起來,至今猶存的是在望德聖母堂前的「清安醫所」。
使進教圍這鄉村式的社區,進展成揉合中西文化特色的城市社團,在澳門社會及教會發展史上佔有獨特的一頁。
1847年澳門主教派了一名國籍神父照顧圍內的一百多名國籍教友。到1854年,在望德聖母堂的領洗登記冊內的記載,共有二千華人領洗;這個數字的增加, 指出澳門進教圍在這時期內宗教生活漸漸興盛,宗教氣氛濃厚,圍內居民與教堂內的神父儼如一家人,居民早晚聞鐘聲進堂,或參與彌撒或唸早晚課,或拜苦路及其他熱心神功。
當時的聖堂設備簡陋,沒有現在條形的長跪櫈,教友攜小櫈進堂,夏天更手持葵扇赴堂參禮。完畢後,教友聚集堂外前地閒話家常,小孩子成群嬉戲, 久久不離去。
遇到堂慶節日,如聖羅格節、若瑟節及堂區主保望德聖母慶日(五月最後主日),是進教圍的大節日,其熱鬧情况更是全澳之冠。
聖像出遊時,全區均張燈結綵,滾打花鐘,小孩子打扮成「天使」模樣,手提花籃,在遊行隊伍中沿途向聖像散花致敬,中國傳說中「仙女散花」的美妙意境,互相輝映。進教圍內教友在家門前燃放鞭炮以迎聖像,有銅樂隊在遊行隊伍中吹奏助慶。
聖母月結束時,更會大放煙花,吸引全澳教內外人士參禮,把整個進教圍擠得水洩不通。
1863年進教圍教友成立一個名為「聖母聖月會」的團體,專為籌備圍內的聖母月結束大慶典及其他宗教慶典之用。就是因為有這些宗教慶節,使「進教圍」成為老一輩澳門居民耳熟能詳的名詞,並成了全澳知名的社區。
進教圍教友之間成立善會,依當時教會慣例,重點放在靈修上,以榮主救靈為其特色。
進教圍教友又成立為協助善終而設的「若瑟恩保會」,遇有病人患重病,會員會在病榻前為病人祈禱,轉告神父病况,協助病人領告解及臨終傅油聖事,與病人一起長時間祈禱,在病人彌留時「提臨終」;病人逝世後,教友奔走相告為亡者祈禱,協助辦喪事,充分表現出教友在牧靈工作上角色的重要,也發揮進教圍守望相助的精神。
進教圍教友愛國精神也不落人後;它在1930年代與國內的天主教會有密切來往,響應以上海為總部、為向國人福傳而設的「公教進行會」。指導司鐸于 斌神父(日後于 斌被擢升為南京總主教及樞機)於1934年來澳門推展該運動,進教圍教友踴躍響應,成立澳門公教進行會。
成立之初以破紀錄的速度,成立公教進行會支部轄下男士、婦女、男青年及女青年四屬部,成為全國教區之創舉。
指導神師於1937年帶領總部職員,訪問澳門參觀交流,使澳門葡籍高主教引以為榮;因為澳門公教進行會,除了向教外人傳教,講授教理,每年舉行一次、每次至少有200人參與的集體領洗(共有九屆之多)。
會員熱心社會公益,又於日軍侵華八年抗戰之時,響應澳門各界救助因日軍侵華而在各省逃荒的難民,並向中華公教救護隊,中山縣銀坑民眾抗日自衛隊,戰時糧食管理委員會捐獻。在這些抗日工作前,進教圍內公教進行會毀家紓難的愛國熱忱,更是表達無遺。這時進教圍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
在南中國婦女群中,始自十八世紀,有「梳起不婚」的習俗,「自梳女」一詞是指這一群不婚的婦女。她們藉一個公開「梳起」的禮儀,把長髮梳起在腦後盤結成髮髻,公開昭示終身守貞不婚「梳起」的身分。
她們以繅絲為業,經濟上除了自給自足外,更能供養家人,在社會內取得一定的地位;有相當多的家長支持「梳起」習俗,因為可保留「自梳女」 由勞動所得的經濟資源,不會流入夫家。
在澳門進教圍的女信徒中,流行獨身不婚,俗稱為「守貞姑」。她們大多數不願加入外籍的修會團體,為效法附近地區「自梳女」的做法,守貞不婚;「梳起」禮儀是在聖堂內彌撒間舉行,在主持禮儀的司鐸前公開宣發貞潔聖願,行「梳起」禮,表示終身不婚。守貞禮儀完畢後,也會大宴親朋,以隆重其事。
進教圍的貞女—「守貞姑」全職擔當牧靈工作,除教道理,探訪教友外,還帶領其他婦女參加「若瑟恩保會」從事助善終、辦喪事、慰亡者家屬等愛德工作。這些貞女--守貞姑是進教圍的特色之一,到1960年代末期最後一個守貞姑老去後,也是進教圍式微之時。
1965年澳門教會行政上進行改革,規劃堂區制度,國籍教友不用集中在望德堂舉行需要有紀錄的活動、禮儀和聖事:例如為嬰兒領洗、行婚配、舉行喪事等,而可以在其他堂區舉行和留存紀錄。因此望德堂不再是國籍教友唯一的活動中心,這是進教圍逐漸瓦解的初步原因。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澳門是非戰區而且人口暴增,教友新血突增,因此公教進行會的愛國工作,有了空前的發展;後來因二戰從四面八方湧到澳門的華人,在光復後紛紛返回故里,使得澳門人口驟降,進教圍也不例外。
二戰後,澳門的經濟沒有太大發展,年輕人就業機會不大,並且沒有高等學府培養人才,所以很多華人遷離澳門;進教圍教友的許多後代也離開當地,由外教人遷入,宗教氣氛因而大為減弱。
至今進教圍只成為歷史名稱,這個區域已成為「大瘋堂文化區」,一個盛載著近代中葡文化揉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