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人間透視】四方寮〈這檔子是啥事?〉 郭抱朴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郭抱朴
 
 
  前兩個星期參加了一次學校的會議,至今想來,荒唐之感尚徘徊不去。
 
  事情是這樣的。上學期,學校各院都要求各系盡量參加「教學卓越計劃」,各系自己提出計劃,然後再整合起來向教育部申請。教學卓越,何等輝煌的一個名詞!不提計劃就有「不卓越」的嫌疑,因此不疑有他就努力為之吧!輸人不輸陣,台諺有云!現在經費從部裡頭撥下來了,但核准的經費比提出來的少,因此負責計劃的各系所教授都得要出席會議,討論如何分配經費的問題。
 
  開會的事情,我一向能躲就躲,因此對於會議的sense極差,但這次躲不過,只好去參加了。原以為分配經費的事,那可不刀光血影?殺頭的事有人幹,賠錢的生意沒人作,不是嗎?
 
  但坐下來沒多久,我就意會到事情詭異極了。「某教授」,院長說,「十萬元夠不夠?」「不!不!不!我們不需要那麼多!」「我們可以少一點,給其他系多一些…」,「我們系甚麼都不要…」。此類發言充斥會場,我一時摸不著頭腦:怎的?苦難週到了嗎?大家怎麼都那麼克己愛人,何況本校又不是教會學校!
 
  我們系上負責財務的資深助教,我們長期仰賴她,她也真是值得信任,還屢屢向系主任說:「這一項計劃經費太少了,我們系的計劃就撤了吧!」系主任眉頭暗鎖不發一語,院長乾脆說:「不行,你們的計劃挪到XX項下就行了!」
 
  我開始明白了,教卓的經費成了足球、躲避球,或者是燙手山芋了。當初各系都得提計劃,然後院整合、再校整合,而成為許多大項的計劃。這些計劃都是一些看似很崇高、又言之成理的概念堆砌,然後再列出一項項實施內容和步驟,再來就是預計成果……。現在問題來了,不,錢來了,咋辦?
 
  沒有這些計劃,大夥兒已經累喘喘,再來這些計劃,難不成證書都掛起來不教了?研究打折了?於是乎,能逃就逃,逃不掉就想辦法填充。大致上最為可行的是把已經在做的,往某個計劃項下丟;丟的差不多了,再設法辦些活動把不足的充實起來,把經費花掉,弄得漂漂亮亮,這就卓越了!
 
  我以前修組織學時,讀過「垃圾筒理論」。這個理論大意是,不要以為現代組織中,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是首尾貫通的理性過程:理想、目的、方法、步驟……一路下來,完美得不行。其實不是,是一堆垃圾筒在找垃圾把它們填滿,然後再回來把事情說的美美的。這次會議真讓我親眼看到垃圾筒理論的徹底實踐了!
 
  後來,有機會向一位中學老師「控訴」,結果,你猜怎麼著?哈!他說,我們也是,我們叫績優學校。教務主任還逢人便自誇,向上頭寫的報告洋洋灑灑,一字值幾千塊新臺幣!
 
  至今思此,心情仍然惡劣。開會後幾天,又讀到台大某碩士班研究生的助學金每月二千多元的報導,更覺心如槁木了。怎麼會這樣?不是說國家經費不足嗎?怎麼這樣花錢?箇中是甚麼道理?
 
  思想前後,我想出了高層道理和底層道理。高層道理源自於教育集權於中央,一個決策得一直貫通到所有基層才算有魄力、有擔當。儘管基層甚麼情況、特性都有,但是大家都得想辦法把腦袋削尖,往裡頭鑽。不鑽不行,而且鑽不進去算你不卓越;底層道理是這些計劃將來必然都會由一堆博士教授們寫出大「量」美美的成果報告,累積起來就足以說服自己和別人:臺灣的公務員是世界上極其努力而且優秀的人材。
 
  但是,誰去管:全國的圖書經費降低了多少?研究生把多少時間耗在打工的地方?有多少流浪博士在各地賺取最低工資?多少教授為了作這種文章浪費時間?有多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毀在這些全民總動員的「形象工程」當中?
 
  是的,就是這個詞,形象工程!這個已經化入國人骨髓而成為民族性的理所當然,正深刻地影響我們如何教學,如何研究,如何作人,如何作事!「形象工程」可能是真正高層的高層,或者最深的底層的因素吧!
 
  小時候唱聖歌:那聰明的人把房子蓋起來,蓋在深深的磐石上;那愚笨的人把房子蓋起來,蓋在鬆鬆的砂土上。這首歌要怎麼本土化?
 
  容易的很,換幾個字就成:那聰明的人把房子蓋起來,蓋在鬆鬆的砂土上;那愚笨的人把房子蓋起來,蓋在深深的磐石上。
 
  教育是極其精微的事,它的績效不容易評估,但是如果有個甚麼辦法把它化成數字、化成大量美美的報告,就可以說服自己和別人了。
 
  其實,教會的信仰比世俗的教育更是精微。教育的工作者,教會信仰的服務者,千千萬萬不要以為,有大量的成果報告,有漂亮的數字,就可以向孔夫子、向天主交待了。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