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強
由於死刑犯激增,影響監獄管理和安全,法務部決定近期再次執行死刑,但為避免引起反對死刑的國家及團體反彈,預計執行人數不會太多,同時將以惡性重大者為優先;消息一出,媒體稱此宛如「秋決」。[1]沒過多久,台南市驚傳令人遺憾的割喉命案,十歲孩童慘遭無辜殺害,而兇手竟然宣稱動機只是為吃牢飯,認為只殺一、二個人不會被判死刑!重大惡行,頓時引發輿論譁然,反廢死聲浪再度排山倒海而來。[2]
嚴格來說,挑這個時候談廢死,好像是一件非常不合時宜的事情。就像法務部執行死刑時,好歹也會先看風向,不要惹毛台灣的國際盟友,或等到重大刑案發生時再下手;但我認為,在此社會輿論一面倒的時刻,天主教會更應該要挺身發言,不能抱著投機心態,也不能害怕被貼上標籤。值此時刻,唯有大聲疾呼,才能扮演砥柱中流,讓更多人看到天主信仰的不同關懷,以及為何我們堅持人性尊嚴的價值,而不是等到鋒頭退去之後,才暗自嘆息時不我予。
我們如此期許教會,也應該如此惕勵自己。
大家都知道,天主教會基於人性尊嚴而反對死刑;然而,必須承認的是,在台灣的主流價值影響之下,可能很多教友根本不太認同廢死,或不曉得如何表達天主教反對死刑的立場,特別是當我們必須面對非教友時。在此,不禁讓我想起一段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在我課堂中的論辯。
每年總有同學問我:「老師!為何你反對死刑?難道要讓十惡不赦的人免費吃牢飯?甚至將來假釋出獄之後再度危害社會?一旦廢死,如何撫慰受害家屬的痛苦?為何當好人總是比較吃虧?他可以殺我,我卻不能殺他,這還有天理嗎?」
面對這些通常都沒有天主教信仰背景的同學,如果我一開口就直說天主「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創一27),我想,這段對話應該就不用繼續下去…。所以,我會先請教同學:「一個人犯錯,為何我們要處罰他?國家為何要設置監獄?」同學往往也會以類似政客的有趣口吻回覆我:「不就是為了隔離犯人維護治安、報復犯行撫慰家屬、殺雞儆猴以儆傚尤…喔!對了!還有改過遷善教育功能。」說得真好!但我會反問:「以上哪一個功能,無期徒刑不能達到呢?反之,如果把人殺了,好像就沒有辦法教育他了吧!」
聽我這麼一說,同學往往會「群情激憤」地反駁:「死性不改的人還有什麼好教育的?無期徒刑不僅要花錢,還有可能把他放出來,不是嗎?更重要的是,無期徒刑怎能跟死刑比?」
「哦!沒有什麼好教育的?果真如此,同學現在就該離開位子、離開學校。你們今天會坐在教室,不就是假定人可以改變,可以因為教育而改變嗎?為何我們肯給自己機會,卻不肯給別人呢?如果否定人會改變,又擔心浪費糧食,說實在的,不僅監獄該廢掉,犯人也該全部殺掉,不用再瞎扯監獄的教育功能!我知道,今天的確有些假釋把關不嚴,假釋犯也可能再犯,但關鍵在於更完善的獄政,而不是因噎廢食,讓死刑抹煞犯人改過遷善貢獻社會的機會。捫心自問,如果我們是為了錢,而不願給予生命一個機會,我們又比犯人高明到哪去?」我說。
接著,我會告訴他們:「如果父親處罰孩子打架的方式,就是呼他一巴掌,孩子只會認為,等我當爸爸就可以打人,而永遠不會覺得打人不對!我們天天都在說反對暴力文化,但我們卻一直在捍衛暴力文化,死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更重要的是,人命不是國家給的,又是誰賦予國家剝奪人命的權力呢?更別提可能誤判的司法,既然我們都承認人並不完美,為何卻又肯定人的判決一定毫無瑕疵呢?如果誤判,死了又怎麼救呢?」
最後,從人性尊嚴的考量,雖然我不是很想這麼說,但對於很多希望加害者受到報復的同學,我還是跟他們說:「很多人都以為,死刑才能真正給予加害人教訓,但事實上,如果有機會親自問問那些獄友,你就會知道,見證生命點滴流逝的考驗,可能比痛快赴刑更難熬,『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死刑存廢的爭論,絕對不是二、三句話就可以說完,我的反駁之詞也未必能改變同學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我內心仍然感到非常欣慰,因為從同學流露的茫然表情中,已經充分顯示他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