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聖 經
(The Bible)
「德敖斐羅 鈞座:
關於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蹟,
已有許多人,依照那些自始親眼見過,
並為真道服役的人所傳給我們的,
著手編成了記述。
我也從頭仔細訪查了一切,
遂立意按著次第給你寫出來,
為使你認清給你所講授的道理,
正確無誤。」
──《路加福音》開宗明義的宣示語
關於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蹟,
已有許多人,依照那些自始親眼見過,
並為真道服役的人所傳給我們的,
著手編成了記述。
我也從頭仔細訪查了一切,
遂立意按著次第給你寫出來,
為使你認清給你所講授的道理,
正確無誤。」
──《路加福音》開宗明義的宣示語
耶穌三年傳道生涯中,長相左右、聆聽訓誨;並見證他所言所行的主要人物是他挑選的十二位宗徒。稅吏出身的瑪竇(Mathew)可能胸有文墨,至於其他的人,都是樸質的凡夫俗子。譬如,宗徒之長伯多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Andrew),以及雅各伯(Jacob)和若望(John)兄弟,都是在加里肋亞湖打魚的漁夫。他們見證並宣講老師所傳授的真道;而信徒們之間,則口耳相傳。這種傳播方式,在當時是天經地義自然而然的事。宗教信仰的道理,一旦遠傳,信眾增多且又分散各地,就會有人筆記備忘。宗徒們年歲日增,第一代的傳人就需要有完全正確的範本,以傳諸後世。
新約(New Testament)的四部福音書和宗徒大事錄,於焉成書。其他各書,多是勸勉信眾的書信,均出自宗徒本人的書寫。新約共27部書,在西元50至100年期間,陸續寫作完成。
舊約(Old Testament)的46本書,其成書過程亦復如此。最早的《梅瑟五書》──包含《創世紀》(Genesis)、《出谷記》(或譯《出埃及記》Exodus)、《肋未記》(Leviticus)、《戶籍記》(Numbers)、和《申命記》(Deuteronomy)──相傳是梅瑟本人所著。但目前傳世的定稿版本,能追溯到西元前七世紀。依其文體和記載的分析,學者們假設它是由四種已傳世的版本重編、合併而成。成書時期最後的《瑪加伯上、下》,在西元前二世紀末已完成。
舊約各經書的原文,除幾部書和幾小段外,大都以古希伯來文寫成。由於泛希臘文化的盛行,以及眾多僑居北非和埃及猶太人的需要,在西元前二世紀有希臘文的全譯本,現通稱為「七十賢士譯本」(Greek Septuagint Version)。
其中,有七部書的希伯來原文本已失傳。新約各書的原文,均以廣大羅馬帝國內通行的希臘語寫成。其中,僅《瑪竇福音》一書,因最初是以在地的猶太人為對象,故原文為當時猶太人通用的亞拉美文(Aramaic亦即,耶穌時代的語言),約完成於西元50年。但是,原文本早已失傳。
舊約和新約各書,合稱為天主教會的「聖經」(The Bible)。初期天主教會內出現和使用的,當然不僅止於列為「正典」的27部新約經書。歷經長期分辨和共識的過程後,大約在第四世紀末,「正典」各經書已全部確認。其他古老的用書,或被稱為「偽經」,或視之為一般文學著作。
舊約各經書的確認,也歷經類似的過程。
羅馬帝國的東半部通行希臘語文,而其西半部仍多使用羅馬人的母語──拉丁文(Latin)。拉丁文的聖經全譯本,一般通稱為「拉丁通俗本」(the Vulgate),是西元382-405年期間,由譽稱為「教父」(Doctor,天主教教義的大師)的熱羅尼莫(St. Jerome)獨力所完成。這是天主教會內的法定譯本,沿用至今。
在十五世紀印刷術發明以前,書本的製作全賴人手抄寫,書籍少量且昂貴。從西羅馬帝國直到中世紀的千餘年期間,拉丁文是整個歐洲大陸(史稱「基督王國」Christendom)的通行語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拉丁文仍是全球天主教會通用的法定語言。
譯經是一個需要極高超的文學、語文、教義等各方面素養的大工程。西元1517年以後,歐洲由於基督新教的興起(強調聖經是真神信仰的唯一來源,信眾必須經常且親自閱讀,以獲得神的啟示),和各民族文字的成熟及使用,1522-1534年期間,首先出現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德文譯本。由於較早時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德文聖經因此大為普及。1611年英王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的英文聖經出版,對英國文學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西元635年,景教(從天主教分支出去的「異端」教會)教士阿羅本抵達長安,傳道譯經(其譯本失傳)。清末,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大規模來華傳教。適應各地方言和市井人士使用的部分聖經的譯文,因陋就簡,或用口語式及意譯,或採行拉丁字母拼音,因此,僅一時性、地域性的適用。少數高水準文雅譯經,僅涵蓋小部分經書,或曲高和寡。這些中文譯經的努力,均未能形成氣候。
現今通行的完整聖經的中文譯本,天主教會採行1968年的「思高版」聖經,而基督新教各教會多以1919年的「和合版」聖經為準。
聖經各書固然各有作者,天主教會在歷史的檢驗過程中,確認這些經書是出自「天主的默感」,或親自(耶穌)的啟示,足堪信友的奉行不渝。
約二千年來,基督宗教浸潤歐洲各民族的文化萌芽、發展、成熟的整個過程。聖經內容和精神無所不在地體現於文學、藝術、建築、社會結構等各式各樣內在、外在的文化中。要瞭解現在和過去西洋的文化,具備認識聖經的背景知識是不可或缺的。
詞彙(註解)
※ 活字版印刷術──
日爾曼人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發明了使用拉丁字母的活字版印刷術。西元1455年他印刷的拉丁文聖經(Vulgate)是現存西方最早的活版印刷書籍。
※ 西歐地方語言的譯經(Vernacular translation)風氣──
自西羅馬帝國末期,歷經千餘年的中古世紀以來,拉丁文一直是西歐的國際通行語言,也是大一統天主教會的法定語言。拉丁文聖經(Vulgate)是教會唯一認可的版本。由於識字人口僅佔少數,且多為教士,一般信友多經由教士的轉述,或教堂的宗教裝飾,或各類宗教活動和戲劇等,間接地瞭解聖經的內容。
西歐各地人們日常使用的不同方言,約到十三世紀以後才開始正式以書寫的形式表達。後來,由於民族國家的興起和需要,各地方語言日趨成熟和系統化,是歷史上所謂的「國語運動」(Vernacular)。
1517年以後,基督新教(the Protestants)大量地與天主教會分裂。路德(Luther)、喀爾文(Carvin)、和英國國教等教派,別立教會,並受地方政府和君主的保護。他們訴求「聖經至上」(sola scriptura,或absolute primacy of the Bible),堅持信者必須直接且經常地閱讀聖經,以獲得信仰的日常滋潤和來世的救贖。以本地語言翻譯聖經,遂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印刷術的發明和技術成熟,更是大量廣泛傳播的有利因素。本地學者菁英的協力策劃譯經,使新譯的聖經成為各地仍處萌芽階段民族語言的典範和標準。由於聖經題材的豐富,因而成為各地方文學創作和體例的淵源,對其文學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茲以英文譯經為例,略做說明。英人丁達爾(William Tyndale)於西元1525年譯成聖經的新約(New Testament)。接著,在1530年譯成《梅瑟五書》(舊約的前五部書)。他的同事柯維達(Miles Coverdale)續譯出《聖詠集》(Psalms)。在此基礎上,首次獲得英王正式承認的聖經版本(the Great Bible)在1539年出版,並分發到每一個教堂,做為公開宣讀之用。1553年繼位的瑪莉女王恢復正統天主教,斥之為異端,而加以焚毀。流亡日內瓦的喀爾文派的新教徒譯出更具學術水準的普及版聖經(the Geneva Bible)。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繼位後,恢復英國國教,教會當局將之略做修正,而為主教版聖經(the Bishops’ Bible),令境內每一個教堂經常誦讀。在閱讀聖經風氣的刺激下,此時被迫流亡海外的正統天主教信徒也積極進行譯經。這個天主教版本,史稱萊姆斯聖經(the Rheims Bible)。
英王詹姆斯一世(King Jame I)繼位後,動員46位學養豐富的高級教士(分別選拔自,西敏寺首都主教大教堂、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和一位學者(Sir Henry Savile)精心籌畫完整而正確的英文譯本,歷時七年(1604-1611),終於成就了流傳後世著名的英王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Bible)。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speare 1564-1609)是英國文學史上的大師。除當時一般的宗教文化薰陶外,據專家研究,他的文學作品中,直接引述聖經的內容,有300餘處。茲引述《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1596-7首次演出)中的一段對白為例:
鮑: 那麼猶太人應該慈悲一點。
夏: 為什麼我應該慈悲一點?把您的理由告訴我。
鮑: 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霖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於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於施予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無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顯出一個帝王的高貴:御杖不過象徵著俗世的威權,使人民對於君上的尊嚴凜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卻高出於權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內心,是一種屬於上帝的德性;執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調劑著公道,人間的權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沒有差別。所以,猶太人,雖然你要求的是公道,可是請你想一想,要是真的按照公道執行起賞罰來,誰也沒有死後得救的希望;我們既然祈禱著上帝的慈悲,就應該自己做一些慈悲的事。我說了這一番話,為的是希望你能夠從你的法律的立場上做幾分讓步;可是如果你堅持著原來的要求,那麼威尼斯法庭是執法無私的,只好把那商人宣判定罪了。
附註:
摘自 朱生豪譯本夏洛克──猶太富翁 鮑西亞(Portia)──飾法庭律師正義(justice)和慈愛(mercy)是聖經中描述天主如何對待世人的核心概念。
PORTIA : Then must the Jew be merciful.
SHYLOCK : On what compulsion must I? tell me that.
PORTIA : The quality of mercy is not strain’d
It droppeth as the gentle rain from heaven
Upon the place beneath: it is twice blest;
It blesseth him that gives and him that takes:
‘Tis mightiest in the mightiest: it becomes
The throned monarch better than his crown;
His sceptre shows the force of temporal power,
The attribute to awe and majesty,
Wherein doth sit the dread and fear of kings;
But mercy is above this sceptred sway;
It is enthroned in the hearts of kings,
It is an attribute to God himself;
And earthly power doth then show likest God’s
When mercy seasons justice. Therefore, Jew,
Though justice be thy plea, consider this,
That, in the course of justice, none of us
Should see salvation: we do pray for mercy;
And that same prayer doth teach us all to render
The deeds of mercy. I have spoke thus much
To mitigate the justice of thy plea;
Which if thou follow, this strict court of Venice
Must needs give sentence ‘gainst the merchant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