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利騰大公會議
(The Council of Trent, 1545–63)
(The Council of Trent, 1545–63)
天主教會在十六世紀的改革行動
背景說明
背景說明
「基督王國」(Christendom,即,「率土之濱,皆我基督徒」)是西歐長達千年的中古時期天下一家的具體概念。各地區近乎獨立自治的自給自足的小社會中,宗教和公共事務(政治)是社會生活和秩序一體的兩面。
十六世紀初葉,以馬丁路德等各地宗教領導人物為代表的「宗教改革運動」(Reformation),引發軒然大波。各地互不相讓的貴族和君主的政治力,藉而進入。打著宗教派別的旗號,糾紛和戰爭不斷,直到解決「三十年戰爭」(Thirty-Years’ War, 1618–48)的西發里亞條約(Treaty of Westphalia)才暫告一段落。
天主教會所保住的地區,以及基督新教(路德教派、喀爾文教派、和英國國教派)所分佔的領域(形成後來的「國家」),大致上就此確定,直到近代。
華人讀者要用這個「基督王國」的概念,方能理解這段宗教糾紛的歷史。各宗教領袖需要依靠各不同地區政治主導力量掌權者的撐腰,而後者基於不同的理由,也必須「選邊站」──各領域內的子民們豈能容忍「騎牆派」者──因而,各自都宣稱自己才是「正統」的宗教者。在「魚幫水,水幫魚」的景況下,於是出現了一個歷史的新局面。
其實,天主教會內部的腐敗,如何不滿,又需要如何的改革,本是一個團體組織「紀律性」(disciplinary)的整頓,乃屬技術性的問題。至於,神學上不同見解的爭議,屬於宗教神學家的專業範疇(當然,也會在後來影響到一般的信友),大可經由不斷的思辯,在眾多資深宗教人士的智慧論斷下,而獲得解決。羅馬帝國在第四、五世紀,幾個長達數十或數百年的「神學爭議」的風波,殷鑑不遠。
或許,用所謂「大歷史」(macro-history)的視野,來綜觀這個紛爭擾攘、宗教爭執時代的前後各兩、三百年的景況,方能略窺歷史巨輪進展的軌跡,從而釋懷人類的軟弱、渺小、和有限。
基督新教源起的論述甚多,且廣為周知。天主教會出於自身反省的「改過遷善」過程,則少為人知。其中,脫利騰大公會議的成就,是制度性的革新和教理根本問題的澄清,乃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試就現有的權威論述,整理譯出,以供華文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