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派遣去宣揚福音
約7:1-4,6-7;詠146;格前9:16-19,22-23;谷1:29-39
約7:1-4,6-7;詠146;格前9:16-19,22-23;谷1:29-39
《約伯傳》解決義人不該受苦的問題。人們普遍認為,痛苦是罪惡生活的結果,而這種解釋並不能使本書的作者滿意。約伯的幾位好友建議他反省自己,承認自己的罪過,但他對此予以拒絕。他沒有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某些理由,即導致他慘受痛苦的罪過。本書中的這位英雄,將他的生活與雇工或奴隸的生活作對比。前者期待薪水,後者夢想自由,而約伯希望醫治。不幸的是,持續長久的痛苦摧毀著約伯的希望,「我的日月速於織梭,也因無希望而中斷。」(約7:6)
耶穌「治好了許多患各種病症的人,驅逐了許多魔鬼。」(谷1:34)今日福音中得蒙醫治的人,滿心喜樂。他們生病的日子和被邪惡勢力的奴役,同樣沒有帶給他們希望。但隨著基督的臨現,一切都改變了。「醫治破碎心靈的主」(詠147:3)應受讚美!耶穌的醫治活動是約伯抱怨的首個答案。任何痛苦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而且在痛苦中我們永遠不時孤獨的。「基督承受我們的脆弱,擔荷了我們的疾病。」(瑪8:17)約伯忍受了苦難,這一事實表明天主與他同在。他通過了試煉期,而且重獲了遠超過他原先所擁有的(約42:12),這一事實指向福音資訊。
約伯抱怨自己活得悲慘,卻沒有意識到天主對他有一個答案,此答案遠超過人的想像。它被包含在聖保祿所宣講的好消息中。在這裡,每一個「約伯」都可以找到在這短暫生命中卻飽經痛苦,以至以死告終的答案。福音的核心是天主子的死亡與復活。因此,死亡不是生命的最終結局。復活的基督從墳墓中出來,戰勝了痛苦和死亡,開啟了永生之路。因此,當主耶穌在聖週六凱旋地下降冥府,宣報救恩喜訊(伯前3:18-20,4:6)時,約伯就在那些詠唱「阿肋路亞——讚美上主」者之中,期待進入圓滿的生命中。
有關天主子,即那位承受我們的脆弱者的好消息,不能僅限於某處;「讓我們到別處去,到鄰近的村鎮去罷!好叫我也在那裡宣講,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谷1:38)葛法翁已經有所經歷,但還有許多人還在滿心期待著福音。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到加里肋亞各地,在他們的會堂裡宣講,並驅逐魔鬼。」(谷1:39)這也是為什麼基督的門徒們在耶穌升天後走向全世界,向一切受造物宣講福音(谷16:19-20)。
今天,許多人生活卻沒有希望。對於他們來說,生命也是短暫的,苦痛累累,而且以死告終。他們需要醫治破碎心靈的耶穌基督的福音。我們不能把這個好消息據為己有。「如果我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9:16)教會本質上就是傳教士,福傳就是侍奉。「雖然我是自由的,不屬於任何人;但我卻使自己成了眾人的奴僕,為贏得更多的人。」(格前9:19)讓我們與萬民的宗徒保祿一起向全世界宣告,在耶穌基督內,痛苦具有意義,死亡已被擊敗,而且每一個信徒都成為永恆生命的繼承者。
也可以直接上作者的網頁:Reading B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