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力神父
(聖母聖心會會士、比利時南懷仁基金會董事會成員)
早在十幾年前,台灣牧靈中心的董事會已經自行解散。毫無疑問,台灣牧靈中心過去三十年來為台灣教會,在推廣牧靈建設與復興方面,扮演了重要及積極的角色,其重要活動項目包括成立牧靈研習所,栽培了許多修會會士和教友成為專業的講道員,也曾在台灣各教區舉辦了大大小小的培訓班,編寫並出版許多教理講授課程的教材,以及發行《見證雜誌》。
後來,教會內其他的中心也相繼提供了新的課程。多年後,台灣的修會團體和教區,決定停止支持台灣牧靈中心和《見證雜誌》。當時,台灣牧靈中心的董事會認為這代表了一個信號,就是「該中心已完成了它在台灣教會的角色和使命」。
實際上,在亞洲和西方的一些牧靈教理中心也經驗了類似的歷程。其中有些能夠適應新時代的需求,並重新確認自己的定位,比如由 AmalorPavadas 神父在印度班加羅爾(Bangalore)成立的「全國聖經、教理和禮儀中心」(National Biblical Catechetical Liturgical Center)成功適應了新的時代需求;有名的南非隆國牧靈中心(Lumko Center)如今也正在重新評估該中心的課程;另外,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生命之光」(Lumen Vitae Institute)將併入某大學,也暗示了未來的一大轉變。其他在倫敦、芝加哥、慕尼黑、奈美根(Nijmegen,荷蘭)的牧靈中心,不是重組轉型,就是已經結束。
比利時南懷仁基金會曾一度希望「台灣牧靈中心」和《見證雜誌》可以從內部更新其計劃及出版內容,來面對台灣教會的新挑戰,然而事實未如所願。基金會仍然設法贊助《見證雜誌》,至少使其得以延續在台灣的使命。不過這十多年下來,訂戶數量非但起色有限,反而陸續減少。基金會不得不考量這是另一個消極信號。
在此情況下,南懷仁基金會這個在比利時魯汶立案的組織,經過審慎評估,最後不得不做出決定,不宜再從海外繼續資助這份雜誌,並討論台灣教會議題,以免有人會質疑及批判基金會把海外的觀點,強加在台灣地方教會。事實上,基金會從開始都是本著服務地方教會的原則,而此刻對於《見證》的停刊,誠屬無法避免及符合邏輯的決定。
《見證雜誌》是聖母聖心會的袁士林神父(Fr. Albert Geusens, CICM)於1963年創辦,當時也是華明教理中心的初創(搖籃)期,我和袁神父並肩攜手合作。從那時候起我便開始給《見證》投稿。歷經52年後的今天,要跟這位老朋友-《見證雜誌》道別,我想我的內心比任何人都來得難過不捨!
決定停辦、並不意味著基金會停止對「更新牧靈教理講授」的關心與推動。一如既往,今天牧靈革新的需要與1970年(應羅 光主教之邀請)創辦台灣牧靈中心時的需要,是毫無差別的。
1970年代牧靈中心所優先關心的,今天南懷仁基金會依然尊重。因此我們不把《見證》的停刊視為失敗,而視為一個挑戰,此挑戰召喚及催迫著我們,去辨識當今牧靈的先決需求,並且找出新的方式與架構去回應這些需求。
梵二大公會議已進入50週年,也代表我們進入了「後梵二時代」。牧靈的革新,過去50年在各地百花齊放,然而人們不禁要問,教會的牧靈革新真的沒有停滯不前?或甚至近來有倒退數步的趨勢?
如今,是時候停下來評估我們所成就的牧靈革新,但同時,我們也該對尚未成功推動的梵二革新精神,包括禮儀、教理和教會生活本地化的部分做反省。
南懷仁基金會願意藉此機會,與中國主教們,以及與亞洲各地的牧靈中心一起做此反省。亞洲的幾個中心,已開始進行此類的反省與評估。它們曾在馬尼拉(2011年),班加羅爾(2012年)以及越南(2014年),聚會討論。南懷仁基金會也派了代表參加班加羅爾的會議。基金會計畫繼續參加此類會議,因為這是大家一起集思廣益,懷著福傳使命的省思做規劃的時刻。評估反省應當是牧靈關懷的恆常部分,我們應該擴大圈子,讓更多的人一起參與討論,包括各中國本地教會的主教們。
在台灣、中國或海外華人團體傳福音,與在印尼或印度傳福音是不一樣的。過去多位中國神學家,撰寫了許多關於向華人福傳的本地化思想,如:羅 光總主教、張春申神父,或成世光主教所寫的《止於至善》、《天人之際》等著作。我們是否應該研究他們的思想,並將其整合到我們的教理課程?也許我們需要積極主動重新著手。
台灣牧靈研習中心過去曾創辦了「德苑」研究小組。要以華文作品向中國人福傳,我們願意更瞭解中國人的思想和思考模式,包括傳統和現代的思想。傳統中國人和現代中國人是如何理解「天堂」、「喜樂」、「罪惡」、「愛」、「正義」、「義務」、「性愛」,以及其他二、三十個主題。無論在任何一個社會,這些主題都反映在暢銷小說中。
當時「德苑」的同事們便負責閱讀當時的小說,閱讀的同時特別留意、並節錄整理出小說中碰觸到關於這些主題的內容,再抄寫在小卡片上。經過閱讀了一百本小說後,我們便有了反映中國人針對那二十個主題的思想模式,那的確是很豐富的論述匯集。《見證》當時刊登了一些德苑的研究成果,幫助傳道員在宣講福音時也納入這元素。
為更領會傳統的中國思想,當時姜其蘭、張淑華、趙榮珠和其他幾位同事研究了不少中國經典著作。姜其蘭的研究成果後來在台出版了《天道古說》,又交金以楓姊妹以簡體字版在北京另行編印成書,其內容對講道和福音本地化來說,是豐富的參考資源。
此外,福音的宣講也需要納入教會社會思想內容。目前的成人慕道手冊和福傳手冊,有必要加上教會社會訓導的豐富內容。這需要一些專家的深入研究與付出,也是我們今後的重要任務及挑戰。
早在十幾年前,台灣牧靈中心董事會就已經做出結束牧靈中心和停辦《見證雜誌》的決定。儘管如此,比利時南懷仁基金會基於推廣牧靈革新的使命,仍願意結合其他中心,並偕同一些中國主教一起反省,努力找尋新的方向與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