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希望的門檻(一)
一小撮「納匝肋人」(Nazarenes,猶太主流社會對耶穌的門徒和他們的信徒的稱呼)是當時猶太社會底層的普羅大眾。他們究竟有什麼本事,能在三百年後遍布羅馬帝國,且人數眾多──被君士坦丁皇帝(Constantine),於313A.D.正式接納時,教友人數約為帝國境內五千萬人口的十分之一;後來,還被立為國家的法定宗教?
信眾的答案很簡單──都是天主(God)的帶領。然而,讓我們嘗試著,從有 形可見、人文的角度,去分析和瞭解。
西元一世紀中以前,教徒們仍依附在猶太社會和宗教生活的傳統之中。如何另外發展出自身的特色──天主教會──是亟需跨越的一大門檻。面對帝國內的泛希臘文化、社會,和各個不同宗教的競爭,如何因應及克服,又是一個門檻。社會的詰難和政府公權力一波又一波的長期迫害,更是關鍵因素的門檻。
西元49年耶路撒冷的大公會議,宗徒之長伯多祿在眾人辯論後裁決,新的教會不受猶太人獨特的法律書關於男子割損禮(男嬰要割包皮)和不潔食物(禁食豬肉和其他「不潔」之物)的拘束,從此敞開接納外邦人(非猶太人)的大門。
福音(Gospel)的傳播,在信徒言和行的見證下,適時地有神來相助(預言、治病等等的奇蹟),吸引大批奴隸、勞苦大眾、商人等社會底層人士的皈依。
離開安息日(Sabbath週六)和猶太會堂(synagogue)的猶太宗教傳統,信徒 們在主日(週日)聚會──初期,通常是秘密性質,一則避免外教人干擾,另則保持禮儀的神聖性。起初,在私人住宅聚會禮拜,二、三世紀時逐漸有單獨特定的場所,及至教堂的建築。接受耶穌為天主所預許的默西亞(希臘譯文為「基督」) 和救世主的信徒們,聚會時就重行耶穌最後晚餐──祝聖餅和酒,成為祂真實的身體,因而和信眾共融為一體──的紀念禮儀聖事。同時,採行猶太會堂聚會時,選讀聖經和闡釋(講道)的傳統,逐漸成型為今日的「彌撒」(拉丁文Missa,英文Mass)。
慕道者,經過一段時期的教理學習和宗教薰陶,由「受祝聖者」(ordained priest,主教或司鐸)考核後,施行正式入教的「授洗禮」(Baptism)。
既是一個愛的信眾團體(congregation),照顧信眾、關懷病苦孤寡等實行愛德 的工作,就需要分工負責和合作。以主教(bishop)為宗徒繼承者的身份,在特定地區內綜理教務;指派司鐸(priest)在轄區內各信眾團體,具體地執行照顧任務; 任命執事(deacon)管理日常事務等;這樣的組織體系,至遲於第一世紀結束前, 業已成形和運作。在西元60年左右,安提約基亞的信友團體,就開始被一般人稱為「基督徒」。
猶太本國使用的亞拉美語(Aramaic),在49A.D.與猶太教分開之前,早已不 敷實際需求。國際語言的希臘文,是教會內部的溝通語言,大大地助長福音的廣泛傳播和被接受。及至擴展到帝國西部的拉丁語通行區,又需轉譯語言和經書。跨文化的傳播和保持教理一致性的挑戰,就需要各教區之間經常的協調和議決。教區既遍及廣闊的羅馬帝國,更需要健全和有效率的行政體系。
東、西羅馬帝國有效率的政府行政體系,提供了借鏡的機會。在全帝國的120個行省(province)的省會都市,分別成立總主教區(metropolitan archbishop),以協調省內各教區(bishopric)。各大地區的中心城市,如安提約基亞(Antioch),亞歷山大里亞(Alexandria),耶路撒冷(Jerusalem),迦太基(Carthage),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和羅馬(Rome),逐漸演變為協調周邊各省的宗座區(patriarchate)。而羅馬主教,以宗徒長伯多祿和保祿兩位宗徒殉教之地,和其繼 承人的身份,以及帝國首都的地位,在第四世紀之前,已成為天主教會公認的首席,而享有教宗(pope)的獨尊。
在西元四世紀之前,東羅馬境內的教徒遠多於西羅馬。安提約基亞在近東(Near East)地區轄下有100餘教區;埃及也有100餘教區。然而,教友人數和教 會發展的重心,逐漸西移。約400A.D.的紀錄,北非有500個教區,南義大利有200個教區,高盧(Gaul,今法國)有115個教區。天主教會早已牢牢地紮根於羅馬帝國的各個角落,活躍且有效地在日常生活中運作著。
詞彙(註解)
※ 聖事(Sacraments)──
天主教會認為,「聖事」是主耶穌親自建立的、有形可見的宗教儀式。領受的信徒,在教會神職人員施予其聖事時,藉著外表上具體可見的禮儀,已實質領受了天主賞賜的這個恩寵(grace)。天主教的七件聖事為:洗禮(baptism)、堅振(confirmation)、告解(confession,亦稱,和好聖事)、聖體(eucharist)、聖秩(holy order,祝聖司鐸)、病人傅油(anointing of the sick,或稱,臨終傅油)、和婚配(matrimony)。
※ 主日──
傳統的說法是,耶穌在週五受難,三天後,於週日復活。因此,基督徒在星期日舉行(紀念耶穌最後晚餐的)彌撒禮儀,並稱此日專為敬禮主耶穌的日子,是為「主日」。並以之為每週的第一天。
※ 祝聖(ordain)──
藉著施行「覆手」(或譯,按立)聖事,象徵天主賦予領受者權柄和責任。天主教會的主教,有權給「具備資格的男士」覆手,祝聖他為司鐸(priest),中文通稱為「神父」。「主教」(bishop)職務人選,經選定後,需由已具合法資格的主教來祝聖(consecrate,請注意和祝聖司鐸的英文詞彙不同)後,才成為合法的主教。
※ 天主教會(Catholic Church)──
是全球各地天主教信友團體的總稱。象徵各地教會的大公性(catholic)和一致性。一個「至公、至聖、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we believe in one holy catholic and apostolic Church),是天主教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