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有關梵二的大事記要──二十世紀的歐洲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有關梵二的大事記要──二十世紀的歐洲
 
◎   1901 A.D. ──
  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 1837-1901)逝世。也象徵著全球性大英帝國輝煌世代的結 束,從此式微,美利堅合眾國(U.S.A.)取而代之的跡象,日益明顯。
 
◎   1912 A.D. ──
  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
 
◎   1914-8 A.D. ──
  第一次世界大戰。自從義大利和德國統一後(1870/1871),歐洲國際政治的均衡狀態, 發生了巧妙的變化。從中古時期地方勢力的「碎片」(fragmentation),發展出具有民族主義 特色的現代國家──要錢、要權、要土地是它們共同的特點。國際紛爭因而愈演愈烈,終至於因微小事件的擦槍走火,而觸發為不可收拾的世界大戰。
 
  與歷史上局部性、短暫而有限度的戰爭性質不同,一戰延續長久,血腥、破壞力廣泛而強大,據估計約一千萬人死亡,且大多為年輕人。一戰後悼念文學盛行,德人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是一佳例。散佈法、比、德邊境地區的巨型戰爭公墓,除悼念意義外,也提醒世人戰爭的可怕。此外,一戰中的一場小戰役,1915年的Gallipoli戰役(現今土耳其的,濱臨達達尼爾海峽的,一個歐陸上的小半島) 也因英屬的紐、澳聯軍(Anzac)在此地犠牲重大,因而觸發他們獨立建國的自我意識,悼念情懷醖釀成國族的長久紀念,昔日戰場迄今仍是年輕澳洲人的「朝聖地」。每年4月26日的Anzac Day,都盛大慶祝紀念。
 
◎   1917 A.D. ──
  聖母瑪利亞顯現於葡萄牙的法蒂瑪(Fatima,位於里斯本近郊)。期間所預言的「三個秘 密」──包括,教宗遇刺和蘇聯共產主義的瓦解──均己實現。
 
◎   1917 A.D. ──
  俄國布爾什維克黨人(Bolsheviks)革命成功,施行共產主義(Communism)。這個以千千萬萬人的性命為代價的社會主義巨型實驗室,苟延至1990年代才以慘敗收場,改行民主制 度。
 
◎   關於蘇聯的宗教政策 ──
 
  革命初期的蘇共,是「戰鬥型的無神論者」(militant atheism),以暴力為手段,要消滅 所有的宗教,因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茲僅以俄羅斯東正教會(Russian Orthodoxy)的狀況略做說明。一千多年前,源自希臘「東 方正教」的這個基督宗教,早已是俄羅斯民族的全民信仰,也是民族文化的組成因素之 一。東正教會有形的建制上,早已是政府的一個部門。
 
  革命初期企圖以暴力消滅東正教會的政策,終告失敗。因為監禁(有時,殺害)教士和封閉教堂等措施,並未奏效。及至二戰前夕和其期間,史達林(Stalin)為抵抗希特勒(Hitler) 的入侵,急欲喚起全民的民族意識,乃進而宣稱東正教會是俄羅斯民族的傳統,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因而撤銷各項反教會的宣傳和措施,但仍禁止黨員和政府人員信教。戰爭艱困期間,教會高層始終是支持政府的。
 
  1943年,史達林甚至於親自接見教會的高層人士,並在稍後宣佈任命一位莫斯科宗主教(亦即,俄羅斯東正教會的最高職位,而該職位已空懸多年。傳統上,此項任命是沙皇的特權)。因此,大 致上又回到管納的傳統政策。
 
◎   1922 A.D. ──
  義大利墨索里尼(Mussollini)法西斯式獨裁政府開始,直到二戰結束。
 
◎   1933 A.D. ──
  利用德國在一戰後的混亂局面,希特勒(Hitler)領導的納粹黨(Nazi)在全國大選獲得 多數支持,合法地被任命為德國總理,迅即以各種「民主」的方式取得法西斯式的獨裁大權,進而對外擴張,及至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1936-9 A.D. ──
  本世紀初期,西班牙政治混亂的局面,一直延宕未解,終至引發左、右派對峙的「西班牙內戰」。英、美、法等在國際上保持中立,但其國民甚多以「聖戰士」的名義加入政府軍的外籍兵團助戰。其中,以英籍歐威爾(Orwell,以其名著《1984》為世人所熟知)和美籍海明威〔Heymingway,其名著《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即以他親身經歷內戰為背景)〕。佛朗哥將軍(Franco)的右派勢力,獲義、德的大力支持,最終獲勝,因而取得法西斯式的獨裁大權以迄於1960年代逝世為止。他在二戰中始終保持中立。至於,他在歷史上的評價,則眾說紛紜。
 
◎  1939-45 A.D. ──
  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自1951年12月7日的日軍偷襲珍珠港事變開始起算)。
 
◎  1945 A.D. ──
  以維持世界和平為目標的聯合國(U.N.)成立,總部設於紐約市。
 
◎  1947 A.D. ──
  在大英帝國約150年的殖民統治後,印度次大陸在協議中獨立了。印度與巴基斯坦因宗教理由,而劃分疆域,各自獨立建國。
 
◎  1948 A.D. ──
  以色列(Isreal)在其先祖的故鄉巴勒斯坦(Palestine)建國獨立。猶太人以武力解決當地和四鄰阿拉伯國家的反對,至1949年已造成50萬原居地阿拉伯難民的流亡(是原居地人口的3/4)。1948年即與阿拉伯國家爆發第一次的「以、阿戰爭」,在以後的1/4個世紀內又打了三場大仗,包括著名的「六日戰爭」。以、阿民族之間結下「無解的」種族仇恨和血腥暴力衝突,迄今未歇。
 
◎  1949 A.D.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1947-70s A.D. ──
  約略1/4個世紀,是所謂的美、蘇冷戰期(Cold War),其間發生韓戰(1950-3)、越戰 (1964-75)、古巴危機(1962年10月)、西非前殖民地國家的「代理人戰爭」,和其它各式各樣的國際衝突。美、加、英、法等12國為集體防禦,於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而蘇聯也相應地將東歐各共產國家組成「華沙公約組織」。
 
◎  1950 A.D. ──
  教宗宣佈「聖母升天」(Assum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into heaven)為教會當信的 教理。然而,教會每年固定在8月15日慶祝聖母升天節,早已是一項古老的傳統。這是史上第二次,教宗以自身的權威去定義教理。
 
◎  1952 A.D. ──
  法、義、西德加入荷、比、盧(Benelux)已有成功經驗的組織,擴大成立為「歐洲煤和 鋼鐵組合」(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進而於1957年組成「歐洲共同市場」(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或稱 Common Market)。當時,其所包含的人口總數為1億8千萬人,約與美國人口相當。
 
◎   1957 A.D. ──
  蘇聯(USSR)成功地發射首枚環繞地球的人造衛星Sputnik號,開啟了美、蘇之間約20年的「太空競賽」(美國「太空總署」成立於1958年)。
 
◎   1960 A.D. ──
  美國總統大選(11 月),天主教徒的甘乃迪(J.F.Kennedy)勝選。(他於1963年11月遇刺身亡。)
 
◎   1962 A.D. ──
  梵二大會召開(10/11);古巴飛彈危機(10/22);中國與印度的邊界戰爭(10月20-28日)。
 
◎   1963 A.D. ──
  若望教宗發表《和平於大地》通諭(4/1);南越共和國天主教徒的吳廷琰總統,在軍事政變中身亡。隨即引發美軍積極介入,是為「越戰」(1964-75)。
 
◎   1962-5 A.D. ──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簡稱梵二,Vatican II)於梵蒂岡城召開。象徵著天主教會邁進現 代世界(to live in the modern world and with it)的里程碑。大會的各項決議案,不僅正向面對各項議題,且頗具前瞻性,被世人譽為二十世紀世界重大事件之一。
 
◎   1963-73 A.D. ──
  中、蘇邊界糾紛,武力衝突不斷 (註: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於1966年)。
 
◎   1964 A.D. ──
  蘇共(USSR)領導人赫魯雪夫突遭罷免 (註:消息封鎖,後來才知曉柯錫金繼任)。冷戰中的不 安定因素,在國際間發酵。
 
◎   1960s A.D. ──
  在1960年代,形成日後美國科技文化重心的矽谷(Silicon Valley),在其國內反主流文化潮流嬉皮運動(Hippies),和日趨嚴重的反越戰示威活動等脫序的社會現象中,開始興起。它吸引Data Processor, Micro-Processor,和Semi-Conductor等各類硬體的製造業和相關科技人才,以及研發中心等產業有利條件的集中與快速的發展,蔚為最新的科技文 明,迄今未歇。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