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有關梵二的大事記要──十九世紀的西歐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有關梵二的大事記要──十九世紀的西歐
 
◎   1815 A.D. ──
  拿破崙兵敗滑鐵盧(Waterloo),遭流放聖赫肋拿島(St.Helena,西非外海一小島)。維也納會議(Settlement at Vienna)恢復歐洲的舊秩序。但未能維持太久,即遭革命浪潮席捲。
 
◎   1814 A.D. ──
  天主教的耶穌會(Jesuits)正式全面恢復。耶穌會在文藝復興的時代氣氛中孕育,成立於宗教改革運動中,具有「單兵作戰」型的奮鬥精神,在一般修道人士的安貧、守貞、服從三個誓願之外,再加上「絕對效忠羅馬教宗」的第四個誓願。
 
  強調其個別修道士的高等教育,並積極從事對具有教會影響潛力青年的培育,使他們能更廣泛地革新和提升天主教會。在絕對王權的大時代環境中,耶穌會的壯大和事業成功,受到各國政治、社會領導階層,和啓蒙時期的精英人士,以及天主教會內的反對者的一致圍剿,於1759-73的15年之內陸續在葡、法、和西班牙境內被禁止和驅逐。在各方強大壓力下,教宗於1773年7月21日正式下詔解散耶穌會。尊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反倒是認為撿到了便宜,積極收容流亡的耶穌會士,並鼓勵他們繼續經營早已著有成效的學校教育等活動。由於時代的轉變,人們終能接受這類型態的修道人士,教宗因而於1814年正式宣佈重新恢復耶穌會的組織。
 
◎   1842 A.D. ──
  清朝與英國訂立《南京條約》,結束鴉片戰爭,並開放五口通商,結束了「鎖國」的心態,開始接受西洋文明。
 
◎   1848 A.D. ──
  法國大革命時期後,另一波的革命浪潮又再襲捲全歐。義大利和德國的統一運動均功敗垂成。
 
◎   1848 年 1 月 ──
  《共產黨宣言》(The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公佈。這是馬克思(Karl Marx, 1818-83)和恩格思(Friedrich Engels, 1820-95)的傑作。當時的國際共產黨聯盟,還是一小撮激進工人的組織,其倫敦辦公室於1847年邀請這兩位撰稿。
 
◎   1851 A.D. ──
  萬國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5月1日由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揭幕於倫敦的海德公園(Hyde Park)。它象徵著大英帝國在工 業革命中快速發展、遙遙領先世界其它各國的黃金時代。
 
  此後,西歐各國和美國的工業化急速跟進,甚至於,亞洲的日本(日本「門戶開放」於1853年)也在1880年代,大步邁進,19世紀末已跟上工業先進國家的程度,不僅在初試帝國主義啼聲的「甲午戰爭」擊敗中國,並在稍後的「日俄戰爭」(1904-5)擊敗俄國,令世人震 驚!
 
◎   1854-6 A.D. ──
  克里米亞戰爭(The Crimean War)。這是一樁無厘頭起因的戰爭,英法聯軍登陸黑海(Black Sea)的克里米亞半島,在多次拉鋸戰後,終於擊敗沙皇的軍隊。戰爭背後的原因,是各帝國主義者爭奪所謂的「國家利益」。護士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的慈善美行,和《輕騎兵進行曲》所取材的背景故事(the occasion of 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淒涼感人, 是本次戰爭中著名於後世的插曲軼事。
 
◎  1854 年 12 月 8 日 ──
  羅馬教宗首次以其自身的權威宣佈,「聖母始胎無染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為 天主教的教義(dogma)。
 
◎  1858 A.D. ──
  聖母瑪利亞顯現於法國的露德(Our Lady at Lourdes)。期間各次的顯靈和奇蹟事例,後 來被教廷正式承認,成為天主教會著名的朝聖地。
 
◎  1859 A.D. ──
  英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論》(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出版。第一版(1859-11-24 發行)1250本,當天即售完。其後的版本,均略有修正。最後的第六版於1872年發行。本書對於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思想界有鉅大的影響(因中譯本適時地發行)。
 
◎  1860 A.D. ──
  法皇拿破崙三世派兵駐防「教宗國」。1870年普法戰爭時撤防,義大利統一運動因而得以趁機佔領羅馬城。
 
◎  1864 A.D. ──
  教廷公佈《謬說總目錄》(Syllabus of Errors),負面表列許多不宜天主教友的當代各式的學說並讉責之(共計80個題目propositions)。它被附錄在1864年的教宗通諭Quanta Cura之後,做為重申前令的總結,但影響深遠。
 
◎  1869 A.D. ──
  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於1859年開工的埃及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開始通航,大幅縮 短了歐亞之間海運的航程。
 
◎  1869-70 A.D. ──
  梵蒂岡第一次大公會議(梵一)。全球700多位主教參加大會(有資格者,1050人),首次有歐洲以外的代表參與大會,其中,英語系代表120人。這是16世紀脫利騰大公會議(Trent)以來的首次全體天主教會的代表大會。重要的決議案──教宗在全體教會的首席權威(papal primacy)和「教宗不能錯」(papal infallibility,梵一大會在普法戰爭進行中,和義大利統一運動即將迫切性最後一擊的情勢下,匆匆地於1870年7月18日定義之)──是羅馬教廷「中央集權化」歷史過程的最高峰,但「教宗不能錯」定義不明確,在歷史上備受爭議。
 
◎  1870 A.D. ──
  義大利統一運動(Risorgimento)完成(軍隊於1870年9月20日佔領羅馬城),定都羅馬。教宗避居梵蒂岡城(Vatican City)一隅。「羅馬問題」(Roman Question)直到1929年方獲雙方以國際條約的方式圓滿解決。
 
◎  1871 A.D. ──
  普法戰爭勝利後,德國統一運動正式宣告完成。
 
◎  1831-46 A.D. ──
  格列哥里十六世教宗(Gregory XVI)在位期。
 
◎  1846-78 A.D. ──
  碧岳九世教宗(Pius IX)在位期。
 
◎  1878-1903 A.D. ──
  利奧十三世教宗(Leo XIII)在位期。
 
◘ 十九世紀重大的發展 (major developments):
  ※ 工業革命臻於成熟期;
  ※ 各式社會主義的現代理論誔生;
  ※ 達爾文的「進化論」對於社會科學和生物科學,產生重大的影響;
  ※ 英、美、法等國的「民主制度」的建立(establishment of democracy);
  ※ 法國大革命的餘波蕩漾和傳播至歐洲各地(1820-30和1848年期間);
  ※ 義大利與德意志民族國家的統一(1870/1871)
  ※ 歐洲列強對外進行的帝國主義(Imperialism)和在全球的各殖民地;
 
◎ 浪漫主義(Romantic style),是一種十九世紀前半的文化與思潮的流行趨勢,是針對18世紀盛行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一種反動。以基督宗教的角度來說,譬如,發生在英國的「牛津運動」(The Oxford Movement),原由聖公會內部的人士所發起,尋求豐富的教會禮儀和傳統,在其運動的外表上看來,有著趨向天主教會的現象。其中重要人物之一的紐曼(John Henry Newman)後來皈依天主教,成為神父,後被任命為樞機主教。浪漫主義在日爾曼民族的境內最為盛行。
 
◎  天主教會的復興(revival) 與海外傳教的盛況。(因繁多不及備載,請參考《教會史》)
 
◎  大英帝國內基督新教的海外傳教活動 (evangelism) ──
 
  正如同大航海時代初期,天主教的傳教士藉重西班牙和葡萄牙完善的全球航海網絡,將基督信仰帶往歐洲以外地區,佔有全球1/4土地的大英帝國也提供英國國教會(聖公會)這項便利,而蘇格蘭的長老教會(Presbyterians)和愛爾蘭的天主教會,同沾其利。
 
  基督新教的「差會」(missionary society)是一種企業型的民間自發性的海外傳教組織。它自行募款、招募人才、長期支持海外的傳教事業,而且跨教派(inter-denominational)間的協同合作。是一項功不可沒的傳教動力。
 
  18世紀末期,倫敦附近地區的教會人士,發起對「黑奴制度」的宗教性反省,進而結 社採取具體行動。經由民主議會的政治運作,先期以立法禁止奴隸的買賣和運輸(1805),繼而,英國議會於1830年立法廢止奴隸制度(其法律效力亦涵蓋海外的英屬殖民地),派軍艦巡航 盛行黑奴買賣的西非地區,強制執行該法律。至今仍傳唱的聖歌《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 即出自曾為運送黑奴船長,後皈依成為聖公會牧師的John Newton(1725-1807)之手。
 
  這些「差會」在創立之初,多以非洲地區的傳教任務為目標,隨著時日和情況的轉移,也擴大到其它地區,其間也陸續有新的「差會」被創辦。其中,國人耳熟能詳是「倫敦差 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創辦於1795年)。另有早期的差會──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1792)和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1799)。著名的非洲傳教士和探險家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 1813-73),於1838年接受倫敦差會的派遣,前往南非。
 
  英籍傳教士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原隸屬於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於若干年在中國實地的傳教經驗後,創辦了「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並且開始招募單身婦女為傳教士。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