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梵二的大事記要──十九世紀的西歐
◎ 1815 A.D. ──
拿破崙兵敗滑鐵盧(Waterloo),遭流放聖赫肋拿島(St.Helena,西非外海一小島)。維也納會議(Settlement at Vienna)恢復歐洲的舊秩序。但未能維持太久,即遭革命浪潮席捲。
◎ 1814 A.D. ──
天主教的耶穌會(Jesuits)正式全面恢復。耶穌會在文藝復興的時代氣氛中孕育,成立於宗教改革運動中,具有「單兵作戰」型的奮鬥精神,在一般修道人士的安貧、守貞、服從三個誓願之外,再加上「絕對效忠羅馬教宗」的第四個誓願。
強調其個別修道士的高等教育,並積極從事對具有教會影響潛力青年的培育,使他們能更廣泛地革新和提升天主教會。在絕對王權的大時代環境中,耶穌會的壯大和事業成功,受到各國政治、社會領導階層,和啓蒙時期的精英人士,以及天主教會內的反對者的一致圍剿,於1759-73的15年之內陸續在葡、法、和西班牙境內被禁止和驅逐。在各方強大壓力下,教宗於1773年7月21日正式下詔解散耶穌會。尊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反倒是認為撿到了便宜,積極收容流亡的耶穌會士,並鼓勵他們繼續經營早已著有成效的學校教育等活動。由於時代的轉變,人們終能接受這類型態的修道人士,教宗因而於1814年正式宣佈重新恢復耶穌會的組織。
◎ 1842 A.D. ──
清朝與英國訂立《南京條約》,結束鴉片戰爭,並開放五口通商,結束了「鎖國」的心態,開始接受西洋文明。
◎ 1848 A.D. ──
法國大革命時期後,另一波的革命浪潮又再襲捲全歐。義大利和德國的統一運動均功敗垂成。
◎ 1848 年 1 月 ──
《共產黨宣言》(The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公佈。這是馬克思(Karl Marx, 1818-83)和恩格思(Friedrich Engels, 1820-95)的傑作。當時的國際共產黨聯盟,還是一小撮激進工人的組織,其倫敦辦公室於1847年邀請這兩位撰稿。
◎ 1851 A.D. ──
萬國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5月1日由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揭幕於倫敦的海德公園(Hyde Park)。它象徵著大英帝國在工 業革命中快速發展、遙遙領先世界其它各國的黃金時代。
此後,西歐各國和美國的工業化急速跟進,甚至於,亞洲的日本(日本「門戶開放」於1853年)也在1880年代,大步邁進,19世紀末已跟上工業先進國家的程度,不僅在初試帝國主義啼聲的「甲午戰爭」擊敗中國,並在稍後的「日俄戰爭」(1904-5)擊敗俄國,令世人震 驚!
◎ 1854-6 A.D. ──
克里米亞戰爭(The Crimean War)。這是一樁無厘頭起因的戰爭,英法聯軍登陸黑海(Black Sea)的克里米亞半島,在多次拉鋸戰後,終於擊敗沙皇的軍隊。戰爭背後的原因,是各帝國主義者爭奪所謂的「國家利益」。護士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的慈善美行,和《輕騎兵進行曲》所取材的背景故事(the occasion of 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淒涼感人, 是本次戰爭中著名於後世的插曲軼事。
◎ 1854 年 12 月 8 日 ──
羅馬教宗首次以其自身的權威宣佈,「聖母始胎無染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為 天主教的教義(dogma)。
◎ 1858 A.D. ──
聖母瑪利亞顯現於法國的露德(Our Lady at Lourdes)。期間各次的顯靈和奇蹟事例,後 來被教廷正式承認,成為天主教會著名的朝聖地。
◎ 1859 A.D. ──
英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論》(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出版。第一版(1859-11-24 發行)1250本,當天即售完。其後的版本,均略有修正。最後的第六版於1872年發行。本書對於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思想界有鉅大的影響(因中譯本適時地發行)。
◎ 1860 A.D. ──
法皇拿破崙三世派兵駐防「教宗國」。1870年普法戰爭時撤防,義大利統一運動因而得以趁機佔領羅馬城。
◎ 1864 A.D. ──
教廷公佈《謬說總目錄》(Syllabus of Errors),負面表列許多不宜天主教友的當代各式的學說並讉責之(共計80個題目propositions)。它被附錄在1864年的教宗通諭Quanta Cura之後,做為重申前令的總結,但影響深遠。
◎ 1869 A.D. ──
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於1859年開工的埃及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開始通航,大幅縮 短了歐亞之間海運的航程。
◎ 1869-70 A.D. ──
梵蒂岡第一次大公會議(梵一)。全球700多位主教參加大會(有資格者,1050人),首次有歐洲以外的代表參與大會,其中,英語系代表120人。這是16世紀脫利騰大公會議(Trent)以來的首次全體天主教會的代表大會。重要的決議案──教宗在全體教會的首席權威(papal primacy)和「教宗不能錯」(papal infallibility,梵一大會在普法戰爭進行中,和義大利統一運動即將迫切性最後一擊的情勢下,匆匆地於1870年7月18日定義之)──是羅馬教廷「中央集權化」歷史過程的最高峰,但「教宗不能錯」定義不明確,在歷史上備受爭議。
◎ 1870 A.D. ──
義大利統一運動(Risorgimento)完成(軍隊於1870年9月20日佔領羅馬城),定都羅馬。教宗避居梵蒂岡城(Vatican City)一隅。「羅馬問題」(Roman Question)直到1929年方獲雙方以國際條約的方式圓滿解決。
◎ 1871 A.D. ──
普法戰爭勝利後,德國統一運動正式宣告完成。
◎ 1831-46 A.D. ──
格列哥里十六世教宗(Gregory XVI)在位期。
◎ 1846-78 A.D. ──
碧岳九世教宗(Pius IX)在位期。
◎ 1878-1903 A.D. ──
利奧十三世教宗(Leo XIII)在位期。
◘ 十九世紀重大的發展 (major developments):
※ 工業革命臻於成熟期;
※ 各式社會主義的現代理論誔生;
※ 達爾文的「進化論」對於社會科學和生物科學,產生重大的影響;
※ 英、美、法等國的「民主制度」的建立(establishment of democracy);
※ 法國大革命的餘波蕩漾和傳播至歐洲各地(1820-30和1848年期間);
※ 義大利與德意志民族國家的統一(1870/1871)
※ 歐洲列強對外進行的帝國主義(Imperialism)和在全球的各殖民地;
◎ 浪漫主義(Romantic style),是一種十九世紀前半的文化與思潮的流行趨勢,是針對18世紀盛行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一種反動。以基督宗教的角度來說,譬如,發生在英國的「牛津運動」(The Oxford Movement),原由聖公會內部的人士所發起,尋求豐富的教會禮儀和傳統,在其運動的外表上看來,有著趨向天主教會的現象。其中重要人物之一的紐曼(John Henry Newman)後來皈依天主教,成為神父,後被任命為樞機主教。浪漫主義在日爾曼民族的境內最為盛行。
◎ 天主教會的復興(revival) 與海外傳教的盛況。(因繁多不及備載,請參考《教會史》)
◎ 大英帝國內基督新教的海外傳教活動 (evangelism) ──
正如同大航海時代初期,天主教的傳教士藉重西班牙和葡萄牙完善的全球航海網絡,將基督信仰帶往歐洲以外地區,佔有全球1/4土地的大英帝國也提供英國國教會(聖公會)這項便利,而蘇格蘭的長老教會(Presbyterians)和愛爾蘭的天主教會,同沾其利。
基督新教的「差會」(missionary society)是一種企業型的民間自發性的海外傳教組織。它自行募款、招募人才、長期支持海外的傳教事業,而且跨教派(inter-denominational)間的協同合作。是一項功不可沒的傳教動力。
18世紀末期,倫敦附近地區的教會人士,發起對「黑奴制度」的宗教性反省,進而結 社採取具體行動。經由民主議會的政治運作,先期以立法禁止奴隸的買賣和運輸(1805),繼而,英國議會於1830年立法廢止奴隸制度(其法律效力亦涵蓋海外的英屬殖民地),派軍艦巡航 盛行黑奴買賣的西非地區,強制執行該法律。至今仍傳唱的聖歌《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 即出自曾為運送黑奴船長,後皈依成為聖公會牧師的John Newton(1725-1807)之手。
這些「差會」在創立之初,多以非洲地區的傳教任務為目標,隨著時日和情況的轉移,也擴大到其它地區,其間也陸續有新的「差會」被創辦。其中,國人耳熟能詳是「倫敦差 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創辦於1795年)。另有早期的差會──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1792)和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1799)。著名的非洲傳教士和探險家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 1813-73),於1838年接受倫敦差會的派遣,前往南非。
英籍傳教士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原隸屬於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於若干年在中國實地的傳教經驗後,創辦了「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並且開始招募單身婦女為傳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