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梵二的大事記要──十六世紀的西歐
◎ 宗教改革運動 (Reformation) 在本世紀末期逐漸安定下來時──
路德教派(Lutherans)大致上在北日爾曼地區,和北歐的丹麥、挪威、瑞典站住了陣腳;
喀爾文教派(Calvinists,或稱,Reformed Church)從日內瓦出發,傳佈到新近獨立的荷蘭、小部份的日爾曼地區和蘇格蘭地區;
英國國教派(Anglicans,或稱,聖公會)在英格蘭和北愛爾蘭地區;
其餘的西歐地區,仍是屬於天主教會。由於基督新教分裂出去的刺激,歷經中古世紀末期和文藝復興運動以來,內部積弊已深的天主教會﹝註:數任羅馬教宗(均為法籍,且大多任命法籍的樞機)避居法國南部的亞維儂(Avignon), 涉入世俗事務日深,且備受法王勢力的影響,史稱「巴比倫流亡期」(Babylonian Captivity, 1309-78);隨後即是「教會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 1378-1417),同時有兩位教宗存在,引發西歐各國教會當局在效忠上的分裂,也造成天主教會形象的低落;不久之後,是一連串10位的「文藝復興教宗」在位期(1447-1521),多沉醉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奢華世俗表現,和義大利半島各城邦國的政治紛爭之中。﹞加緊自身反省與改革的腳步。集其大成的是「脫利騰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 1545-63),及其諸多改革措施的落實,到本世紀末,已陸續完成,此時氣勢大振,史稱「天主教會的改革運動」(Catholic Reformation),或稱「反宗教改革運動」(Counter-Reformation)。
◎ 西班牙、英、法等中央集權式的王朝興起,並運用專業性的外交機構和軍隊形成了現代型的外交政治,使得國際間的衝突和戰爭頻繁。相對地,天主教會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漸式微,且常遭受制肘。
◎ 大航海時代 ──
亨利王子(Henry the Navigator, 1394-1460)所創導的葡萄牙人海外探險事業,進展快速。達伽瑪 (Vasco da Gama)在1497年率船隊從里斯本出發,沿非洲海岸航行,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南岸的貿易港古里(Calicut,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約百年前已到過該港)。
以果阿(Goa,位於古里港附近)為基地的葡萄牙東亞貿易帝國,迅即建立。奠定其基礎的,是第一任總督(1509-15)Affonso de Albuquerque。葡人於1511年攻佔貿易港馬六甲 (Malcacca),進而於1557年取得澳門,成為東亞貿易路線的中繼站,並開始進行與日本的 貿易。
延續政教一體的傳統,葡人提供天主教傳教士各式的方便與保護。聖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耶穌會創始的6位會員之一)於1542年抵達印度,展開壯觀的東亞傳教生涯,於1549年抵達日本(長崎)。前往中國傳教是他未遂的願望(46歲時,因黃熱病逝於澳門附近的上川 島)。據說,因他而受洗加入天主教會的亞洲教友達70萬人之眾。
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出生於沙勿略逝世那一年,1552年)於1583年(明神宗萬曆11年)到達廣東的肇慶,直到1601年才得進入北京城,58歲時(1610)逝於北京。他是來華傳 教的開教者。耶穌會的傳教策略是以中國的士大夫(知識份子)為重心,頗有進展,可惜後來受阻於「禮儀之爭」(清朝康熙、雍正時期)的軒然大波。完成統一大業的西班牙,支助哥倫布(Colmbus) 「發現了」美洲(1492 年),迅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遵循傳統「政教一體」的政策,天主教也遍及中、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