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譯者註:偶閱這篇附錄如下的短文,覺得似乎可以用來印證,我們所描述的「基督新教」對於新的在地環境的積拯調過力。尤其,它能對比於天主教會給一般人印象的保守作風。
在傳統文化上搭起福音的
不久前有個機會,聽一位從台灣到鳥干達宣教的宣教士,分享他在當地所做的民族音樂工坊,他透過採集民族音樂,訓練當地的人從事音樂、傳播、錄音方面的專業能力。可能很多人對烏干達的印象還停留在「狂人阿敏」的暴政時期,但事實上,烏干達的信仰大復興己翻轉了國家的命運,使烏干達從連年戰火、民不聊生,進步到成為非洲經濟排名第2的國家。
當我看到宣教士播放當地基督徒自己作詞、作曲、用當地節奏和曲式、彈奏當地樂器、表演話劇、跳舞……傳福音的影片,心裡真受感動。音樂好聽、舞蹈真情流露;話劇裡,有巫醫轉向上帝的橋段,雖不懂他們的語言,但因整個表演有一種直接、樸實之美,還是可以看得懂意思。
在觀看這些影片的當下,心中忽然湧出一句經文:「萬國啊,你們都當讚美耶和華!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祂!」(詩篇117:1)這個世界有這麼多我所不認識的人與地方,然而在那裡,上帝依然要得到祂的榮耀;上帝愛這些人們,他們就要來讚美上帝。
我發現,原來宣教可以有這麼多形式和方法,甚至可以為當地保留傳統文化,這跟有時宣教士會給人「破壞文化」的印象很不同。信仰與文化有著很密切的關係,一位宣教士除了要對信仰和上帝懷有熱情之外,對於要進入宣教的工場的在地文化、傳承與流變,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樣比較有機會打開「福音的結」。
根據「國際事工差會」(SIM)宣教士Myron Loss的統計,退出宣教行列的宣教士,有73%是因為受不了文化的衝擊。Paul Hiebert在〈文化差異與福音傳播〉一文裡則提到,宣教必須發展一套神學,讓《聖經》在宣教地特有的歷史和文化處境中說話。而要做到這點其實有兩個前提,一是尊重當地的文化歷史其來有自,第二是相信上帝的道具有文化的普遍與共通性,確實可以在不同的文化間被接受與認同。
Don Richardson在〈救贖的類比〉一文中,做了很棒的提醒。他說,在不同文化中都有類似的「上帝」、「創造者」、「醫治者」、「救贖者」等的概念或神祇,宣教時可細心考察在地文化如何看待及處理人的誕生與創造等問題,從中尋找基督教可以與其連結的地方,甚至於用當地神祇的名字來比喻上帝,會讓當地人覺得親切,也就更膜意靠近。
大能的上帝用了不同的方式進入到不同的文化裡頭,在原始的集體意識裡留存了上帝的記憶,只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神話傳說,上帝被加油添醋或者扭曲,因此已不復本來的信仰風貌,宣教者的工作之一就是進行恢復原始記憶的工程。
保羅(保祿)對雅典人傳福音時,他看見當地的一座壇,寫著「未識之神」這表示他不只是在寺廟外頭觀看,更進入到了內殿,因此才會看得見祭壇;保羅先肯定雅典人有敬神的觀念,說這樣很好,他並且引用當地著名詩人的作品。對雅典人不知道自己信的是什麼,保羅以寬宏的態度說:「不知者不罪。」只是如今雅典人既然知道了上帝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神,就要悔改轉向主。在眾人所熟知的文化與信仰上搭起了福音的橋樑,保羅宣教的態度,很值得我們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