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和他的追隨者
耶穌對他們(11位宗徒,第12位茹達斯Judas出賣耶穌給猶太當局)說,
「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都成為門徒,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
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
看!我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都成為門徒,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
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
看!我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瑪竇福音》
在三年的傳道生涯中,耶穌從家鄉加里肋亞的納匝肋出發,南來北往走遍猶太全境,幾乎完全訴諸傳統猶太社會的一般勞苦大眾。針對當時強調堅守宗教禮儀以及外在的框架形式,他的宣道彰顯其內在精神的重要性,有血有肉地直接關聯到窮困人們的日常生活、個人的道德操守、和對人對己的崇高愛心。今世的困苦和操勞,因來世天國永福的許諾,而賦予了救贖的神聖意義。耶穌能透視人心所思所念,直指人心,引起群眾的共鳴。輔以治病、清水變美酒(加納地方的婚宴上,他行的第一個奇蹟)、增餅(五餅二魚餵飽曠野中聽道的五千人)等許許多多的奇蹟,因而吸引廣大猶太群眾的嚮往。上述五千人的聽眾還不包括婦女及小孩;另一次,在加利肋亞湖邊,他叫人划船出去,才能對岸邊的大批群眾講道,因此,可見多麼受歡迎。
跟隨他行走傳道,核心的有12位宗徒(Apostles),日夜相隨,耶穌以言以行,親炙教誨。後來,經常圍繞身邊的,還有七十人左右,號稱為門徒(Disciples)。 他曾指派他們兩人一組,效法他的方式,分散到各處傳道,也賦予他們施行奇蹟的能力,相當於某種程度的組訓,奠定了日後教會發展的基礎。
理智層面的言語、道理、和思想,倘若未能深深地植基於和真神交往互動的信仰情感基礎上,將難以持續成為氣候。耶穌被猶太當局逮捕、受害、將處死的前夕,宗徒之長的伯多祿曾混進官府內打探,在群眾中被人三次指認是耶穌的同夥。害怕的本能,令他三次疾言厲色地答曰:「我不認識這個人!」
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眾門徒害怕、恐懼、六神無主──「他們聚在一起, 因為害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第三天,耶穌由死亡中復活,多次顯現給他們,並證實生前諸多講道的內涵精義──當時人們難以理解和似乎荒誕的,於今重新對照之後,終於恍然澈悟。「他受難以後,用了許多憑據,向他們(宗徒們)顯明自己還活著,四十天之久顯現給他們,講論天主國的事」。
耶穌升天以後,又過十天,在猶太人過五旬節時,天主的聖神(Holy Spirit)充滿這些聚在一起祈禱的宗徒們的小團體,從此,堅定了他們的信仰。
在這五旬節的奇蹟中,伯多祿代表這個新誕生的教會,公開地高聲向四周聚攏來、以及從僑居海外各地特來耶路撒冷大殿遵行禮儀過節的大批猶太群眾講道──操持著十幾種不同語言的僑民,都訝異聽到的居然是以自己居住地的語言在說話──講論死而復活的耶穌,就是真神所許諾來拯救他們的「默西亞」(Messiah)。「於是,凡接受他的話的人,都受了洗禮;在那一天約增添了三千人(信徒)」。
門徒們開始對外的傳教活動。「他們每天不斷地在(耶路撒冷)聖殿內,或挨戶傳教,宣講基督耶穌的福音」,信從的「眾人都充滿了聖神,大膽地宣講天主的真道」,「上主天天都使那些得救的人加入會眾(信徒)」。
這個萌芽的新團體,既然在教義的見解上有所突破及創新,又宣講被猶太當局叛罪釘死的耶穌,必然會遭受現有既得勢力的反對和壓制──逮捕和迫害。 此後,宣教活動開始走出猶太國境,到北方敘利亞境內的大城安提約基亞(Antioch),和小亞細亞、埃及的龐大猶太僑民社區。已立足各地之後,許多信眾開始向外邦人(Gentiles)宣講。有「外邦人宗徒」之稱的保祿(St. Paul)是成效最著的。伯多祿本人也歸化了一位駐紮凱撒勒亞(Caesarea,近猶太的地中海邊)的羅馬軍官。猶太宗教和民俗合一的法律和禮儀規定(《梅瑟五書》的法律記載),諸如男嬰的割損禮、不潔的人和食物、不和「外邦人」雜處等,不可避免地在外邦人的歸化信徒中,觸發文化衝突。何況,猶太人特有的語言文化和泛希臘文化的外邦人,必然會產生你、我之別。西元49年,由宗徒之長的伯多祿召開的大公會議──集合了全是猶太人的宗徒和第一代的信友代表,並由保祿代表外邦人信徒。經激烈的辯論後,伯多祿權威而結論性地裁定,解放不必要的猶太宗教禮俗,施行全面接納普天下所有信徒的開明策略。
巴勒斯坦境內猶太宗教領袖的不斷迫害;66-70 A.D.被羅馬人敉平的革命,導致耶路撒冷聖城全毀,國亡而人民被驅散流亡海外;更加速了這個在外邦人中傳教和發展的過程。伯多祿和保祿,在其傳教活動的末期,分別來到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城(拉丁文Roma,英文Rome)。兩人在西元67年左右,致命殉道時(伯多祿倒釘在十字架而死;保祿因其羅馬公民身份,被利劍砍頭),教徒已散居羅馬帝國的各大城市──耶路撒冷、安提約基亞、羅馬、厄弗所(Ephesus,今土耳其地中海邊的大城)、哥林多(Corinth)、得撒洛尼亞(Thessalonia,希臘境內)、以及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Alexandria)和北非的迦太基(Carthage)等地。
大事紀要
※66 A.D.──
(1)猶太大司祭小亞納(耶穌受難時猶太司祭亞納之子),乘羅馬總督不在的期間,以破壞梅瑟法律的罪名,逮捕耶路撒冷的天主教會主教雅各伯(耶穌的表弟)及若干教友,並以亂石擊死(依照梅瑟法律書的處罰方式)。羅馬總督因他違犯羅馬的法律(死刑判決屬於羅馬政府的權力),將小亞納革職。
(2)猶太人爆發革命,屠殺羅馬駐軍,亂事迅速蔓延巴勒斯坦猶太全境。羅馬皇帝威巴先(Vespasian 69-79 A.D.,建造著名的羅馬露天劇場Coloseum,迄其子繼位後數年才完工。)派遣其子提托(Titus)率大軍平亂,經多年苦戰,於70 A.D.耶路撒冷被燬,猶太教的神聖大殿被燒為灰燼。大批猶太人被迫四散流亡國外。
※ 黑落德‧阿格黎帕一世(Herod Agrippa I, 41-44 A.D.猶太國王)他是(耶穌誕生時)猶太國王大黑落德之孫,28 A.D.殺害施洗者若翰的黑落德‧安 提帕國王的姪子。巴勒斯坦轄區的羅馬總督比拉多(26-41 A.D.)卸任後,由敘利亞總督兼管。新登王位的黑落德,為博取猶太民眾的支持,大肆逮捕基督徒,並殺害了雅各伯(Jacob)宗徒──耶穌的12宗徒中第一位殉道者──並將宗徒長伯多祿下獄。
※ 約34 A.D.──猶太青年掃祿(Saul,希伯來語),屬熱誠的法利塞教派,在從耶路撒冷受命往敘利亞拘捕「納匝肋教派人士」(耶穌的信徒們)的路途中(接近大馬士革城),被復活後的耶穌呼喚和強光照射,跌下馬,並暫時眼瞎。因這個奇蹟事件,保祿(Paulus,拉丁語)歸化為堅強的信徒,並因此後35年的長途而廣泛地傳教活動和成就,被譽稱為「外邦人的宗徒」。
※ 約36 A.D.──耶穌的宗徒們任命思德望(St. Stephen)為管理教會事務的執事(deacon)。是一位說希臘語的猶太僑民,在猶太當局迫害門徒們的波潮中殉道的第一人(審訊後,被群眾亂石打死)。
※ 49 A.D.──耶路撒冷大公會議(The Council of Jerusalem)。在激烈辯論後伯多祿裁決豁免外邦人信徒,可不受猶太特有宗教禮俗的規定,因而得廣納天下人士。
辭彙(註解)
※ 基督徒(Christian)──約60 A.D.信徒們在安提約基亞(Antioch)被稱為「基督徒」。在此之前,猶太社會鄙稱耶穌信徒為「納匝肋人」(Nazarenes)。約110A.D.,安提約基亞依納爵主教(St. Ignatius of Antioch)給這個日漸壯大且散佈各地的教會團體取名,總稱為「天主教會」(Catholic Church)。
※ 外邦人(Gentiles)──非猶太族人的總稱。後來,天主教會稱信徒以外的其它宗教信者為,「異教徒」(Pagans)。
※ 亞拉美語(Aramaics)──耶穌時期巴勒斯坦猶太人的通行語言,與聖經舊約記載所使用的希伯來語極相近。散居國外的猶太僑民常被稱為「希臘化的猶太人」──受泛希臘文化的薰陶,多使用羅馬帝國通行的希臘語。
※ 《宗徒大事錄》(Acts)──聖經新約中的一部書。其作者路加(St. Luke),和新約《路加福音》的作者是同一人。主要敘述(30-63 A.D.)初期教會在耶路撒冷的活動和保祿(St. Paul)在小亞細亞、地中海沿岸、和羅馬的傳教情形。
※ 《十二宗徒的道理》(Didache)──第二世紀未成書,是「新約聖經」以外,最古老的教會文獻。書中對教會禮儀(如,施洗禮等)有清楚的說明,天主教會至今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