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是誰?
太初有道,道與天主同在,祂就是天主。
……在祂內有生命──是照耀世人的光(the light of men),
黑暗決不能勝過它。
── 《若望福音》的開示辭
……在祂內有生命──是照耀世人的光(the light of men),
黑暗決不能勝過它。
── 《若望福音》的開示辭
依照天主教的教義,天主父、天主子、和天主聖神是「三位一體」(Trinity) 的一個真神──天主。歷史中的耶穌,是天主父派遣天主子降生(incarnation) 為人,以完成祂為救贖整個(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人類的工程。這些都屬於神學(theology)上的各種概念,亦即所謂,神所啟示(revelation)的奧蹟(mystery)──以人類目前的知識和理性思考體系,是不能完全瞭解的。因此,在理性探索的盡頭,必須銜接上天主的啟示(包括在聖經和教會的傳統之中), 才能解答。要先假設這些命題為真,才能進一步地去理解天主教會往後的發展和其現象。
「那時候,凱撒奧古斯都出了一道上諭,叫天下的人(羅馬帝國)都要登記(census)。這是在季黎諾(Quirinius)任敘利亞總督時,初行的登記。於是,眾人各去本城登記。若瑟(Joseph,耶穌在人世間的父親)因為是達味(西元前十世紀King David達味王)家族的人,也從加里肋亞的納匝肋城(Nazareth in Galilee)上猶大(Judea)名叫伯利恆(Bethlehem,在耶路撒冷城的附近)的達味城去,好同自己已懷孕的聘妻瑪利亞(拉丁文Maria,英文Mary)去登記。他們在那裡的時候,她分娩的日期滿了,便生了她的頭胎男兒,……」依照先前天主派遣加俾額爾(Gabriel)天使給瑪利亞的宣報,他們給嬰兒取名叫耶穌。
在那地區,有些牧人露宿,守夜看守羊群。有上主的一個天使站在他們身邊,上主的光耀環照著他們,他們便非常害怕。天使向他們說:「不要害怕!看哪,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今天在達味城中,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者(Savior),他是主默西亞(Christ the Lord)」。
以上,《路加福音》的記載,簡明扼要地陳述了耶穌的身份和使命。「默西亞」(或譯,彌賽亞)的字面意思是「被上主傅油者」(the Anointed),在宗教的意義上,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自西元前八世紀中葉開始,上主多次藉先知們給以色列人民預言,將派遣一位「救贖者」(傅油,是外表的記號,象徵這個人是神所派遣的)。深具宗教熱忱的猶太人,當然熱切地盼望著。尤其,在耶穌誕生前的數十年內,亡國的切膚之痛更令他們翹首以待。以猶太人宗教和政治及社會生活融為一體的特性,自是不言可喻。
耶穌的父母親在他誕生後,隨即逃往埃及避難,直到黑落德王死後(4 A.D.),才從埃及返回本鄉納匝肋。當時,猶太的大黑落德王因恐懼傳聞的「一個猶太人的新王誕生了」,要尋找並殺害這個嬰兒。
除了12歲時隨父母往耶路撒冷,遵行猶太宗教上的節日禮儀的那一次事件外,耶穌三十歲外出傳教前的記錄只有很簡短的一句話,「孩子漸漸長大而強壯,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the grace of God)常在他身上」。若瑟是個木匠,可想像的是,耶穌從父習藝的日常生活。在巴勒斯坦全境南來北往的三年傳教生涯,翔實地呈現在六十餘年後,第一、二代門徒的文字記錄中。一如猶太歷史上的先聖先賢在神的默感下的經典著述(舊約聖經中的每一部書),這些(聖經新約的)福音書關於耶穌所言所行的記錄,是針對教理的闡述,而非耶穌個人的傳記。所以,是一種有所取捨的編輯,而非全錄。
吾道一以貫之,自亙古到如今,天主的訓誨還是一樣的──「你應當全心、全 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neighbor)如你自己」。只是,格局更加寬廣。不可拘泥於經書的字句表面要求,而要求個人灼熱的愛心以及高格調、道德 上的行動表達,並具體地闡述人死後進入天國的喜悅和必要的準備。
傳道生涯中,經常跟隨他的有70餘人,被稱為門徒(disciples)。另外,核 心的、而且有名有姓地記錄下來的,有12人,被稱為宗徒(Apostles),而他們之中的伯多祿(拉丁文Petrus,英文Peter)被後世稱為宗徒之長。耶穌死後,這 個小團體逐漸擴大和擴散開來──這就是有形可見的天主教會的起源。
簇擁而來聽道的猶太群眾,都是在祖傳的教理和文化薰陶中成長的,雖大多為凡夫俗子的勞苦大眾,都能聽懂耶穌的訓誨,雖然,也各人有所不同的期待。耶穌所傳的道,與當權教派的義理,有激烈的衝突;而群眾的簇擁更不是當權派的民長們所樂見。但是,當眾人期待復興以色列國的「默西亞」,最後居然落空了,耶穌傳道三年後,在耶路撒冷京城受難而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死後第三日的復活(Resurrection),以及再過40天後的升天(Ascention),成為後世基督徒信仰的確切證據和保證──「如果基督沒有從死亡中復活,我們的信仰就是空的」。
若僅僅憑藉學術上的歷史知識,真的很難描繪出耶穌的全貌。
大事紀要
27 B.C. 屋大維(Octavian)稱帝,取號為「奧古斯都」(Augustus)。這是羅馬帝國的開始(結束以往約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也是往後200年 極盛和承平時期,即所謂「羅馬和平」(Pax Romana)的開始。
約 6-4 B.C. 耶穌(Jesus)誕生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恆(Bethlehem)。相當於中國西漢哀帝建平元年。
約 28-30 A.D. 耶穌在巴勒斯坦3年的傳道生涯,其所言、所行、所至的場景和內容,都記載在後世所傳述的四部福音書(新約聖經開始的四本書)──《瑪竇福音》(Gospel according to Mathew)、《瑪爾谷福音》(Mark)、《路加 福音》(Luke)、和《若望福音》(John)。
約 30 A.D. 耶穌在耶路撒冷被釘死於十字架。羅馬總督比拉多依照猶太人公議會的議決(羅馬的統治,僅允許猶太人在民事上有相當的自主權)請求,判處耶穌死罪,依當時的慣例釘死在木制十字架上示眾,凌遲而死。比拉多是基於政治安定的考慮──他的罪狀牌是「那匝勒人耶穌,猶太人的國王」(IESUS NAZARENUS REX IUDAEORUM),亦即現在天主教紀念耶穌的十字架上的拉丁文字縮寫「INRI」。天主教會珍惜這個敘述,正好應驗了祂的身份和使命──耶穌是完完全全的一個人,且是普世人類的君王,祇是祂的國不是世俗的範疇。
以上,《路加福音》的記載,簡明扼要地陳述了耶穌的身份和使命。「默西亞」(或譯,彌賽亞)的字面意思是「被上主傅油者」(the Anointed),在宗教的意義上,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自西元前八世紀中葉開始,上主多次藉先知們給以色列人民預言,將派遣一位「救贖者」(傅油,是外表的記號,象徵這個人是神所派遣的)。深具宗教熱忱的猶太人,當然熱切地盼望著。尤其,在耶穌誕生前的數十年內,亡國的切膚之痛更令他們翹首以待。以猶太人宗教和政治及社會生活融為一體的特性,自是不言可喻。
耶穌的父母親在他誕生後,隨即逃往埃及避難,直到黑落德王死後(4 A.D.),才從埃及返回本鄉納匝肋。當時,猶太的大黑落德王因恐懼傳聞的「一個猶太人的新王誕生了」,要尋找並殺害這個嬰兒。
除了12歲時隨父母往耶路撒冷,遵行猶太宗教上的節日禮儀的那一次事件外,耶穌三十歲外出傳教前的記錄只有很簡短的一句話,「孩子漸漸長大而強壯,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the grace of God)常在他身上」。若瑟是個木匠,可想像的是,耶穌從父習藝的日常生活。在巴勒斯坦全境南來北往的三年傳教生涯,翔實地呈現在六十餘年後,第一、二代門徒的文字記錄中。一如猶太歷史上的先聖先賢在神的默感下的經典著述(舊約聖經中的每一部書),這些(聖經新約的)福音書關於耶穌所言所行的記錄,是針對教理的闡述,而非耶穌個人的傳記。所以,是一種有所取捨的編輯,而非全錄。
吾道一以貫之,自亙古到如今,天主的訓誨還是一樣的──「你應當全心、全 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neighbor)如你自己」。只是,格局更加寬廣。不可拘泥於經書的字句表面要求,而要求個人灼熱的愛心以及高格調、道德 上的行動表達,並具體地闡述人死後進入天國的喜悅和必要的準備。
傳道生涯中,經常跟隨他的有70餘人,被稱為門徒(disciples)。另外,核 心的、而且有名有姓地記錄下來的,有12人,被稱為宗徒(Apostles),而他們之中的伯多祿(拉丁文Petrus,英文Peter)被後世稱為宗徒之長。耶穌死後,這 個小團體逐漸擴大和擴散開來──這就是有形可見的天主教會的起源。
簇擁而來聽道的猶太群眾,都是在祖傳的教理和文化薰陶中成長的,雖大多為凡夫俗子的勞苦大眾,都能聽懂耶穌的訓誨,雖然,也各人有所不同的期待。耶穌所傳的道,與當權教派的義理,有激烈的衝突;而群眾的簇擁更不是當權派的民長們所樂見。但是,當眾人期待復興以色列國的「默西亞」,最後居然落空了,耶穌傳道三年後,在耶路撒冷京城受難而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死後第三日的復活(Resurrection),以及再過40天後的升天(Ascention),成為後世基督徒信仰的確切證據和保證──「如果基督沒有從死亡中復活,我們的信仰就是空的」。
若僅僅憑藉學術上的歷史知識,真的很難描繪出耶穌的全貌。
大事紀要
27 B.C. 屋大維(Octavian)稱帝,取號為「奧古斯都」(Augustus)。這是羅馬帝國的開始(結束以往約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也是往後200年 極盛和承平時期,即所謂「羅馬和平」(Pax Romana)的開始。
約 6-4 B.C. 耶穌(Jesus)誕生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恆(Bethlehem)。相當於中國西漢哀帝建平元年。
約 28-30 A.D. 耶穌在巴勒斯坦3年的傳道生涯,其所言、所行、所至的場景和內容,都記載在後世所傳述的四部福音書(新約聖經開始的四本書)──《瑪竇福音》(Gospel according to Mathew)、《瑪爾谷福音》(Mark)、《路加 福音》(Luke)、和《若望福音》(John)。
約 30 A.D. 耶穌在耶路撒冷被釘死於十字架。羅馬總督比拉多依照猶太人公議會的議決(羅馬的統治,僅允許猶太人在民事上有相當的自主權)請求,判處耶穌死罪,依當時的慣例釘死在木制十字架上示眾,凌遲而死。比拉多是基於政治安定的考慮──他的罪狀牌是「那匝勒人耶穌,猶太人的國王」(IESUS NAZARENUS REX IUDAEORUM),亦即現在天主教紀念耶穌的十字架上的拉丁文字縮寫「INRI」。天主教會珍惜這個敘述,正好應驗了祂的身份和使命──耶穌是完完全全的一個人,且是普世人類的君王,祇是祂的國不是世俗的範疇。
辭彙(註解)
※ 默西亞(Messiah)──(舊約聖經)依撒意亞(Isaiah)先知時代開始,陸陸續續的預言指出,天主將派遣一位大能的默西亞,來拯救以色列民族。這個預言即是耶穌(拉丁文Iesus;英文Jesus)。希臘文將默西亞譯為「基督」(拉丁文Christus;英文Christ)。後世把這兩個字一起使用,即「耶穌基督」。韓德爾(Hendel)的名曲「彌賽亞」(另一中文譯名),取材聖經、歌頌耶穌的默西亞身份。
※ 公議會(Sanhedrin)──當時猶太人的最高民議會(Council),由經師(Scribes), 猶太宗教內各派別──法利塞黨(Pharisees)、撒杜賽黨(Sadducees)等──和社會賢達的代表所組成。主管猶太國內的民政事務。
※ 默西亞(Messiah)──(舊約聖經)依撒意亞(Isaiah)先知時代開始,陸陸續續的預言指出,天主將派遣一位大能的默西亞,來拯救以色列民族。這個預言即是耶穌(拉丁文Iesus;英文Jesus)。希臘文將默西亞譯為「基督」(拉丁文Christus;英文Christ)。後世把這兩個字一起使用,即「耶穌基督」。韓德爾(Hendel)的名曲「彌賽亞」(另一中文譯名),取材聖經、歌頌耶穌的默西亞身份。
※ 公議會(Sanhedrin)──當時猶太人的最高民議會(Council),由經師(Scribes), 猶太宗教內各派別──法利塞黨(Pharisees)、撒杜賽黨(Sadducees)等──和社會賢達的代表所組成。主管猶太國內的民政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