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子的婚宴
依25:6-10a;詠23;斐4:12-14,19-20;瑪22:1-14(22:1-10)
依撒意亞先知宣告了普世救贖的時刻,那是在萬民都湧向「上主的聖山」,並在那裡找到天主為他們預備的筵席(依2:2-3,5:6)時。這將是聖父之子──天主的羔羊,和祂的新娘──教會的婚宴(默21:9;瑪22:2)。邀請已經發出,首先是向以色列人(瑪22:3),然後向外邦人(瑪22:9-10;宗13:46)。「蒙召來赴羔羊婚宴的人,是有福的。」(默19:9)
《聖詠》原文中的第一個詞是「有福的」(詠1:1),最後一個詞是「阿肋路亞」(詠150:1)。遺憾的是,第一次被邀赴宴的那些人沒有時間來經驗這個祝福,並向羔羊歌唱「阿肋路亞」(默19:6-7)。國王重複邀請了兩次(瑪22:3-4),但現世的事比參加天主子的婚宴更重要。
有些人無視國王的邀請,「其餘的竟拿住他的僕人,凌辱後殺死了。」(瑪22:6)「來赴宴」的邀請怎麼會引起這樣的反應呢?因為發出邀請的是天主,這邀請蘊含著呼召人們悔改:「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哥3:2)無視國王盛宴的邀請,殺死國王的僕人,就等於拒絕天主的治權。在此可以看到我們這個時代激進的無神論的預兆。
「國王於是動了怒,派自己的軍隊消滅了那些殺人的兇手,焚毀了他們的城市。」(瑪22:7)這節經文可以是談及西元70年羅馬人對耶路撒冷的毀滅,但作為比喻的一部分,它更警惕我們有關我們行為的後果。在《路加福音》中,這個比喻的結局沒有那麼戲劇化,「先前被請的那些人,沒有一個能嘗我這宴席的」(路14:24),但它包含了同樣的資訊:因著將自己排除在羔羊的筵席之外,我們便失去永恆的生命(參閱《天主教教理》1033-1037)。
筵席已備好,婚宴大廳賓客滿座,壞人好人都有(瑪22:10),「因為所有的人都犯了罪,都失掉了天主的光榮,所以眾人都因天主白白施予的恩寵,在耶穌基督內得蒙救贖,成為義人。」(羅3:23-24)但在賓客中間,有一個人的穿著並不適合這樣的場合(瑪22:11-12)。這個人沒有脫去「舊人和他的作為」(哥3:9),因而也未能「穿上新人,即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弗4:24)。故此,這個人和參與最後晚餐的猶達斯一樣,被終結在黑暗之中(瑪22:13;若13:30)。
「國王進來巡視賓客」(瑪22:11)。通常被譯作「看」(此處譯為「巡視」)的希臘語動詞,意思是注視,默觀。當天主在參與感恩祭的我們中間行走時,祂希望發現什麼?發現我們和祂的聖子肖似到什麼程度!「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斐4:13)忍受貧困或生活富足,被囚禁或得自由,宣講福音或為基督而死;但若沒有祂的恩典,單靠我自己,什麼也做不到(《天主教教理》1460)。
「在我對頭面前,祢為我擺設了筵席。」(詠23:5)在聖週四,當耶穌在熙雍山坐在門徒們中間享用逾越節的晚餐時,沒有一個參與者想到,此感恩聖祭「預示著天上耶路撒冷的羔羊婚宴」(《天主教教理》1329;默19:9):「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了,直到在我父的國裡那一天,與你們同喝新酒。」(瑪26:29)我們借著慶祝感恩聖祭,期待死亡被打敗,天主拭去「人人臉上淚痕」(依25:8;默21:4)的那一天。
也可以直接上作者的網頁:Reading B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