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教宗本篤十六世
摘譯:林 桓、卓蒂娜
生平及著作
對基督信仰思想的整個發展來說,亞歷山大的奧力振(Origene Alessandrino)是其中一個具決定性的人物。他承接了亞歷山大的格來孟的遺業,為基督信仰思想的發展,帶來影響深遠的轉機。
亞歷山大的奧力振終其一生,從未停止對殉道的渴望。羅馬皇帝塞佛留(Settimio Severo)在位第十年,亞歷山大突然爆發迫害基督徒的教難,當時奧力振十七歲。他的師傅格來孟,離開了該城,而奧力振的父親,里奧尼迪(Leonide),則被投於獄中;他的兒子切望成為殉道者,卻始終事與願違。於是寫信給父親,鼓勵他在為信仰作最高見證時不要畏縮。
當奧力振的父親里奧尼迪被斬首後,年輕的奧力振感到應該跟隨父親一生的榜樣。四十年後,在凱撒勒雅的一次講道中,從他口中吐出這肺腑之言:
「若我不行止端嚴,不給我家族高尚的名聲增添榮譽,即是不給我父親的殉道,和他在基督內聲名遠播的見證增添榮譽,那麼縱然有一個殉道者父親,為我可一點好處都沒有」(《厄則克耳先知書的講道 Om. su Ezechiele》4,8)。
之後的另一篇講道,奧力振高呼說:「若天主允許我被我的血所洗滌,這樣藉著為了基督所接受的死亡,而領受第二次洗禮,我肯定即時離開這世界…那些堪當接受這些事的人,真是有福」(《民長紀的講道 Om. sui Giudici》7,12)。這些言詞揭示了奧力振對血的洗禮的渴望。
這無法壓抑的渴望、總算終於部分實現了。250年在羅馬皇帝戴曹(Decio)發起的教難中,奧力振被捕並受到暴虐的酷刑。雖不致喪命,卻因所受的折磨變得衰弱不堪,不到幾年便去世。當時他還不到七十歲。
前曾說過,奧力振為基督信仰思想的發展,帶來一個「影響深遠的轉機」(《svolta irreversibile》)。就本質而言,這「轉機」、這創新,代表釋經神學的建立。
對奧力振來說,神學研究本質上就是解釋、領悟聖經;因此也可以說,他的神學是神學和聖經之間的一個完美共生(simbiosi)。實際上,奧力振教義的真正重點,正是不斷向人呼籲,要越過聖經書面的文字,走進它的靈性世界,以便增進對天主的認識。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在奧力振那浩瀚如海作品的核心,全涵蓋在他提出的對聖經的「三重式閱讀」方法。在解釋這閱讀方法之前,讓我們先概括地看看他的作品。
奧力振的作品,根據聖熱羅尼莫(san Girolamo)在他的《第33篇書信 Epistola 33》中列出的書目,共有320部書和310篇講道,可惜大部分都已佚失。縱然如此,僅存的小部分,也已足夠讓奧力振名列首三位基督徒世紀最多產的作家之冠。至於他的作品涉及的內容,自釋經到教義,而至哲學、護教、苦修、靈修。從這些作品,得以對基督徒生活一窺全貌。
啟發這些作品的中心思想,正是對聖經的「三重式閱讀」方法,這是奧力振窮其一生研究出來的。我們特別用了「三重式」這詞,正是要指出奧力振專心致意於研究聖經時,所用的三個最重要方式;這三個方式彼此間不是連續的,而很多時是重疊的。
首先,他仔細閱讀聖經的文字,確保那是最好的文本,以便提供一個最可靠的聖經版本。這是第一步:要實實在在知道這經書寫了些什麼,同時知道這經書原來想說些什麼。
為了達到這目標,他編製了一部共有六個平行欄的聖經,從左至右,第一欄是以希伯來字母寫成的希伯來文本—為了要清楚明白希伯來原文聖經,他甚至與經師有過接觸。第二欄是以希臘文字母音譯的希伯來文本,接著的四欄是不同的希臘文譯本,讓他可以比較不同譯法的可能性。這部巨著被稱為《Esapla六欄本聖經》。「Esapla」這希臘文字的意思,正是六欄。
第二步,奧力振有系統地一邊仔細閱讀聖經,一邊記下、並也成了他膾炙人口的《釋義 Commentari》。這些《釋義 》忠實地轉載了他在課堂中所作的講解。奧力振細緻、廣闊和深入地,幾乎逐句講解經文,再加上語言學和教義方面的注釋。為了能夠清楚認識那些神聖作者到底想說些什麼,他作了非常精準的研究。
最後,甚至在他晉鐸之前,奧力振已非常積極於有關聖經的講道,他為了配合不同的對象,更不斷作出適應。無論如何,這位全神投入系統性解釋手上經文的大師,就算在這些《講道集 Omelie》中,他一樣是將各節經文,一小段一小段地講解。
在《講道集》中,他把握所有機會,提醒人要注意聖經所包含不同層面的意義,這些或是幫助,或是顯示信仰成長的一個階段:
一是「文字上」的意義(即所謂字意):senso《letterale》,而隱藏於這字意下的深意,不會於第一時間被發現;
二是「倫理道德上」的意義:senso《morale》,即我們該如何在生活中將這「話」(Parola)付諸行動;
最後是「靈性上」的意義:senso《spirituale》,那是有關整部聖經的一致性,而在這一致性的發展過程中,都是講論基督,且是聖神使我們明白聖經的基督論內容,並從聖經的差異中,看到其一致性。
若能證明這一點,應該饒有興味,在我的第一部書:《納匝肋的耶穌》中,我作了個小嘗試,試圖在今日的環境中,指出聖言、聖經眾多層面的不同意義,而尤其要尊重的是其歷史意義。這歷史意義,在聖神的光照下,正是要我們超越時空走向基督,同時指示我們應有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他的第九篇講道《戶籍紀的講道 Omelia sui Numeri》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方面的一些提示,他將聖經比作核桃實:
「在基督的學校內的法律書和先知的教義」,「字面上是苦澀的,好比核桃實的第一層殼;接著到第二層外皮,即倫理道德的教義;之後在第三層,會找到那些奧蹟的意義,正是這意義於目前和將來的生活中,滋養著諸聖的靈魂」(9,7)。
奧力振尤其是透過這方法,有效地推行「基督徒式的閱讀」(lettura cristiana)來讀舊約,並因此成功地重挫了那些異端—特別是玄識論的諾斯底派(gnostici)和馬塞翁派(marcioniti)的挑戰,他們主張新舊約彼此互相對抗,以致他們最終拒絕接受舊約。
關於這一點,在同一的《戶籍紀的講道 Omelia sui Numeri》中,奧力振這樣說:
「若從聖神內去理解這法律書,我不會稱其為『舊約』。唯有對那些只願從肉性層面去理解這法律書的人,即是那些只停留在經文字面意思的人,這法律書才會變成『舊約』」。
「但是,對我們來說,由於我們是同時從聖神內和福音的意義中,去理解和實踐這法律書,於是這法律書變得歷久常新。因此對於我們,新舊二約構成一部新約,此中並非時序的問題,而是當中的意義的嶄新性……反之,對罪人及那些不尊重愛的盟約的人,連那幾部福音,都會衰老起來」(9,4)。
謹在此邀請你們—亦以此作為結語—把這位信仰中的大師的教導存放在心中。他熱切地提醒我們,透過帶著祈禱精神的聖經誦讀,和相稱的生活方式,教會將不斷更新及恢復青春。而天主的話,由於永不會衰老,亦不會枯竭,也正是為達到此目標的特殊工具。
事實上,天主的話,在聖神的工作下,不斷帶領著我們走向那完整的真理(註)。
────
註:請參看本篤十六世,《向為慶祝「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頒布40週年而舉行的國際會議的出席人士的講話》:《教誨集》,第一冊,2005,頁552-553,Benedetto XVI, Ai partecipanti al Congresso Internazionale per il XL anniversario della Costituzione dogmatica «Dei Verbum», in Insegnamenti,》 vol. I, 2005, pp. 55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