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本篤十六世
摘譯:林桓、卓蒂娜
摘譯:林桓、卓蒂娜
教義
在奧力振的教義中,祈禱和教會這兩方面的教導,被視為是最重要及永遠合時的課題,而且他的論述不是純學院式的,而是永遠以祈禱,及與天主接觸的經驗為基礎。
在奧力振看來,為了理解聖經,一定要跟基督和祈禱建立親密的關係,多過作案頭上的研究。他深信愛是認識天主的最佳途徑,一個人除非愛上基督,不能擁有「對基督的真正認識」(scientia Christi)。在《致額我略書》(Lettera a Gregorio)這信函中,奧力振說:
「你要專心致意於聖經的『誦讀』(lectio),並要持之以恆。在『誦讀』時,要懷著相信天主及取悅祂的意向。若在『誦讀』過程中發現自己站在一扇關著的門前,你只要敲門,看守者便會給你開門,就如這位看守者耶穌曾說過:「那看守者會給他開門」。你就以這方法作『神聖誦讀』(lectio divina),懷著忠誠和在天主內堅定的信心,找出隱藏於聖經內的豐富含義。然而,你不應只滿足於敲和找,為了理解天主的事情,你絕對需要『祈禱』(oratio)。因為救主為了鼓勵我們祈禱,祂不單只對我們說:『你們找,必要找著』,及『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祂還說:『你們求,必要給你們』」(4)。
讀罷這些文字,立即映入眼簾的,是奧力振在「神聖誦讀」的歷史中,所擔當的開創者角色。米蘭主教安博從奧力振的作品中學習閱讀聖經之後,把這「神聖誦讀」帶進西方,再經奧思定傳給後來的隱修傳統。
正如前面說過,根據奧力振,認識天主的最高層次是來自愛。其實對人又何嘗不然:只有當有愛存在,彼此為對方開啟自己的心扉,才算真正地深入認識另一個人。奧力振以希伯來文「認識」這動詞有時所指的意思為依據,來證明這一點,例如當用這動詞來表達人類的愛情行為:「亞當『認識』自己的妻子厄娃,厄娃懷了孕」(創四1)。
由此看到,在愛中的結合會產生最真實的認識。就如男女「二人成為一體」,天主和相信祂的信友也成為「寓居於同一靈魂內的兩位」。就這樣,透過這型式,奧力振的祈禱進入神修的最高境界,一如他的《雅歌的講道》(Omelie sul Cantico dei Cantici)所證明的。
在這篇講道中,奧力振承認:
「很多時—天主是我這事的見證人—我感受到這位淨配正以最高的程度向我靠近;然後祂突然自行離去,我再也找不到我要尋找的。於是我重新燃起對祂到來的渴望,有時祂會回來,當祂向我顯現,當我以雙手緊握著祂時,祂再一次從我身邊逃脫,一旦祂消失了,我又再開始尋找祂……」(1,7)。
這一刻讓我想起我可敬的前任,他以真正見證人的身分,在《新千年的開始》 (Novo millennio ineunte)中所寫的,「祈禱如何可以發展成為真正愛的交談,直至讓自己整個被天主的愛所佔有,因聖神的觸動而歡躍,滿懷孺慕之情,投奔到聖父心中。」
「此處所指的,」教宗若望保祿繼續寫道,
「固然是一個完全由恩寵支持的歷程,然而這歷程,也需要人在精神上熱切投入,同時也會體驗到痛苦的淨化。可是這歷程最終會以不同的可能方式,引領人進入一種不可言喻的、精修者所生活的,有如『婚盟結合』的喜樂」(33號)。
我們最後要談的,是奧力振關於教會,更準確的說—涉及教會內部—有關信友的普通司祭職的教導。正如他在《肋未紀的講道》(Omelia sul Levitico)中第九篇所聲稱的,「這是個和我們所有人都相關的課題」(9,1)。
在這同一篇講道中,談到在亞郎兩個兒子死後,禁止亞郎「不可隨時進入」帳幔後的聖所(肋十六2)這事時,奧力振這樣勸導信友:
「這事顯示出,人在任何時候進入聖所,若缺乏應有的準備,不穿上祭獻時應穿著的聖長衣,不帶法律規定的,適宜於獻給天主的祭品,將會死去……這一番話和我們所有人都有關係。因為這一番話使我們知道,應該怎樣走近天主的祭台。可能你根本不曉得包括你在內,即整個天主的教會和信友組成的子民,都領受了司祭職。當伯多祿論及信友時,請聽他怎樣說:『特選的種族』,他說,『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所以你看,你原來也擁有那司祭職,因此,你要向天主奉獻祭祀……然而,為了使你堪當作這奉獻,有別於其他人所穿的一般服飾,你需要擁有潔淨的服裝,你也需要那神聖的火」。
這樣,一方面是代表生活上的純潔和誠實的「束上腰帶」及「司祭的聖長衣」,另一方面,則是代表信德和認識聖經的「常燃著的燈」。以上幾項成為執行普通司祭職不可或缺的條件,因為這司祭職要求生活上的純潔和誠實,信德及對聖經的認識。
若普通司祭職需要這些條件,那麼,為執行公務司祭職,這些條件更是絕對不可缺少。這些條件—不但涉及生活上的一切行為,尤其重要的,是涉及對聖言的接受和研究—給基督徒的普通司祭職,制定了一個真正的「聖德的等級」。
而在這成聖歷程的頂端,奧力振放上殉道。仍然在《肋未紀的講道》(Omelia sul Levitico)的第九篇,奧力振指出,對那些執行司祭職的人,祭台上「為獻全燔祭用的火」,即信德及對聖經的認識,永不可熄滅。接著他說:
「然而我們每一個人各自擁有的,不只是火,還擁有全燔祭,正是各人的全燔祭點燃了祭台,好使它永遠燃燒著。這樣,設若我放棄我所擁有的一切,背起我的十字架跟隨基督,我就是在天主的祭台上奉獻我的全燔祭;又或因為有愛德,我交出我的身體,好讓它燃燒著,因而獲得殉道的光榮,我就是在天主的祭壇上奉獻我的全燔祭」(9,9)。
只要我們將心目投向智慧和真理,即投向對耶穌基督的默觀,這段尚待完成的成聖歷程和「我們所有人都有關係」。
有次談到納匝肋的耶穌的言論—當「會堂內眾人的眼晴都注視著祂」(路四16∼30)這一段經文的時候,奧力振的話似乎是在對我們說:
「今天也是一樣,若你們願意,就在這會眾中,你們的眼晴也一樣可以注視著救主。事實上,當你將內心最深處的目光投向對智慧,對真理及對天主的獨生子的默觀時,你的眼晴將見到天主。那個聖經所見證的,眾人的眼晴都注視著祂的會眾,是多麼幸福啊!你該多麼渴望,你們這個會眾也可以作同樣的見證,所有人—已領洗的和未領洗的,女人男人及兒童—的靈魂的眼晴,而不是肉體的眼晴,都看著耶穌!……主啊,刻印在我們身上的,是祢的面容的光輝,一切榮耀和權柄都屬於祢,直到永遠。阿們!」《路加福音的講道》(Omelia sul Vangelo di Luca)(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