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強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瑪廿五35)
從年初迄今,沸沸揚揚的「美牛」,早已佔據各大媒體版面多時。本文付梓之際,或許「美牛」相關法案早已「強渡關山」,朝野各黨派也可能已經「找到台階」達成「折衷妥協」方案,但這是否代表所有「美牛」爭議已然煙消雲散?人們對於「食品安全」和「農糧體系」亦已獲得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本文毋寧傾向保持一個比較悲觀的看法。畢竟,太多台灣政治或新聞議題的落幕,並不是因為「徹底被解決」,而是因為「逐漸被淡忘」。
對於許多台灣民眾來說,「美牛」議題並不是一個容易面對的議題,因為其不僅涉及雙邊貿易、農糧生產、食品安全與科學論證,更涉及敏感的國際政治與國內政黨角力,但也正因如此,複雜且牽涉廣泛的「美牛」議題,非常適合作為「鍛鍊」台灣民眾參與公共議題討論能力的「戰場」;不過,很遺憾的是,除了極少數有心人士認真討論之外,不僅傳媒平台早已充斥各式「宣傳性」言論,對於大眾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各宗教團體,似乎也未能適時對此爭議展現自身關注的視野,無法共同帶領人們開展更進一步地討論,最終讓政客之口水完全淹沒台灣民眾的發言聲音。
很顯然的,廉價的政治口水、政黨計算和權位陰謀,絕對不是天主教徒關注的核心,但作為一位天主教徒,針對相關「美牛」爭議,我們又該如何切入理解和發聲呢?本文認為,2003年美國主教團發表的文件《天主教對於糧食、農民和農工的反省》(Catholic Reflections on Food, Farmers and Farmworkers),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出發點。
在這份為了回應《美國農業法案》(U.S. Farm Bill)相關爭議而發表的文件中,美國主教團清楚揭示農糧問題背後所涉及的倫理面向,希望融入教會的社會訓導精神,引領美國民眾和政策制定者反省糧食、農業、人性尊嚴與公共利益的相互聯繫。
這份文件開宗明義指出,糧食(Food)並非產品(Product),不能從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的簡化角度理解,因為農糧問題不僅關乎個人生存供給、社群生活方式,更涉及整個社會資源分配。
換句話說,每位關注「人性尊嚴」與「公共利益」的天主教徒,非但不能將農糧問題視為單純的政策選擇,反而必須認真思考農糧問題背後的倫理向度,因為這也是我們信仰生活所必須承擔的重要義務之一。
面對集中化、高科技與全球化的挑戰,人們習慣從「經濟成本」(Economic Cost)的僵化角度思考農糧問題,長期忽略「環境成本」(Environment Cost)與「人類成本」(Human Cost)的重要性(亦即衡量環境與人類付出的代價與犧牲),但《天主教對於糧食、農民和農工的反省》很清楚地指出,所有糧食與農業問題的討論,都不能離開「人性尊嚴」與「公共利益」的核心價值,並據此提出政策指導原則。[1]
《天主教對於糧食、農民和農工的反省》非常重視農糧弱勢保護,清楚指出集中化、高科技與全球化的巨大威脅,特別是在商業競爭之下造就的農村破壞、市場扭曲與技術壟斷。[2] 它點出許多極具啟發性的面向,值得教內外人士共同關注與省思;其中,關於「國際貿易、援助與發展」及「新興技術」二個部分的內容,本文認為,更可為我們天主教徒反省此次「美牛」問題提供可茲參考的倫理和政策判準:
首先,《天主教對於糧食、農民和農工的反省》支持「自由與公平」的國際農業貿易,指出不當的壁壘、炒作和對抗,往往正是國際農糧供給、價格波動和飢荒貧困問題的原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由與公平」並不代表完全取消適度的保護主義,更不是為強國或跨國企業「霸凌」地區農業自主、農村社群及在地市場而鋪設康莊大道。
反之,從全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的角度觀之,真正符合「人性尊嚴」與「公共利益」的「自由與公平」,乃係賦予強國或跨國企業承擔「濟弱扶傾」的責任,要求他們為農糧弱勢提供市場、輔導與技術。農糧外援更不應作為已開發國家處理廢棄農糧、創造新市場、破壞當地糧食生產體系、扭曲全球糧價的變相手段。
其次,針對「食品安全」(Food Safety)問題,《天主教對於糧食、農民和農工的反省》強調:「所有人都有獲得充足安全食品以維繫生存的基本人權。」為了維護所有人類的健康與安全,國際農業貿易必須提出「前後一致」並「可供公眾檢驗」的「食品安全」標準(根據國際可接受的科學標準,並有一套中立的爭議解決流程);更重要的是,根據「濟弱扶傾」的精神,已開發國家應為農糧弱勢「提供協助」,確保各國皆能切實遵照此套「食品安全」標準。特別是對於農業新科技(例如:基因、品種或飼料改良)應用的風險,不僅應該保持關注並打開討論與對話之門,也不能迴避「誰有權決定」及「誰從中獲益」二個敏感卻關鍵的問題。
倘若根據上述判準檢視「美牛」爭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便「美牛」完全沒有「食品安全」疑慮,美國對台農業貿易政策顯然並未符合美國主教團所揭示的「濟弱扶傾」宗旨,「商業和政治利益」(而非全人類共同利益)似乎才是美國高舉「自由貿易」旗幟背後的動機,甚至不惜拿出TIFA(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作為要脅和談判籌碼。
非常遺憾的是,作為舉世農糧強國,美國挾著政治、技術和貿易優勢所欲實現的目標,竟然不是協助全球農糧體系對抗剝削、保存農村或維繫農業地利,反而僅僅只是為了「打入市場」和「國內選票考量」而已。
進一步而言,存在「食品安全」疑慮的「美牛」,也尚未擁有「國際可接受、前後一致且得公開檢驗的科學標準」及真正的「中立爭議解決流程」。目前不僅披上濃厚政治色彩的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備受爭議[3]、美歐標準不一,專家意見也眾說紛紜[4]。
但極諷刺的是,台灣不僅沒有立足《天主教對於糧食、農民和農工的反省》堅定的立場,昂首挺立要求美國承擔「濟弱扶傾」的強國責任,帶領全球進行深入公共論辯並協助建立一致規範,反倒與美國「一搭一唱」演起雙簧,高舉「自由貿易」和「政治現實」訴求,強拉台灣民眾為「經濟和政治利益」犧牲絕對不能輕易讓步的「食品安全」,讓台灣民眾的「人性尊嚴」與「公共利益」暴露於高度風險之中。
套一句當前政客急於為「美牛」解套的合理化論調:「『美牛』貼了『標示』之後,你不喜歡,可以不吃,不會有人逼你!」「不要因為你不吃,就讓生意作不成!經濟走進死胡同!」但如果這個邏輯可以成立,請問貼了標示的「鴉片」,是否也可以在市面合法販售呢?不要忘了!就連當年被迫屈服「船堅炮利」要脅的中國清末禁煙名臣林則徐,都能看穿西方帝國列強「自由貿易」背後的算盤,也能瞭解「鴉片」可能的潛在危害,為何今天台灣政客卻不斷灌輸我們接受一個風險尚待評估的「另類鴉片」呢?
據此,本文主張:
第一,任何國家、政黨與個人,皆無權以「自由貿易」或「經濟發展」犧牲「民眾健康」;「民眾健康」也不能作為國際政治或貿易的「交換條件」。即便,台灣民眾「一頭熱地」都為了爭取拓展經濟的契機,同意進口有疑慮的「美牛」,政府也不能輕易隨波逐流、投其所好。因為政府係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宗旨而存在,而真正的「公共利益」並非僅著眼於經濟發展;勇於承擔責任的政府,反而應該帶領人民反省一昧追求經濟發展思維背後的危機(例如:爭取到一時的經濟發展契機或光景,日後卻付出更沈重的社會代價,像是貧富差距深化、醫療支出增加、食品安全惡化等等)。
第二,台灣不應被動屈從美國進口尚有疑慮「美牛」的條件,而應主動積極爭取進口較無疑慮的「美牛」,透過清楚揭示雙方談判過程,揭示美國無法進口較無疑慮「美牛」的原因,或其他可能的「鴨霸」作為。有時,「公開的過程」與「良心的訴求」,反而是現代國際社會中,小國抗衡大國最有力的武器。
第三,不光「美牛」的「食品安全」應受重視,凡涉及「民眾健康」的各種「食品安全」問題,皆應一律予以高標重新檢視,包括國內或國外。
第四,在盲目崇拜科學的現代社會,科學數據經常被引用作為「政策論證」的焦點。但其實任何熟悉科學背後哲學基礎的論者應該都了然於胸,不僅科學的客觀性早已被後現代論者貼上質疑標籤(特別是結合政治權力運作),科學發現的邏輯也注定科學只能尋求「接近」真理而非「發現」真理,科學的認識能力也存在本質上和技術上的侷限。
當然,我們不需要揚棄科學數據,但卻必須要更為審慎地看待科學數據,以及科學數據背後的政治脈絡;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把科學當作政策決斷的唯一標準,或最有參考價值的標準(例如:忽略倫理考量),輕易將政策決定的責任與權力交給一群所謂的「專家」,而喪失或貶抑我們自己的判斷力。
很多人總覺得奇怪,為何有人終身不菸、不酒、不熬夜,也沒有不良嗜好,但到頭來還是病痛一堆?關鍵就在於,許多健康問題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便立即呈現出來,「食品安全」尤為如此。毫無疑問,一旦人們暴露在「食品安全」的風險之下,社會弱勢的承載力勢必最為衰微。
聖經告訴我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身為一位天主教徒,我們絕對不能忘記,「美牛」對於這些社會弱勢的可能影響,其實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對象,也是討論「美牛」開放與否所必須優先討論的「倫理」面向,特別是在目前缺乏足夠討論與明確科學判準的情況之下。
[1] 《天主教對於糧食、農民和農工的反省》所提出的六點農業政策指導原則,包括:第一、消弭飢荒與貧窮(保護農業體系中最容易受害與弱勢的成員);第二、提供安全、可負擔且可持續的糧食供應(強國應該承擔濟弱扶傾的角色);第三、維持農業勞動者有尊嚴的生活(基本尊嚴、勞動條件與工作安全);第四、維繫並強化農村社群(維護農村文化、社群與生活方式);第五、保護上帝的創造物(珍惜地利與其它農業資源);第六、擴大參與(人們對於農業政策的關注、參與及對話)。
[2] 例如:基於「公共利益」的考量,《天主教對於糧食、農民和農工的反省》也對於農業「專利」提出反省,強調財產權的享有應以促進公益為義務,因此為了避免「專利」合法化農業新技術的壟斷,以及隨時而來的惡質競爭(一旦農民的種子因為專利問題而完全被跨國公司控制時,這些利潤取向並像投資者負責的跨國公司,終將忽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農業「專利」的保障應予相對化,並將期限盡量縮短;值得一提的是,讀者如果針對美國現代農業問題有進一步瞭解的興趣,在此推薦一部很有名的紀錄片:《美味代價》(Food, Inc.)。
[3] 翁嫆琄(2012/07/09),〈Codex表決培林;美團體:失去科學可信度〉,《新頭殼》,網址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26919;康仁俊(2012/06/18),〈Codex是經貿戰爭!胡幼偉:別天真的以為只是健康議題〉,《今日新聞網》,網址http://www.nownews.com/2012/06/18/91-2825506.htm
[4] 黃以敬(2012/02/13),〈林杰樑:培林就是瘦肉精不能模糊〉,《自由時報》,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feb/13/today-life1.htm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feb/13/today-life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