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效智
一、前言
1. 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11年10月17日發表《信德之門》(Porta Fidei, PF)牧函,宣布2012年至2013年為「信德年」。
「信德年」的開端是2012年10月12日,這一天是梵二大公會議開幕五十周年紀念日,亦為《天主教教理》(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CCC)出版二十周年紀念日。選定這一天作為「信德年」的起始,教宗盼望教會能重振梵二精神,全體信友能重溫並深化我們對信仰的理解與體會、實踐與福傳,其期盼之殷切,溢於言表。
換言之,前瞻信德年,所有基督信徒均應重振信德,內修與天主的關係,外傳基督的喜訊,才是真正的跟隨耶穌、穿上基督,並以祂為我們的救主、我們的君王。「信德年」閉幕日2013年11月24日,正是當年之基督君王節。
2. 教宗2011年《信德之門》牧函與臺灣地區主教團2010年《划向深處,活躍福傳》牧函,在精神上有著一致的連貫性。不過,教宗牧函因著宗座高度及其普世意義而更值得地方教會加以重視。
以《信德之門》的普遍訊息為基礎,並檢視本地教會的獨特情境,臺灣教會應認真探索「信德年」的意義、熱切思考可行的作法,以「重振信德、內修外傳」的精神,來善度「信德年」。
二、從意識信仰危機到大開信德之門
3. 在浪子回頭的比喻中(路十五11~32),通常最受人注目的是比喻裡的主角,也就是那個浪蕩而回頭的小兒子。然而,更值得基督信徒警惕的卻是浪子的哥哥,也就是比喻中的長子。
「人在曹營心在漢」可以說是他的最佳寫照。他身在父家,但整個人的心思意念卻不與父親貼近,相反地,他的心與父親是疏離的。他的身體在父親家裡,靈魂卻滿是世俗的想法、嚴苛而斤斤計較、心硬而不接納回頭的兄弟。他天天在父親身邊,浸潤並享受父親的柔軟仁慈,但他的心卻像長年躺在池塘裡的石頭,如果有人把它從池塘中撿起來,敲碎了,很可能會發現,裡頭仍是乾的。
4. 每一個基督的門徒都要反躬自省,自己是否身在基督的教會裡,思言行為卻像長子般,沒有真正地透過基督、經由聖神與天父連結,而只活在世俗的計算與乾枯中。從1960年代的梵二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教會都不斷大聲疾呼,憂慮信友們的「長子危機」。這個危機表現在許多方面。
5. 首先,整個歐洲的基督文化受到俗化過程的侵蝕,而逐漸動搖了信仰的根基。許多基督徒愈來愈只專注於社會、文化與政治的投身,而忘卻或甚至否定了信仰應貫穿一切世俗的事務,並作為一切投身的前提與終向(PF 2)。
我國社會本來就不是以基督信仰為文化底蘊,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市場經濟、消費文化、個人主義、靈性冷漠主義(spiritual indifference)等因素,再加上國內特有的泛政治化、民粹主義等,在在使得本地教會也面臨類似的信仰危機,而需要新福傳(new evangelization)。
6. 其次,許多天主教徒不知道天主公教究竟有怎樣的信仰,他們的信仰停留在受洗前的慕道或年幼時期的主日學,而沒有繼續成長。
有些人把公教信仰當成自助餐(cafeteria Catholicism),隨意選擇他們要接受或忽視的部分。他們固然能背誦信經,但對於信經的永恆意義及面對時代挑戰的當代詮釋卻不甚了了。面對多元宗教現象、基督宗教的分裂,他們的立場是模糊的或沒有立場的。
梵二固然傳遞了大公主義的精神,並肯定其他宗教中屬於真理(亦即屬於基督)與神聖的因素(NAE 2),然而,梵二也指出:「最不容於大公主義精神的,莫過於偽裝的妥協主義」,「公教信德的表達方式,絕對不應成為與弟兄們交談的阻礙,完整的教義必須明白說出」(UR 11)。
不過,什麼是完整的教義?教友們又是否有能力在承認其他宗教或其他基督教派信仰的部分元素同時,肯定公教信仰的獨特、唯一與完備?
再者,科學領域也有許多讓人憂心的發展,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讓唯物論以新的形式在知識領域蔚為主流;英國頂尖物理學家霍金主張宇宙不必由天主創造、生命也可能無中生有,更讓科學與信仰陷入新一波的緊張關係,以致信友變得更加不知何所適從。最後,其他各種新興宗教的意識型態或觀念作法,也很容易趁虛而入。
信友對公教信仰的模糊,信仰入門教育與持續教育的不足或甚至錯謬,是不容迴避的重要原因。主教團應聯合男女修會及所有關心信友培育的人力與資源,從長計議,撥亂反正之道。
7. 感恩禮的參與是信仰表達的高峰,也是信友生活與教會一切力量的泉源(PF 9)。早在梵二的禮儀憲章,教會便憂慮信友被動而行禮如儀地參與禮儀,這個憂慮放諸今日,仍如暮鼓晨鐘,不失其時效性:「教會操心焦慮,切望教友參與(至聖聖體)奧蹟時,不要像局外的啞巴觀眾,而是要他們藉著禮儀與經文、深深體會奧蹟,有意識地、虔誠地、主動地參與神聖活動,接受天主聖言的教訓,領受吾主聖體餐桌的滋養」(SC 48)。
今日臺灣地區教會的感恩禮品質,在許多方面仍然令人擔心。教友們並不完全了解禮儀各項元素的意涵;主日彌撒的參與也往往只是習慣性地遵守主日瞻禮;聖道禮儀的讀經常常心不在焉,隨聽隨忘。
事實上,感恩禮如果要成為信仰表達的高峰,就必須預設信仰是信友生活的核心。生活中沒有信仰,彌撒的參與自然就會是空洞的,因為禮儀不再是信仰行動的表達。
至於主禮者的講道,原本是教會極其看重的部分(SC 52),因為它是連結聖經啟示與信友生活最重要的橋樑,也是信仰持續教育最主要的管道,然而,許多堂區主日彌撒的講道內容空洞而貧乏;老調重談而與生活脫節,更不答覆信友的各種疑惑,其根本問題繫於講道者是否用心準備,而是否用心準備又繫於講道者的信仰深度、厚度及其與天主的關係。
8. 禮儀的參與,行禮如儀;信仰的內涵,不甚了了;世俗的誘惑,如影隨形,凡此種種,皆造成了信仰與生活的斷裂,或甚至信仰生活的空洞化。這是普世教會與臺灣本地教會都面臨的巨大挑戰。
當務之急實應真切扎實地呼應教宗本篤十六世從就任之初便大聲疾呼的理想:我們應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並聯合聖神,向天父呼求,廣開信德大門,讓已入門的信友如同聖保祿對弟茂德的勸勉般(弟後三15;PF 15),再次肯定年輕時所接受的信仰,重新點燃信仰的熱火,認出以洗禮為起點的基督信仰,將徹底改變一個人的生命,使人生不再是一場荒謬的鬧劇,而能成為朝聖的旅途;宇宙的中心也不再只是虛無,而是有一個天主為我們作主,祂是了解、親近並關愛我們的父,透過祂的聖子耶穌的死亡與復活,祂使得死亡不再等於永恆的失落,而成為進入永生的祝福。
我們更應以耶穌為典範,時時上路、四處奔走,傳報天國的喜訊,將不認識信仰而仍困在生命沙漠中的人們,引到生命的泉源裡去,亦即引到人與天主的關係裡去(PF 2)。
三、划向深處,內修外傳
9. 人要進入信德之門,先得有天主的愛與恩典,才能打開僵硬而盲目的心,然後,人必須以信仰來答覆(宗十六14;PF 10)。
入門之後愈向深處划去,人將愈認識天主的偉大,同時也逐漸了解自己的軟弱(路五4∼8)。人會發現,不該「為了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
至於要做什麼才是為那能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耶穌給的答覆很清楚,就是:「要信從天主所派遣來的」(若六29),換言之,要相信耶穌是基督,耶穌是我們的「道路、真理與生命」(若十四6)。真心相信耶穌的人,就會經驗耶穌對罪人的接納,非但如此,祂還會鼓勵我們「不要害怕」,並邀請我們「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路五1~11)。
要如何幫助信友重振這樣的信德並划向信仰的深處?又該如何幫他們深化跟天主的關係,從而能被基督的愛所充滿,催迫著他們在生活上為信仰做見證,以言以行宣講福音(格後五14),好能使萬民都成為門徒(PF 7)?這個課題的答覆應該是主教團及全體牧靈人員在「信德年」最優先的關懷與最迫切的使命。
主教團作為地方教會的領導者,尤其應該採取積極行動、在主教弟兄的互愛內真心合作、彼此分工、發揮創意、設定目標、規劃時程、要求效率,來響應教宗在《信德之門》牧函中對信德年的殷切期盼。
可以努力的方向與採取的作法很多,盼望教會內各團體與個人都能發揮想像力與心力,一起為信德年的落實而努力。以下僅舉數例,作為拋磚引玉之用:
10. 首先是主教團作為教會聖統代表,與神學部門及男女修會之間,應擴大並深化彼此的合作。正如《尚書》所言:「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聖統作為教導的教會應先成為聆聽的教會(the teaching church should first be a listening church)。
神學工作者及修會會士則應在與主教的共融中,發揮先知性的批判,深入普世及本地教會當代信仰危機的各方面問題,提出具廣度與深度的神學反省,幫助主教們思考引導教會的未來方向。
11. 神學工作者與信仰教育部門的合作。無論教會的訓導與神學的反省均在救恩歷史中不斷向前發展、向深處划去。
信仰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動態地跟上教會與神學向前邁進的步伐,就很容易發生信理或神學發展與信仰教育之間的斷層與落差。
依此,信仰教育工作者如何體察時代訊號、整合教會與神學之最新發展,來因應當代信仰危機與信仰教育的挑戰,是信仰教育部門的領導者與工作者所應努力的方向。
舉例來說,一般信友在三位一體的信仰中,很容易只以「父」這個概念,去定型化作為一切根源與超越權威的天主,而忽略了「天主超越人類的性別」、「超越人類的父性或母性,雖然祂是這兩性的根源和典範」(CCC 239)。此一對天主超越陰陽兩性的肯定已不只是神學家的說法,而更是進入天主教教理的正式教導,信仰教育工作者應設法以一般信友能夠了解的語言,將之轉譯、解釋與說明,俾使一般信友能保持對天主動態而非刻板化的認識。
12. 應持續鼓勵、支持堂區神父,並投入適當資源,持續教育並陪伴他們,以深化他們與天主的關係,幫助他們答覆天主的召喚。
特別是在今日這個高度知識經濟與專業化的現代社會裡,要堂區神父善盡他們的職責,就必須給他們充足的支持與裝備。這包含了對神父們在靈修精進上的關懷、在神學教育方面的強化、在組織經營團體方面的訓練、在公關行銷方面的理念啟迪。
現代堂區牧職人員除了該有光明之子的純潔,還該有今世之子的精明(路十六8);「要機警如蛇」,也要「純潔如鴿」(瑪十16)。
13. 慕道班講師的培育應列為各教區最重要的工作。這項工作應進行縝密的規劃、跨教區的合作,以循序漸進的步驟,周延而有系統的方式來永續執行。
主教及負責信仰教育的弟兄姊妹均應更用心,並投入更多資源,在天主聖神的陪同與基督愛的催迫下,發展出廣泛、持續、深入、多元的慕道班講師培育機制,俾使更多基督信徒能獲得較完善的準備,來為不認識基督的人大開信德之門(宗十四27),並引領信友划向信仰深處(路五4)。
14. 各種信友團體的建立與發展。許多入門的信友在領洗之初滿是熱情,然而,在基層堂區組織裡,卻缺乏適當與足夠的團體來幫助他們持續精進信仰、划向深處。如何鼓勵現有的各種團體、善會,擺脫不冷不熱的泥沼,重振凝聚基督奧體並向外傳福的熱情,是信德年最令人憂心並亟需關注的課題。
以中學生聯誼會及大專同學會為例,近年來無論是教友學生的凝聚或對外福傳的工作,均有停滯不前的現象。一般青年,無論是否是教友,似乎更被這個花花的大千世界所吸引,而對耶穌所帶來的喜訊無動於衷。
針對這個現象,全體教會成員均應以極大的憂慮、熱切的禱告、創意的靈感、生命的投入來關注並面對相關的挑戰。普世教會特別為青年福傳所撰述的《青年天主教教理》《YOUCAT》(Youth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應及早翻譯為中文手冊,並以之為本規劃青年福傳工作。
15. 傳播與行銷。這部分向來是臺灣本地教會較為薄弱的環節。從廣播、電視、網路到教會內各個修會或教友團體,再到個別教區與堂區,均應強化傳播與行銷的理念,善用各種傳播與行銷工具,來創造最大的福傳果效。
最後,正如教宗在《信德之門》牧函中所期許的,希望我們的努力「讓主的聖道順利展開,並得到光榮」(得後三1)。但願信德年能強化我們跟基督的關係,因為只有在祂內,人類才有未來,唯有在祂內,人生才有真實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