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永倫
天主教以耶穌基督為信仰的中心。「耶穌」這名字的意思是「天主拯救」;同時也表達了祂的身分和使命(瑪一21)。「基督」是從希臘語翻譯來的,用希伯來語說是「默西亞」,意思是「受傅者」。
在古猶太社會裡有三者為「受傅者」,即先知、祭司和君王。耶穌有此尊號表達了祂的三重身分:是先知,為世人揭示真理和指明道路;是祭司,溝通天與人的關係;是君王,領導人心歸向天父。
聖經希伯來書說:「天主在古時,曾多次並以多種方式,藉著先知對我們的祖先說過話;但在這末期內,藉著自己的兒子對我們說了話。」耶穌是天主子,祂與天父同在。祂認識父(瑪十一27),宗徒們曾見了「祂的光榮,正如父獨生者的光榮。」(若一14)
天主教邀請我們認識、信從、愛慕和跟隨耶穌,也就是做祂的門徒。當我們認識祂,就是認識天父。
做耶穌的門徒
做門徒就是常與師傅耶穌相處在一起,向祂學習,並加以實踐。耶穌的召選需要我們的回應,這樣救恩才能在我們身上應驗。耶穌說:「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谷一15)上述宣講中,耶穌向門徒提出兩個基本的要求,一是悔改,二是信從福音。
罪惡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個人和社會的罪惡。耶穌邀請我們認清它們對自己、對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傷害,並決心棄絕罪惡。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走錯了方向,我們信賴耶穌能指引我們回頭走。
門徒要認識罪惡的根源,包括人的自私和世界的引誘。要怎樣才能脫離誘惑呢?耶穌說我們要明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或者,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瑪十六26)
價值倒置能令人走向罪惡,把它調整了,就能把握生活的優先,成為一個新受造的人。
信從福音
四部福音是整個聖經的中心,它們補充與糾正了舊約聖經各書對天主和倫理認知的不足,甚至錯誤的地方,也提供了新約其他書籍所需要的基礎思想和動力。
舊約聖經表達了古人對天主的理解和信念,而四部福音是降生成人的耶穌基督,親自把天主的真面目揭示給我們。
四福音是關於耶穌的「好消息」,閱讀福音能更認識和跟隨祂。福音從人來講是指耶穌本人,從境遇來講是進入天主的國。追隨耶穌者願意順從祂的領導,加入祂的愛、和平、正義、寬恕和喜樂的天國。
為認識基督,得熟讀福音、默想福音。對福音一無所知,就是對基督一無所識。福音講述耶穌的生平,記載祂的言行,督促我們加以實踐。讀福音的人若能配合祈禱,就能與耶穌建立一個密切的關係。反過來說,有此關係就會熱切祈禱,並誠心接受福音訓誨、將之身體力行。
閱讀福音不只是在思想上認識耶穌,而是通過認識耶穌而能進一步去追隨祂,以祂的生活作為我們生活的模範,吸取祂的聖訓作為我們的行動指南,好使我們在思想、價值觀、態度、行動、生活上,肖似基督。並具體的配合自己的生活環境及工作崗位,活出這個福音來。就如保祿所言:「我生活而不是我生活,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二24)
完整的啟示
耶穌以非常清楚的訓導把神的本質啟示給人類,糾正了舊約所提出神是好戰的勇士、嚴厲的執法者、屬於單一民族者的錯誤思想。
祂明確的告訴我們,神是天父。祂教導我們祈禱的時候要對神說:「我們在天的父!」(瑪六9)說神「在天」是與「人間」相對而言,是說明神絕對超越於人,祂是造物主,是全能全善的主,是人所不可相比的;說神是「父」,則說明這位創造人類的天主並非高不可及,而是親近和愛護我們的主。
人怎麼敢稱神為父?這個稱呼是耶穌,天主聖子親自啟示的!
舊約以民強調了民族的自尊,為維護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對「外邦人」加以排斥。耶穌卻教導我們,不論性別、種族、國籍和社會地位,每個人都享有天主子女的名分與尊嚴,因此每個人都是「近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耶穌的精神幫助我們培養一視同仁,彼此相愛的態度與行為。
然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難免有衝突,甚至彼此傷害。舊約提到被他人傷害時,說復仇是必要的。他們的主張是「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他們認為有仇不報是懦弱的表現,報復才能履行正義。而且他們的報復是無節制,一定要對敵人趕盡殺絕。舊約後期,他們開始有較節制的態度對待報仇,主張相稱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申十九21)
耶穌則邀請我們超越復仇的衝動,說:「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此外「若有人強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兩千步。」(瑪五39、41);又教導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祂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五44~45)耶穌把化解恩怨的基本態度—寬恕,帶入人際關係,提升了人類的倫理標準。
耶穌的福音調整了許多人屬世的人生目標,更換為一個屬神的目標。天主造人,使他在世上完成所託付的使命。一個人若要活得有意義,必須認識上主為他所立的目標,並且忠實地去實行。
耶穌的福音給與我們人生的指標。我們越盡心盡力追隨耶穌,信從祂的福音,就越能夠戰勝罪惡。而當我們堅決拒絕罪惡時,又更容易領會耶穌的教誨,一心跟隨祂。如此,耶穌的救恩就會具體地實現在我們身上。
有些人只會照顧自己的事和滿足自己的需要。一般的態度是「自掃門前雪」,不要理會「他人瓦上霜」。這樣的態度忽略了人的本質是相互歸屬的,它使人的生活狹窄和封閉起來,喪失了人生的意義。耶穌降生成人,為他人而活,甚至為我們付出了性命,祂啟示我們應走出自己,關心別人。認識耶穌使我們的生命得以轉變,獲得深化與提升。
錯誤的態度
有些人信天主教,是因為他們從信仰中得到一些好處,即是趨吉避凶。比如有人因為失戀或失意,驅使他向耶穌求助,以求精神上的寄託,使其在痛苦時受到慰藉。一旦事過境遷,他也不需要耶穌和宗教了。有些人認為宗教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平安,或一種「福氣」,因此信教了。
有些人喜歡去歌劇院似的基督教聚會崇拜,那裡的氣氛就像參加演唱會一樣,讓人覺得「很爽」。但另一些人比較喜歡天主教傳統的巍峨堂皇教堂,感覺引人舉心向上;或喜歡莊嚴的歌詠團的音樂,感覺肅穆動聽,是「氣氛」讓他們信教。
有些人的父母是信主的,自己從小受過洗,信仰是「家傳」。有些人因為要同信教的伴侶結婚,為了有同樣的宗教而信教。另有些人因受恩於一些基督徒而信教。這些情況,都是把信仰建立在「人」的身上。
有些人則是因為祈禱後獲得所求,比如他們的疾病得到痊癒,生意獲得復甦,人際困難獲得解決,感覺到信教很靈驗,他們把信心建立在「神蹟」上。
有人認為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天主教也不例外。教義所提的天堂地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信了總不致有害;何況天主教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宗教簡單開明,比如她的葬禮和民間宗教的葬禮儀式比較,感覺簡易得多,所以他們選擇信天主教。
以上這些人信教的動機,表現出人之常情,但都不足於讓信仰堅定與活潑,因為他們沒有把重心放在「耶穌基督」身上,未與耶穌基督建立個人的位際關係,對主耶穌沒有真正的認識。他們即使有聽到關於耶穌的道理,但卻沒有個人的體驗。當遇到生活的際遇不順利時,例如生意不好了,家庭有摩擦了,與其他教友發生爭執了,他們可能會一走了之。
接觸耶穌
要有堅強的信仰,就必須紮根於耶穌,相信祂、並與祂建立親密的關係。但是耶穌現在沒有以有形可見的肉身方式臨在我們中間,我們怎能與祂接觸呢?答案是,祂是生活的主,祂就在我們心中,使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和祂接觸。人如果肯敞開心相信耶穌,接受祂為個人的救主,就能夠和耶穌開始建立一個關係。不信的人,與耶穌就沒有聯繫,也不能認識祂。
所以認識耶穌的秘訣就是「從相信來體驗」。這絕對不是盲從,也不是迷信。因為迷信是不能體驗的,是與人生脫節的,但相信耶穌是在生活中能體會得到的。耶穌使信祂的人的生命有所改變,生活豐富起來。
信仰不能由別人替代,任何人想要認識耶穌,就得親自體驗祂。聖詠邀請我們說:「請你們體驗,請你們觀看:上主是何等的和藹慈善!」(詠三四9)一個人想吃水果,要知道它好不好吃,那就得嘗嘗,單聽別人說是沒用的,「吃過了便知道」。同樣的,一個人相信耶穌,在生活中經驗過祂,並在心靈裡與祂有交往,這就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