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救助來自上主
出17:8-13;詠121;弟後3:14-4:2;路18:1-8
阿瑪肋克人是生活在西乃周邊的遊牧民族,他們定期襲擊以色列,並加以掠奪(民3:13-14)。在猶太傳統中,他們純粹是一心想摧毀天主子民的邪惡象徵。「阿瑪肋克是眾民之首」,但也許因它與邪惡聯繫在一起,「其結局是永遠的滅亡」(戶24:20)。他們中最邪惡的人之一,是阿瑪肋克王阿加格的後裔哈曼(艾3:1;撒上15:32),在波斯帝國時期,他計畫消滅所有的猶太人(艾3:7-11)。在今天的讀經一中,他們乘以色列人困乏無力(申25:18)之時前來襲擊。
如何與這樣的敵人作戰呢?軍事行動是不夠的,起初就連梅瑟的祈禱也無法戰勝他們(出17:11)。後來,敘述中出現了最具啟發性的一節:在亞郎和胡爾的幫助下,梅瑟的雙手舉著不動(出17:12)。這個翻譯為「不動」的希伯來詞,它的意思實際上是「信德」(Emunah)。正是梅瑟的這種「不動搖」的信德,為以色列贏得了勝利。此外,梅瑟坐在一塊石頭上。按照依撒意亞的說法,天主在熙雍安放了一塊「石頭」,作為堅實的基礎,「信賴祂的人必不致蒙羞」(依28:16 LXX)。這塊寶貴的角石就是耶穌基督(宗4:11)。
梅瑟的雙手舉疲乏了(出17:12),我們在祈禱中也會感到疲乏(路18:1)。因此,耶穌又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恆心祈禱的比喻。在之前的一個比喻中,朋友夜間到訪,請求借給他餅(路11:5-8);而今天,一個寡婦不斷地要求給予公正裁判(路18:3)。開始時二者的結果都不樂觀,但由於堅持不懈,最終都獲得成功。「謙卑人的祈禱穿雲而上,不達到目的,他決不甘休;不等至高者見了,為義人伸冤,執行正義,他決不離開。」(德35:21)
兩個比喻的目的都很明確,鼓勵我們持續祈禱,即使起初我們的祈禱似乎沒有得到垂允(路11:9-10,18:8)。類似的鼓勵也出現在讀經二中。保祿激勵弟茂德,要忠於聖經所教導的(弟後3:14-15),並堅持宣講天主聖言(弟前4:1-2)。我們總會面臨放棄閱讀和學習聖經的危險。對於某些人來說,閱讀和學習聖經實在不易;對另一些人而言,對聖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反而對祂失去了興趣。宣講也是一樣。十分鐘的講道內容,準備起來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內容通常不夠力度。許多宣講員對自己的講道感到沮喪,以致於對準備道理產生了恐懼感。
「人子來臨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路18:8)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當然,耶穌提此問題,必有其原因。在《天主教教理》中,我們讀到:「在基督來臨前,教會將要經歷一個動搖許多信徒信仰的最後考驗。」(《天主教教理》,675)這考驗包括什麼?不僅有對基督徒的迫害,也有「一種表面解決問題,但要付出背棄真理之代價的宗教性騙局」(《天主教教理》,675),還有「惡者的最後放縱」(《天主教教理》,677;默20:7 -10)。
那麼,如何保持穩固的信德呢?「我們的救助來自上主,祂創造了天地宇宙。」(詠121:2)阿瑪肋克的最終失敗,不會因著世俗的成功;那該是天主的勝利。「天主對惡者叛逆的勝利,將在這暫存世界的最後宇宙性動盪之後,採取最後審判的方式。」(《天主教教理》,677)之後,基督美麗的新娘將從天上降來,一切都將是新的(默21:2-5)。
也可以直接上作者的網頁:Reading B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