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十) 范賦理神父口述/古偉業筆錄整理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福傳追憶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在夏威夷Chaminade University 進俢

  1992年我已經在美國做募款工作已經5年,我有六個月安息的機會去檀香山Chaminade University進修。原來想選修美國文學,準備去中國教英文。但是我的聽力急遽退化,無法勝任教學工作,這個計劃只好打消。我轉而選修一些輕鬆的課程,也趁著這段時間讀了一些過去錯過的書籍,特別是反戰文學。 這也給我時間反省我們國家的現狀。我還有空參加一些藝文活動,每天都可以去威基基海灘游泳,保持身體健康。這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我覺得身心靈全都煥然一新,重新開始新的人生旅程,可以面對任何挑戰。

洛杉磯

  1993年,我被長上派到洛杉磯 San Gabriel 的聖安東尼堂區服務六個月。忽然接到台灣耀漢小兄弟會(CSJB)會長蘇神父(Stanislaus Su)的電話,希望我協助他們牧養在Monterey Park 的華人教友,並且管理他們的一個初學院。當時他們在美國越南裔中招募聖召,因此我常在這兩地開車來回。

  洛杉磯的總主教馬洪尼樞機(Roger Mahony)原想在蒙特瑞公園市的聖多瑪斯阿奎那堂建立華人堂區,我深具信心可以接受這樣的任命。於是總主教和我的長上 Fr. Bill Mullan 商議,任命我擔任聖多瑪斯堂的主任司鐸,我在1994年3月1日搬進蒙特瑞公園市的聖多瑪斯堂。在這之前一個月,堂區拉丁裔的教友謡傳主教想將這個教堂變成華人教友中心。他們群起反對,示威抗議,要求講西班牙語的神父做他們的本堂。我上任的第一週,每天就是在應付電視,廣播,報紙媒體記者各樣的問題。馬洪尼樞機主教本人也親自來教堂向教友們道歉,並且答覆質詢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是主教仍然堅持原來對我的任命,以及對於華人教友的牧靈工作。

  在上任的一年,我沒有忽略對講西語及英語教友的服務工作。我的目標是建立3種語言文化的堂區牧靈服務。為了將就現況,我將原來在這裡服務墨裔教友的神父,讓他繼續擔任西語裔的牧靈,我負責英語部分,一位林神父負責華人牧靈。我亦得到教區負責蒙席的支持,他的秘書Ms. Pat Mansmann做我的顧問,這樣的安排我想已經面面俱到。當此地的華人教友開始認定這個堂區是他們的本堂時,有一對張姓夫婦組織了慕道班,一位吳姓年輕人也自動的組織青年會,幾年以後他進了修院做了神父。為了努力融合聖多瑪斯堂各個族裔,我列出很多堂區教友可以參與的組織及活動,並且發出邀請通知,有60多位教友熱情的回應。但是堂區較為富裕且有影響力的墨裔領袖仍然種族歧視,排斥華裔教友,處處杯葛,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一年半的時間。當反對我以及華人教友中心的聲浪逐漸增加時,我和我的顧問Ms. Pat Mansmann,神師George Niederauer蒙席,和瑪利諾會長上Bill Mullan神父再度認真地討論,我的内心已經想辭去這份工作。 

蒙特瑞聖多瑪斯堂

  1995年2月的一個主日,我主持完彌撒後回到住處樓上,心裡正在苦惱是否該離開此地。這時有電話進來,是台中南屯的教友李先生,他說:「三月十九是您在台貿五村建立的聖若瑟堂要舉行卅週年堂慶,您能夠回來參加嗎?」我想這是來自天主的記號,就立即應允,李先生也馬上答應寄機票過來。我寫了辭職信給洛杉磯的總主教。
 
  幾年後呂吾三神父接手,華人堂區才略見規模,日益壯大,這也是我所樂於見到的。2014年當我再度回到蒙特瑞聖多瑪斯堂,我很高興看到這個教堂華人牧靈工作的興盛,遠比廿年前好得多,天主自有祂的方法帶領。
 
  1995年二月中旬我離開蒙特瑞聖多瑪斯堂。住在洛杉磯的姊姊 Eleanor開車來接我去她家住了幾個星期,等著出發去台灣。回到台灣後見到許多老朋友,其中包括我的表弟,聖言會士高田春神父,我請他在聖若瑟堂30週年堂慶彌撒時用國語講道,我也準備了一篇台語的道理。在這個堂區,許多教友雖然多年不見,他們還是一樣熱情接待。活動結束後教友們送我去搭車時,很熱情地對我說:「神父,您一定要再回來。」讓我很感動。
 

1994年在加州蒙特利公園市聖多瑪斯教堂和林神父及修女合影


1994年在聖多瑪斯教堂接受媒體探訪
 
美中天主教交流協會中國參訪團

  在台灣待了兩個星期後,預備參加1995年4月20日美中天主教交流協會(USCCB China Bureau)舉辦的中國參訪團,當時交流協會會長是瑪利諾會的修女Sr. Janet Carroll,要去之前剛好有個空檔,我趁便去菲律賓看看那裡的夫婦懇談會。在馬尼拉待了3天,接著又飛去達霧(Davao),我的同門會士Jack Walsh神父在那邊的工業區做牧靈工作。我們也去當地的海員中心,他在那裡服務。下一站是塔岡(Targum), 有一位瑪利諾會的主教Joseph Regan 曾經在此建立了一個非常成功的自立,自養,自傳的本地教會,現在他們自己培養了50位教區神父,當地的教友對這位主教都非常的敬愛。
 
  我從菲律賓飛回香港,再到上海參加美中天主教交流協會的12人參訪團。第一站是上海徐家匯,這1平方英里的地區是在十七世紀中國明朝官員徐光啟家族捐贈給教會的土地,法國耶穌會在此蓋了雄偉的主教座堂,孤兒院,修道院,學校,圖書館,以及天文台。在這裡待了三天結識不少當地的朋友。之後我們去了蘇州觀賞中國庭園,它曾經是絲綢之鄉。下一站在武漢羅馬式的主教座堂舉行彌撒,這裡是長江和漢江交會之處,武昌,漢口,漢陽三個城市滙集的地方,也是工業及人文的重鎮。1911年孫逸仙在此發動革命建立中華民國,同一年瑪利諾會也在紐約創立。


圖片來源:columban.org

  我們也參觀了著名的黃鶴樓以及橫跨長江有一哩長的大鐵橋。之後訪問西安古城,有一位瑪利諾會修女Sr. Maureen Corr 在大學裡教英文。西安曾經是古代中國的首都,繁榮富庶,可以媲美西方羅馬。西安是發現大秦景教流行紀念碑的地方,這是中國最早有基督宗教傳入的記錄。我們還參觀了兵馬俑,這些出土的陶俑似乎還在為秦始皇守護著陵寢。在參訪過程中,見到許多的主教神父,一有機會我就向他們詢問有否可能到他們的修院教授英文,答案都是一樣,政府不允許外國教師來他們的修院。對於我們的來訪他們非常親切客氣,但是若想留下來教書,他們的態度就不同了,我想他們不想惹上政府的麻煩。
 
  離開西安到了山東曲阜,這裡是孔子的出生地,孔廟據說建於公元前487年,我們還去看了泰山和其他的景點。在濟南參訪了當地的教堂以及基督教山東神學院。5月4日飛到北京,參觀天壇,天安門廣場,紫禁城,夏宮,長城等等這些著名的景點。當地的接待人員還特別安排我們去憑弔在中共黨校校園裡的歷代西方傳教士的墓碑林,其中包括了利瑪竇的墓碑。5月7日我們在北京聖母無染原罪主教座堂(南堂)舉行了此次旅程的最後一台彌撒,這座教堂是在十七世紀由利瑪竇建立的。彌撒之後我們聚在一起分享此行的收穫和感想。早在1986年我就來過中國大陸,去過廈門,福州,甚至東北吉林,但是這一次19天的旅程是看的最多,最廣,也是瞭解最完整的一次。這次參訪中國十個城市,發現他們在各方面的建設都有長足的進步。




圖片來源:map.ps123.net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