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十九世紀中葉,比荷兩國天主教教士有志來華傳教的,組織了一個傳教會,名「聖母聖心會」,1864年,由羅馬教廷指定中國長城以北的內蒙地區,也就是現在的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以及陜北三邊地區,作為該會會士傳教的區域,1922年,復將山西省雁門關外以北六縣,一併劃分在內。這個傳教區域,幾盡為高原,平均高度為海拔700至2000公尺,它的東北西三面為興安嶺、陰山和賀蘭山,南面則以長城為界。
地方氣候,冬夏百度表有80度的差異,而春季裡卻有著無盡止的黃風,雨水也時常感到缺乏,全境是一片荒涼,堪稱為中國的曠野。
當初,居民是稀疏的,19世紀中葉的時候,全境居民,只有250萬人。遊牧的蒙民,零散地住著毡包,略具風景的地點,偶然也能見到幾座喇嘛寺院。南部地區,有由關內遷來的漢人,在開荒種地。至於交通,則是非常不便的;多數區域,都非中國治安力量所能及:學校、醫院、施診所,是他們從未曾聽過的名詞。皮毛是他們輸出的大宗貨物,包頭、歸化城(綏遠)、喇嘛廟(多倫)就是當時貨物集中的場所。除了很少的這幾個市場以外,屯墾的漢人,大多是三家五家,疏散在這遼闊的草原上,他們在土房茅舍裡,度著原始人的生活。
考察西北富源的人士,假如把今日西北的繁榮和一世紀以前略作比較,便可領會傳教士對於國家社會作了多大的貢獻了。西北人民,所以不像外蒙一樣的變為化外夷民,未嘗不是受了傳教士社會服務的影響。
從遙遠的西歐,有些人來到此地,起初不過是寥寥數人,嗣後卻逐年增加。像利瑪竇一樣,他們穿著中國儒服,學習中國語言,遷就地方禮俗,適應民間生活,所講教義,盡是正義和平之道。講道之餘,他們又致力改善民眾的生活:創辦學校,設立診所,收容流徙的民眾,養育嬰兒孤老,調解民間的糾紛,改良耕種的方法,協助居民的治安,抵禦匪徒侵擾,拒絕無理的勒索。但是他們並不要求任何酬報,他們只知道地方民眾的福利,盡心竭力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並且實際犧牲生命的,確已不僅只是一二人。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四鄰的人,都喜歡和他們接近,信任並愛護他們。那些人度著獨身的生活,為地方服務,除了從事社會文化公益事業外,就是專心祈禱,沉靜讀書,或給自願聽道的民眾,宣講認識恭敬萬物的根源,唯一的真神天主,勸導他們遵守主的誡命,作愛主救人的事業,度一個有規律的、純潔的生活。
那些人究竟是什麼人呢?
那就是天主教的傳教士,因為他們是神靈方面的指導者,所以一般人也稱他們為神父,他們是奉了羅馬教宗的命,來到中國執行宗教慈善社會文化事業的使命。
最初是由創立傳教會的教士南懷義,率領著4個會士,來到西灣子(距張家口東北百里的一個小村),這是1865年12月6日的事。
那時在這長2000里,寬700里的遼闊地區,只有信教者數千人,由北京遣使會教士管理,以後才由新來的比荷教士接辦。當時在這一帶傳教地區,已有2位中國教士,和4位準備作教士的修士;次年4位修士晉陞司鐸,遂與外籍教士共同合作。
1880年,邊區的傳教士,已有20餘人,十數年內,當然不無死亡,會祖南懷義,來華2年後,即病逝於熱河。然而寥寥數人,積十數年慘澹經營,卻成立了松樹嘴子(熱河)、西灣子(察哈爾)、公溝堰、歸化城、河套三盛公、陜北三邊小橋畔等處的教堂,他們的精神是值得欽佩的。那些傳教士們,在這一望無垠的草原上奔走,只希望能找到居民,給與他們宗教的灌注,仁愛的救助,而這也就是他們數萬里來華的使命。
他們的辛苦,終於有了成效,在1883年,內蒙地區,已有教友14000名。於是羅馬教宗便命將這廣大的區域劃分為三個傳教區域,東稱「東蒙古教區」──即熱河省;中稱「中蒙古教區」──即察哈爾省;西部稱「西南蒙古教區」──即綏遠省。
但是遜清光緒庚子年的時候,拳匪倡亂起來了,地方上殉教的,有1位主教,9位教士(內中有1位國籍教士),和教民數千人,此外,數十年艱苦創設的學校,慈善事業,也都被摧毀無餘。然而風波剛剛平息,教士便又聯袂重來,大規模的工作,於是又從此展開了,這點正是本書要給讀者所介紹的。
為了當日教友的數字,逐漸增多,村落相距遙遠,傳教士們奔走不暇,為便利管理計,於是羅馬教宗復將內蒙教區重新劃分。到今日為止,屬與聖母聖心會士所開發的傳教區,已經劃分成了七個,即:
(一)熱河教區:共十一縣,主教座堂在松樹嘴子。
(二)察哈爾教區:包括察哈爾北部各地,以及綏遠省的一縣,主教座堂在西灣子。
(三)綏遠教區:包括綏遠中部九個縣,及一部分蒙古地區,主教座堂在歸綏。
(四)寧夏教區:包括綏遠西部三個縣,和整個寧夏省,及陜北五個縣,和四個蒙古地區,主教座堂在三盛公。
(五)大同教區:包括晉北六個縣,主教座堂在大同。
(六)集寧教區:這是1929年,由西灣子教區劃分出的,包括著綏東五縣,主教座堂在玫瑰營子,由中國傳教士管理。
(七)赤峰教區:1932年,由熱河教區劃分,包括熱河北部七縣,主教座堂在赤峰,也是由中國教士管理。
為了便利讀者易於領會蒙古教區的發展狀況,茲將各教區劃分年代與教友人數列表如後:
年代 | 劃分情形 | 教友總數 | ||||||
1840 | 蒙古宗座代牧區(由遣使會士管理) | 3,000 | ||||||
1865 | 蒙古宗座代牧區(由聖母聖心會士管理) | 7,000 | ||||||
1883 | 西南蒙古代牧區 | 中蒙古代牧區 | 東蒙古代牧區 | 14,000 | ||||
1922 | 寧夏代牧區 | 綏遠代牧區 | 西灣子代牧區 | 熱河代牧區 | 大同代牧區 | 122,000 | ||
1929 | 集寧代牧區 | |||||||
1932 | 赤峰監牧區 | |||||||
1940 | 28,000 | 44,000 | 43,000 | 36,000 | 32,000 | 29,000 | 8,000 | 220,000 |
上面的數字,無疑的是多年辛苦努力的成果,也就是在艱苦奮鬥中所得的成績。我們看一看各地疊疊的教士墓丘,就知道這正是以上的成績的代價了,從1865年,到現在為止,我們統計有200多位教士在傳教區內死去,他們的屍骨遺留在荒涼的塞外地區,已經證明了他們為地方服務的誠意。只就1910年至1930年,二十年中,竟有112個死亡的紀錄,他們之中,有半數未到35歲。此種青年的夭折,本是他們預料到的,然而他們仍能視死如歸,勇敢的來到中國,這是因為他們以為如果能為這荒涼地區的民眾效力,即使在短短的幾年裡,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是甘心的。這是他們本著自己宗教的信仰,效法了耶穌基督捨己救人的精神。
有不少的教士死於土匪手中,也有不少的服侍病人,染上了疫病而喪命,又有很多的死於惡性的傷寒病,然而死者自死,青年的教士還是繼續的趕來,補上了他們的遺缺。
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比荷兩國對日宣戰的關係,在民國32年,淪陷區比荷教士,盡數被日軍拘禁在山東,當時邊區的各教區,剩下的只有國籍教士160位,臨時分派各地,分擔著各該區的整個教會事務。
民國34年,國家勝利了,於是外籍教士們先後歸來,重新擔負起他們先前的職務。幾年來,受了戰事的影響,教會事業,是遭受過慘重的摧毀的,野蠻而狽毒的日軍,到處破壞文化建築,慈善設施,教會亦沒有獲得倖免,然而這一切不獨不能使教士們灰心意懶,卻更加強了他們的工作勇氣和意志。連年戰禍,使得民間滿目瘡痍,教士們要盡量去施惠拯救,他們知道人民不獨在物質和肉體方面,需要著救濟,精神與靈魂方面,也需要拯救。
人不是純肉體物質的動物,他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肉體內還有靈明的神體的存在。宗教家捨己救人的一貫主張,是按照人的整個價值作出發點的。在宗教家的精神指導者立場說,他固然以拯救人靈,宣傳聖道為首要的任務,但對於改善人的生活,拯救肉體的苦艱的社會慈善事業,宗教家也是從來不肯稍加忽視的。
本書所載,雖是簡略的記事,但是它已盡可能的敘述了教士們八十年來留居中國西北,除了宣傳教義以外,實已致力於開發西北,為國家、為社會、為教內教外民眾,謀求幸福的工作。有不少的人們,以為教士們只是傳教,對社會事業,漠不關心,那麼,請讀一讀這篇首創移民西北,墾荒殖民的事實記錄,他們就可恍然了。
1912年,民國建元,對於開發邊疆,移民殖邊,政府曾一再的提倡,民眾亦群起響應過,然而教士卻最能秉承政府的意旨,而協力進行,現在要談到西北開發的成績,公教傳教士的偉大貢獻,實在是不能抹煞的。當然,政府給與教會的各種便利,以及地方軍政首長和教會的合作,也是今天的成果的重大原因。這是我們不可以忘記的。
內蒙地區雖然在1689年劃入中國的版圖,但該地的蒙古王公,向來自有一份主權,漢人隸屬中國官吏,蒙民則仍然屬於蒙王,直到現在,他們才正式成了中華民國的百姓。
滿清時代在蒙區開墾的漢人,實際上是得不到確實的保障的,民國成立以後,它被劃成了行省,政治上這才開始漸臻完善。
但是不幸在民元以後,內亂迭起,邊疆遼闊,政府的政治實力沒有能普及各地,因此政令無法統一,這種情形直到民國17年北伐成功,才好起來。
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初年,首先提倡過開發西北,民國17年,孫科發表的「十年計劃」中,提及和西北富源有關的交通、水利、農業、森林諸問題,果然在民國21年,在五原臨河,設立了廣大的農耕試驗場,縣治設施,也逐漸的實現,如察哈爾的沽源、康保、寶昌;熱河的凌西;綏遠的包頭、五原、臨河等縣,便是實例。
民國22年以後,政府經長時努力,將多年的匪患肅清,人民乃得安居樂業,政治有立竿見影的成效,鄉村小學,亦極發達。
這時植樹運動,也日見發展,政府在各地都開闢苗圃,供給人民樹秧,學校和公務人員,均集體倡導植樹。
為了推進墾荒,政府又設立墾務局,規章簡略,提倡人民認領土地從事開闢,他如農科學校的設施,改良畜種,農業改善,農業比賽,開渠築壩,舉凡一切發展農業的設施與工作,都一天一天的展開了。
教士們寄居在這些地方,年長日久,自己的事業有著長足的進步,然而凡是能有協助政府,為人民謀福利的機會,他們都能本宗教家的精神,秉承先賢的遺志而犧牲自己的心血,為政府效力。
教會最近在北平成立的「公教農業促進會」,就是為了推進中國農林事業的,他們還打算在張家口開辦一種公教日報,這對於邊疆人民文化的發展不是沒有裨益的,由此可以證明教會正在中國為社會的福利,始終一貫的在繼續效力。(參見下圖)